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周晉安
中國人民為什麼能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換言之,是全國各族人民大覺醒、大團結、大抗爭的結果,無須爭論是國民黨的功勞大還是共產黨的功勞大,各有各的特長和優勢,同仇敵愾,國共合作,互助共贏。
各有各的特長和優勢。蔣介石是軍事家、戰略家和愛國者,處於全國領袖和最高軍事統帥的崇高地位。他高瞻遠矚,最早提出持久戰的作戰思想。他1932年即告訴記者:“萬一與日本發生全面戰爭,我們就把首都遷往四川,以應長期持久抗戰。”他知道日寇亡我之心不死,必須早日與之抗爭。1937年,日寇當時的如意算盤是步步為營,已造成一個“滿洲國”,再造一個“華北國”,然後再向長江以南侵佔。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軍想與蔣介石談判,但蔣介石看穿其陰謀,拒絕談判,於7月17日在廬山昭告全國:“只要戰端起,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在“七七”前,蔣介石已悄悄備戰,在長江流域修建大量國防工事,並定好重慶為戰時陪都;“七七”後又有意把日軍吸引到上海,發動“八一三”淞滬會戰,不惜慘重犧牲,堅持苦戰3個月,徹底粉碎了日寇3個月消滅中國的狂言,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鬥志,同時贏得了把長江下游重要工廠的機器物資遷往重慶內地的時間,極大地保存了抗戰的經濟實力。1937年8月21日,“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在南京簽訂,此舉鼓舞了抗戰中的中國人民。這些都是十分英明的決策。在8年抗戰中,國軍發動22次大型會戰,前後殺敵數百萬餘人。根據日方統計,中國軍隊消滅日軍133萬,占日軍在二戰中傷亡總數的70%,由此可見國軍在正面戰場上頑強抵抗日軍所起的重大作用,而國軍將領殉國者就有200多位。1942年3月起派出中國遠征軍(孫立人、杜聿明等等將軍率領)赴緬甸協助英軍作戰,戰功尤其顯赫,獲得丘吉爾和羅斯福總統的高度讚揚。早在1942年2月,羅斯福就已致電蔣介石,讚揚中國“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對於在裝備上占極大優勢的敵人進行了差不多五年堅決抗擊所表現出的頑強,乃是對其他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中國乃成為美英蘇中四大國之一,共同抗擊世界法西斯侵略者。抗戰是近代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廢除了一切不平等條約,收復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失地。這是與蔣介石的領導分不開的。
共產黨的特長和優勢在於善於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使日寇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只有共產黨會運用,這就是為何只有共產黨能在敵占區打游擊和建立根據地的原因。美國記者伊潑斯坦抗戰初期在新四軍採訪後報道說:“在別的政府軍隊(指國軍)裡,90%的長官,都來自小康之家和知識分子間,但新四軍的長官和政治指導員,至少有70%是工人和農民。”“軍隊(指新四軍)跟人民之間已經發生了一種密不可分的聯繫。他們分擔著戰鬥跟貧窮,也分擔著民主跟復興的責任。根據統一戰線的原則,他們已經在揚子江(長江)邊攜起手來,而在每一個地方組織起老百姓為自己作戰的不可摧毀的武力。”(詳見“抗戰親歷實錄”一書149頁至161頁。)由此可見,共產黨發動的人民戰爭的組織力量,軍隊和老百姓相結合,確實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不斷鞏固和日益擴大是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從根本上看,可謂中流砥柱。有人嘲笑小兵張嘎,認為共產黨戰鬥力不行,連小兵都拉出去打仗。我認為這正好證明全民皆兵,把兒童、老人和婦女都組織起來。在抗日根據地,村口有兒童團拿長矛放哨,放羊的老漢邊放羊,邊在背後盯梢進村的生人,婦女在家裡納鞋底做軍鞋。在三年內戰中也是如此,陳毅元帥曾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車推出來的。總之,共產黨能夠做到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全國人民的戰鬥積極性。這是取勝的奧秘所在。
善於打遊擊是共產黨的特長。別小看游擊戰,平型關大捷就是遊擊戰的勝利。美國記者史沫萊特在平型關大捷後報道說:“他們(指八路軍)給士兵以適當的政治訓練,組織民眾,武裝和訓練他們的這些事實說明,在中國只用陣地戰和不擴大廣泛的遊擊戰爭,那是等於自殺。”1
近日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題目叫“小器、窩囊的國民黨”。我認為小器是小器了點,在抗戰中容不下一起抗日的新四軍,竟然發動皖南事變剿滅之;但當時國民黨並不窩囊,全國還稱蔣介石為領袖,八路軍軍帽上還有國民黨的黨徽,紅軍被迫改名“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不過,此文提出不少值得注意的論據。1)“說共產黨遊而不擊,大家都可以看出,這是為反共而反共的傑作。如果共產黨遊而不擊,日軍還需要實行三光政策?”—–誠然。2)“蔣委員長及國民政府只注重與日本的有分量的戰役,卻不曾積極發動民眾打遊擊和作其他廣泛的、有效的抗日活動。”—–我認為“不曾”是因為其無此能力,不會走群眾路線。3)“蔣介石除了積極‘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外,沒有積極有效地、廣泛地發動四億民眾準備誓死長期抗日,事事很悲觀(例如覺得中國實力不如日本,所以要拖延戰爭爆發,以時間換取空間云云)。—–“拖延戰爭爆發,以時間換取空間“,不符合事實:“七七”事件一爆發,7月17日蔣介石便發表“廬山宣言”宣戰;“以時間換取空間”應改為“以空間換取時間”,這也很英明。1938年2月7日,蔣介石在武昌演講:“我們這次抗戰,是以廣大的土地,來和敵人決勝負;是以眾多的人口,來和敵人決生死。” “我們就是要以長久的時間,來固守廣大的空間,要以廣大的空間,來延長抗戰的時間,來消耗敵人的實力,爭取最後的勝利。”從這些言論看,說蔣介石“事事很悲觀”是毫無根據的。白崇禧、陳誠等國軍高級將領也認為,中國要打敗日本,必須要“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
4)“兵團大戰可能殺敵數千過萬,遊擊隊、民兵和地下組織只能殺敵十個八個,但若沒有共產黨在廣闊的地區神出鬼沒地牽制著日軍和偽軍,國軍的兵團大戰能有效地發揮出來嗎?”—–誠然,兵團大戰功能在於攻城掠地,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而遊擊隊、民兵功能在於騷擾、牽制敵人,使其疲於奔命,殺傷力雖小,但出擊頻繁,積小勝為大勝,所以兩者要互相配合補充。當然,兵團大戰作用更大,足以影響整個戰局形勢的發展。如1940年8月共產黨發動的百團大戰出動115個團,40萬兵力,在民兵配合下,同時向全華北日軍主要交通線發起總破擊,連續作戰三個半月,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消滅敵偽軍據點2,993個,解除了日寇陰謀進攻西安、昆明、重慶,企圖壓迫中國投降的的威脅和危機。
據說中國政府倡議兩岸歷史學家共同來編寫抗戰史(從1931年九一八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我認為此倡議甚好。對此題目有興趣的人不妨都來參加討論,集思廣益。這就是我不揣冒昧寫此文的目的。
注明:
本文章只代表作者的觀點
Categories: 專欄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