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社新聞

古都西安廣仁寺三萬人聚喝臘八粥 「臘八節」從明朝始成中國的「廉政節」

作者 張百慶/周晉安(專欄作家)

This slideshow requires JavaScript.

「紮西德勒」(藏語「吉祥如意」)!今年的1月17日是中華農歷乙未羊年臘月初八,即傳統的民俗臘八節。每年臘月初八喝「臘八粥」,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風俗。民間流傳在臘八節這天要喝一碗以八種香穀為食料的臘八粥,蘊含八方食物合共煮一鍋,和聚萬物,調和千靈,廣結善緣,祝願來年五穀豐登,福祥安康,一直流傳至今。臘八節後「年味」日濃。
當日,位於古都西安明城墻內西北角的廣仁寺山門大廣場上,進行臘八節施粥活動,三萬多民眾聚集在這裡一起分享熱香四溢的臘八粥。 廣仁寺還在福利院、公交站、商鋪口等行人密集處安置了施粥點。據悉,此次是陜西喝臘八粥的人數最多、聚合最集中、共度時間最長,創了歷史最高記錄。
陜西中華文化學院辦公室副主任齊天福考證研究臘八節的起源後表示:臘八節屬中華民族4000多年歷史的民俗傳統節日之一,本為中國道教傳統節日。臘八節由中華原始先民的田獵儀式衍化而來,古人在每年醜月(臘月)為來年準備臘肉,叫臘日,並在臘日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來年豐收和吉祥。臘日在夏代稱「嘉平」,商代稱「清祀」,周代稱「大蠟」。秦王朝認為臘月最富有特色,取其諧音定臘月初八為臘日,後來成「臘八節」。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試圖改「臘八節」為「成佛節」,卻難以推廣,即改稱佛成道日或「法寶節」流傳下來。南北朝時臘八節迅速推廣到大中華文化圈。從明朝始「臘八節」已屬中國的「廉政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為保持廉潔吏風,推行樸實民風,養成良好家風,將其推令臘八節吃的「雜糧粥」命名為「臘八粥」。臘八節與陜西的關系最為密切:一是將臘日定為臘月初八是秦代從首都長安(時稱鹹陽)開始的,二是臘八節的復興是東漢時從美陽縣(今陜西省扶風縣)的世界第九大奇跡法門寺推廣的,三是賦予臘八節廉政的非常政治意義是明代從秦王府(長安城)推行的。
施粥傳承古老民俗,意為信眾抵禦嚴寒,祈福來年吉祥如意。臘八節施粥是廣仁寺每年的重要活動,從淩晨起就有人到廣仁寺前陸續排隊,等待受粥。早上八點起,廣仁寺主持仁欽紮木蘇上師同喇嘛烏日根師父站于擺放寺門正中的粥臺前,掌握舀瓢,與徒弟們一起為從四面八方湧來等待受粥的民眾,一一舀粥分施。許多民眾現場喝粥後,還記著給家人、親友也帶一份回去分享。原打算到十一點半結束的施粥活動,因等待受粥的民眾陸續前來,大超以往,廣仁寺經緊急協調,延續到下午一點半,遠路後續遲到的人表示明年臘八節要早點趕來,在這裡喝粥圖個吉祥。
一連幾天忙碌不休的廣仁寺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張明信先生告知記者:廣仁寺從初七下午四點起,就為民眾備煮臘八粥,一直忙到初八辰時。廣仁寺臘八粥中的食材主要有珍珠米、玉米粒、大紅棗、紅豆子、花生米、桂圓丁、蓮蓬子、糜子仁、薏米仁、葵花仁、核桃仁、枸杞子、葡萄乾、百合蒜等十幾種,均屬上乘中的優選精取,食材全部來自社會愛心人士及三百多名隨喜人捐資購買。
六十幾位樂于為施粥活動服務的自願者領隊人現場披露:派發施粥遠超三萬份,突破原打算的備份。為讓民眾滿意地喝好臘八粥,西安市蓮湖區宗教局辦公室主任白永文還到廣仁寺現場辦公,即時協調處理相關事宜。
一位端著廣仁寺的施粥、著白色棉衣的女青年喜形於色,邊吃粥邊數著碗裡粥中的內容,不時念叨著吃進了幾顆大紅棗、紅豆子、花生米、桂圓寶、蓮蓬子、薏米仁、葵花仁、百合蒜、……默許著心願、企盼、祈望。旁邊的邱利寧女士、馬艷女士、著名書法家劉吉墩先生等,也邊吃粥邊比數著:「我的還多!」張明信、白永文,還同劉吉墩、邱利寧、馬艷等在辦公室座談廣仁寺慈善施臘八粥的深遠意義。邱利寧要將帶回家的施粥細汁喂給那剛過半歲的孫子金彧馳,願他廣得仁運,早日長成。
喝過廣仁寺的施粥的民眾魚貫而入,逐一端詳、默讀起廣仁寺的匾額,領略廣仁寺的歷史文化富含的韻味和深邃涵義。當劉吉墩大師把施粥情景告知鹹陽的陜西工業職業學院教授馬栓瑩女士、白俄羅斯外教專家揚莉婭女士、美國外教專家麥克先生和南悟德先生等時,他們當即表示也要來領略一下廣仁寺的歷史文化。
廣仁寺為清朝康熙皇帝西巡時敕建的佛寺,乾隆皇帝、慈禧太后拜佛處,全國獨有的綠度母主道場,擁有全國惟一精品千佛殿,供奉有佛祖十二歲等身像,達賴班禪赴京朝覲的行宮,陜西唯一的喇嘛寺,國務院列之為全國重點寺院。

Categories: 僑社新聞

Tagged a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