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樂壇的傳奇/大衛•鮑伊把搖滾樂帶入嶄新境界 對流行音樂貢獻卓著影響久遠

歐美音樂界最近連傳噩耗,先是美國爵士樂經典女歌手娜塔莉‧科爾(Natalie Cole)因肝炎病逝於洛杉磯,在短短一星期之後,英國搖滾樂巨星大衛•鮑伊(David Bowie)則不敵癌魔而從倫敦去世,這兩位非常具有傳奇性色彩的歌手驟然離去,當然是世界樂壇重大的損失,所以世界上的主流媒體都把新聞聚焦在音樂人身上,非常巧合的是,「時代雜誌」(Time)今年的第一期「封面人物」也是音樂界響叮噹的人物,她的大名叫做愛黛兒(Adele Blue Adkins),封面醒目的標題只有三個大字:「新年頭「(The year ahead),這本權威的雜誌給愛黛兒所下的註解與觀點 竟然是:「她是音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愛黛兒只有27歲,是最近這些年急速竄紅的英國搖滾樂女歌星,她的歌藝與歌技爐火純青不在話下,所以能夠風靡世界,理所當然,不過,我認為愛黛兒對流行音樂的貢獻是遠遠不如大衛•鮑伊的!
到底大衛•鮑伊對於流行音樂有什麼樣的貢獻呢?
由於年代與時空的差距,現在的年輕音樂迷可能對這位享年六十九歲的傳奇音樂人物的認知並不是那麼的深刻和熟悉了,大衛•鮑伊是第一位參加百老匯舞台劇演出的搖滾歌星,在那之前,搖滾樂與舞台劇涇渭分明,相互沒有交集,但是大衛•鮑伊卻把他精湛的歌藝轉變成舞台上洗鍊的演技。喜好舞台劇的人應該對大衛•鮑伊在《象人》(The Elephant Man)一劇中的演出印象深刻,那是描述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一位長相其醜無比的男子在被人當做怪胎遊街示眾後,自己為自己的人權而戰鬥的感人故事。由於這個角色要求他不借助化妝術來重新塑造醜怪的「象人」形象,所以大衛•鮑伊便靠歪著頭、四肢亂動和怪異地說話來傳神地表演出來,他把「象人」的孤獨以及被人誤解的辛酸淋漓盡致的傳達了出來,當時紐約的劇場評論人都讚美他的表演是「無與倫比」,那也是他身為一個藝人最完美的時刻。
作為音樂人,大衛•鮑伊在1972年就因為打造了妝容華麗、頭髮火紅的雌雄同體搖滾明星 Ziggy Stardust 而聲名遠揚。然而在當時的主流社會看來,大衛•鮑伊根本就是一個”怪咖”,不過,對當時的青少年們來說,他們感覺Ziggy的特別就像他們自己一樣,所以青少年們瘋狂地把他當作心中的偶像來崇拜。
毫無疑問的是,大衛•鮑伊改變了流行音樂史的樂章,他把搖滾樂帶入新的境界,他發明了華麗搖滾(glam rock),並成為朋克搖滾(punk rock)的源頭,更重要的是,他把先鋒派(avant-garde)的影響帶入主流社會,並且在生命最後的時光裡依然在探索著新的聲音。 大衛•鮑伊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影響力,就如同”貓王”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在五十年代,以及”披頭四樂團”(The Beatles)在六十年代一樣的舉足輕重。他在七十年代開始時,先用一個男人登陸月球的心聲來引起人們對地球環境脆弱的共鳴,後來,他雌雄同體的表演又讓剛剛經歷了六十年代性革命、七十年代女性解放的社會變得更加超前,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那些從六十年代而來的樂迷,更喜歡原始的硬搖滾,對於妖嬈的鮑伊,他們還不確定,不過,不論高低肥瘦,不論名人或普通人,他們都知道大衛•鮑伊的歌里在唱著什麼東西,他的歌曲到現在依然被許多人朗朗上口,儘管容顏老去,大衛•鮑伊的內心始終如一,他在每一處角落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就在鮑伊去世的前幾天,他還發表了最新的錄音室大碟《Blackstar》,但沒有想到,那竟然是他的「絕唱」。
巨星殞落,舉世同悲,英國首相卡梅隆(David Cameron)透過”推特”(Twitter)致哀,並讚美大衛•鮑伊:「他是一名再創造的大師,所有創作都那麼精彩,他留下的作品人們可以再聽上一百年。」卡梅隆曾說過他自己最愛的專輯就是鮑伊在1971年發行的專輯《Hunky Dory》。
英國坎特伯雷的大主教回顧自己「七十年代不厭其煩地重復聽著大衛•鮑伊的歌,並且沈醉其中」。
雖然大衛•鮑伊早些年前曾對一名記者表示自己是同性戀者,後來又對另一名記者說自己其實是雙性戀者,在當時保守的大環境裡環境裡,那都是驚世駭俗的發言,但這些都不能給他貼上標籤,因為「改變」 才是他一貫的代名詞—他經常改變,變得也很快,不管是在舞台上,還是在對抗癌症的過程中,外界很難對他有一個固定的定義,並且他在生前的私生活並不混亂,除了早年吸毒以外,其後吸毒和自殘都沒有再跟隨過他,他的離開在全世界的歌迷中掀起了巨大迴響,他是如此一名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天才,他的成就非凡,他影響了幾代音樂人和歌迷,他所代表的就是可以接受一切事物和所有人格的精神,他是樂壇的傳奇,他是永遠的英雄…………..。

Categories: Featured, 李著華觀點

Tagged as: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