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翰墨寄情 展凝鄉思/「姜學炳藝術作品展」在上海中華藝術宮成功展出

文:宗鷹

《翰墨寄情:姜學炳藝術作品展》,由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主辦,11月1日在上海著名的中華藝術宮隆重開幕,11月29日閉幕,吸引很多觀賞者。
在中國奠定藝術豐厚基礎,在美國邁開藝術創作征程,在海內外贏得藝格畫品盛譽。從2002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大型畫冊《姜學炳藝術》開始,姜學炳接連“藝術回歸”,引人矚目。2007年《紅樓夢–十二金釵》連獲“2007年中國收藏家喜愛的藝術大師和精英評選”特別金獎,和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2007年第九屆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評選”特別金獎。2008年10月 在上海參加國際藝術節展覽活動,《銀霧》(狼)被評為特別金獎。2011年 姜學炳以《天工神韻》為題的藝術展覽在上海成功舉行。此次,為期一月的《翰墨寄情》,把其“藝術征程”與“藝術回歸”推向新高峰。
開幕式頗為高規格。德國前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oeder)蒞臨,並特別為薑學炳頒發了終身成就獎。上海市前副市長劉振元、上海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東、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鄧曉賢、上海市文聯主席、上海畫院院長、中華藝術宮館長施大畏、中華藝術宮副館長李磊、《美術》雜誌執行主編、著名評論家、藝術家尚輝、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陳燮君、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文化藝術處副處長楊炎等負責人,德國駐滬總領事館總領事Peter Rothen,著名主持人、製作人、慈善家靳羽西,思遠影業集團、UME影院管理集團董事長吳思遠,大眾集團董事長楊國平,東方財富網董事長其實,北京皮皮魯總動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鄭亞旗,騰迅大申網總裁王棟,界龍集團董事長費屹立,證大集團創始人和董事長戴志康等等商企界、網界名人,與眾多國內外友人出席開幕式。正如薑學炳所願,此次藝術回歸展,也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促進中外友好關係的大好良機。施羅德前總理對纖毫盡顯的《銀狐》(狼)最有興趣,專心聽薑學炳講解。得知克林頓總統收藏的姜學炳作品正是《銀狐》系列之一時,爽朗地大笑起來,頗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態。
姜學炳神采飛揚地致歡迎詞。“這次個人藝術作品,對我來說意義非凡。遙憶不惑之年,帶著藝術創作初步成就,懷著對藝術更高追求,到美國進修深造。沒有辜負祖國和親友期望,在洋域弘揚國粹,汲取滋養,藝術創造更上層樓。如今年逾古稀,有幸進行藝術回歸展出”。“要將從藝半個多世紀以來的80餘幅現代繪畫與水彩工筆精品力作,整體地給家鄉父老一個交代”。“《論語•為政》有言,‘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愧未達聖人‘從心所欲’的人生心境,幸而還能交出一張自問無愧的佳好成績單。一圓多年心願熱望,回到祖國,回到家鄉,舉辦個人作品展覽。彙集我從藝半個多世紀以來創作的八十余幅現代繪畫和水彩工筆劃作品,基本上反映出我藝術途程和藝術面貌”。
中國國內有評論,“說是辦展,實為鄉愁”。雖有其道理,但不甚確切。也許說“藝術回歸,展凝鄉思”更為貼切。來到洋域,他這位中華傳統藝術造詣深厚、中國特色繪畫美學風格滲透心靈和畫筆的藝術家,汲取了西方藝術精華,獲得藝術淬火而融合中西的藝術大家,依然秉承“藝術家不能忘記自己的風格,不能捨棄民族的特色”的永恆信念,繼續攀登藝術新峰。如今,通過“藝術回歸”,呈獻在祖國故鄉的藝術宮殿,貢獻給同胞鄉親分享。其情懷深意,豈可以一般“鄉愁”概括?
1941年生於上海,4歲始習繪畫,後求學於浙江美術學院,師從中國畫大師張仃、黃胄。1981年當選了最年輕的上海市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他深情表示,“當時唐雲先生、程十髮先生都還是這個協會的,新民晚報也剛剛復刊,我很懷念那段日子。”這個“懷念”,蘊含多麼厚重的“根情”, 永遠割不斷的族根、藝根、情根、思根。一個在洋域顯赫,畫冊畫作為數位總統多位政要收藏的藝術家,對造就自己的祖國故鄉的刻骨銘心懷念,給人們何等深邃的啟迪和感動!“我的人生,一直以書畫為伴,以筆墨為友,繪畫已成為深入骨髓的眷戀。藝術道路是畢生道路,永無止境。這次畫展,既是大半生藝術創作回顧,也是‘學到老,畫到老’‘畫到老,學到老’的新起點。我將一如既往,兢兢業業,筆耕不輟,追求著自我藝術價值,為弘揚中華文化,為推動中西藝術交流,奉獻再奉獻”。
藝無止境,精益求精,是他藝術信條。2011年,在《天工神韻》畫展序言中,他感概萬分說,“‘天工神韻’是朋友們對我的藝術創作的讚揚鼓勵。無疑,藝術創作貴於天工奇巧,神韻融合。就讚揚來說,我既感謝,又實愧受。就鼓勵來說,我引為鞭策,當作追求。不以‘天工’‘神韻’自封,力攀‘天工’ ‘神韻’藝峰。我自幼習藝,不敢懈怠,唯求‘工’益求‘工’,‘神’而更‘神’。我以工筆劃仕女,繪風物,描飛禽,狀走獸,以細描精妙,力求高度形似。我早年或前些年細描精摹之工筆,隨著年老眼蒙已經不再了,這反過來說明當年之細之精的嚴謹工力。與此同時,我又力求人物、風物、禽鳥、野獸之風韻神似。寶釵就是寶釵,黛玉就是黛玉,王熙鳳就是王熙鳳,文學經典《紅樓夢》給我們示範,我必須以形似中神似、神似下形似進行藝術再創造。《銀霧》《嚎》和《凝視》等等的狼,纖毛畢露之精細形似,也為了‘傳神’‘蘊韻’。我從來不能也不敢自傲,但卻以這種不懈的‘天工神韻’藝術追求引為自豪。《寶釵》《銀霧》等等畫作,歷久彌新,煥發永恆藝術魅力,絕非偶然。正是這種不懈的藝術追求的碩果。其藝術創作,意境有所求,遷想有妙得,師承極認真,創造放大膽。畢生沉浸在美的創造中,致力於架起中美中西文化交流之橋樑。

Categories: Uncategorized, 專欄特稿

Tagged a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