(張一程三言兩語談保險—)
英國一個女人在兩年前因交通事故造成行動不便,需用助行架幫助行走。她的11歲的女童茶莉擔起當家的責任,照顧母親和妹妹。每早起床後,茶莉先為母親梳洗,再換衣上學。放學後,她回家做家務,洗衣燙衫,煮飯洗碗,樣樣都要做,晚上還要給妹妹講故事,哄她入睡。
茶莉的母親對女兒的表現感到很驕傲和欣慰,也感到很內疚,說“我偷走了她的童年。”
“我偷走了她的童年。”這話似乎很熟悉。
原來是這樣的:某人不肯買人壽保險保障家人的福祉,後來病死了,留下一筆房債和生活重擔給老婆孩子,況且大兒子再過幾年就要進大學。突然少了一份收入,家人立刻感到沉重的經濟壓力。做母親的在丈夫生病時已經感到身疲力倦,現在丈夫走了,自己要挑起整個擔子,憂心仲仲,不久也病倒了,老闆見她不知甚麼時候才可以上班,也就另外找人代替了她。後來她雖然在找到新的工作,但收入、環境和條件已經不如以前。
現在十多歲的老大放學回家後,不能再練琴,也不能和同學、鄰居玩耍,卻要去餐館打工掙些錢回來幫補家用。小孩似很懂事,考慮放棄他心目中的大學,要上大學也衹去附近的社區大學,半工半讀,見一步走一步,不再想唸甚麼專科,做甚麼專家。
有人說,他的童年被偷走了。(但他的父親並不知道)
( 本文內容和觀點與任何保險公司和報社無關, 文責作者自負。 張一程 312-808-1020)
Categories: 專欄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