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黨的迷思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這一仗,由於”川普現象”的波詭雲譎、變幻莫測, 已經使共和黨一脚踩進了泥沼裡,如果提名川普,結果一定會是小輸、如果不提名川普,則一定會是大輸,徹底分裂的共和黨,想要與團結一心的民主黨競爭,勝算真的是微乎其微了!
觀察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給我的感受是:”波詭雲譎、變幻莫測” 。 由於地產大亨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用自己的錢出來打一場與傳統選戰迥然迴異的非典型戰役,他一再大放厥詞的凸錘言行實在不夠格做一個國家的領袖,但是偏偏有一半的美國人對他著迷,任憑衛道人士苦口婆心勸導,大半的人依然走不出川普的「迷魂陣」,很顯然的,川普魅力無窮,”川普現象”將持續左右大選的選情。
對川普嫉惡如仇的共和黨建制派高層現在可是憂心忡忡,不過 ,從雙方一再透過媒體和不同管道放話,我們可以嗅出他們”誰也不怕誰”的味道,其實川普還真是不怕共和黨不提名他,他只要是在今年七月份共和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之前穩穩的贏得1237張共和黨的黨代表選舉人票、並且在8個“贏者獨得全部選舉人票”(winner take all)的州獲勝,那麼依照黨章規定, 共和黨不提名他都下行,所以川普只要有本事跨過1237與8這兩道門檻,頭過身就過了!
但是,川普也別高興得太早,如果共和黨想要撤換掉他,當然是不無可能的,因為美國最高法院曾經根據憲法”第一修正案”(“First Amendment”)明確解釋政黨是自由的組織,可以制定自己的規則,換言之,美國憲法是積極確保政黨”自主性” 的,任何的政黨都可以自己制定和修訂自己的規則,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選舉法教授格雷瑞馬格瑞恩(Gregory Magarian) 也說過:「政黨就像私人俱樂部,他們的規矩不是法律,而是州級政黨和全國政黨制定的規則。」
所以簡而言之,政黨的法則和規定是可以更改的,雖然為特定的人量身製衣,或是修剪服式的做法並不公平、也不正當,而且社會的觀感更是不好,但是並沒有違不違法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共和黨高層敢三番兩次向外宣示: ” 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是由我們黨內自己來決定, 而不是由社會大眾來決定!” 所以共和黨已經給美國廣大的社會在洗腦,如果他們黨內認為某個候選人(當然指的就是川普, 不然還是誰) 不夠格,不管他過不過門檻,他們照樣不提名他!精明的川普在得知共和黨可能會對他不義之後,立即開了回馬槍,他說如果他過了關,共和黨膽敢不提名他做總統候選人的話,社會將會有暴動出現,就我的觀察,川普說的話不但是恐嚇,而且絕對會成真,到時候共和黨也別甭再打總統選戰啦!
當然,為了避免暴動的發生,共和黨能夠做的最佳防範就是讓川普跨不過門檻,如此川普才無話可說,暴動才沒有正當性。對美國總統大選有深刻研究的”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智庫學者伊琳‧卡瑪克(Elaine Karmack) 在他的著作《初選政治(Primary Politics)》一書中有精闢的見解,她在書中表示, 共和黨大會的規則有些很複雜的設置,這些設置就成了關鍵。儘管這種情況告若是出現的話,將會前無古人地。「畢竟人心難測,有很多方法可以撤銷第一輪投票的結果。」
一般人都了解,當前正常的初選制度是,黨代表選舉人受到各州共和黨的黨規所約束,黨代表選舉人必須跟隨該州黨內投票的結果去支持勝選地候選人。不過,他們只有在第一輪投票時強制這樣做,之後的做法各州就有不同,黨代表選舉人最終都會有機會去改變自己的投票。譬如在馬薩諸塞州,川普贏得了二十二位黨代表選舉人的支持,於是這二十二人必須在第一輪初選投票時投給川普,但是如果共和黨強行修改黨規,解除強制性投票,而讓黨代表選舉人改採自由意志的投票,那麼川普就有可能拿不到原本該得的票數了,至於修改的手段則是由共和黨全國大會的法則委員會(Rules Committee)在召開大會前,提出修改規則的建議,該委員會可以提出修改法則的意見,但最後還是要經由黨代表選舉人投票決定是否修改成功。
如果代表人們同意修改第一輪強制性投票的法則,那麼他們就可以在第一輪時就改變心意、支持別的初選候選人了,不過修改的難度相當的高,民主黨曾經在1980年時由參議員泰德甘迺迪(Ted Kennedy) 提出解除代表和投票的強制關係,雖然他的提案失敗了,但民主黨採用了一條新法則,要求代表們必須「清醒地」投票。
很顯然的,由於今年的選情極不正常,共和黨的高層對於川普不是公開痛斥,就是諱莫如深,已經有很多關於共和黨建制派暗箱操作的流言被爆出,為了把川普的提名資格剝奪,共和黨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由於大家”換柱”的目標一致,相同的提案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如果共和黨真的來”陰”的,川普就一定會來”狠”的,我的觀點是: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這一仗,共和黨已經一脚踩進了泥沼裡,如果提名川普,結果一定會是小輸、如果不提名川普,則一定會是大輸,已經分裂的共和黨,想要與團結的民主黨競爭,勝算真的是微乎其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