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教育的悲劇

因為教育經費捉襟見肘,成千上萬的芝加哥教師走上市中心街頭示威抗議,企圖傾城(Shut Down),由於學校關門打烊、老師不教書、學生不上課,釀成教育的悲劇。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長期投資,教育不是經商做生意,不能「在商言商」, 一個不重視教育的政府,絕不可能會有健全的下一代!

由於伊利諾州州政府與伊州議會意見相左,使得教育預算未能通過,迫使各公立學校與州立大學的教育經費捉襟見肘,「芝加哥教師工會聯盟」(Chicago Teachers Union)成員在主席凱倫‧路易絲(Karen Lewis)率領之下日前浩浩蕩蕩的走上芝加哥市中心街頭示威抗議,由於學校關門打烊、老師不教書、學生不上課,抗議的人潮洶湧,嚴重的影響了芝加哥市中心區的交通秩序,伊州州長布魯斯•朗納(Bruce Rauner)怒斥這個所謂的「行動日」(day of action)是教師們莫大的一個恥辱,而芝加哥市長拉姆‧伊曼紐(Rahm Emanuel)也痛陳教師們企圖傾城(Shut Down)的手段是非法的舉動!
芝加哥的教師們真的需要採取這麼激烈的手段嗎?

201291195144231734_20
「芝加哥公立學校」(Chicago Public Schools)是全美第三大學區,教師與學生的人數眾多,但是教育的預算卻不成正比,二零一二年九月教師們認為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所以多達兩萬六千多位的教師「義憤填膺」展開了芝加哥市 25年以來的第一次罷工行動,在持續九天的教師罷工中,使近七百所學校裡超過卅五萬的學生沒有課可上。
到了二零一三年三月,因為教育預算拮据,芝加哥市政府宣佈關閉、廢棄和合併一百廿九所公立學校的校舍與建築,以節省高達十億美元的經費,這也是美國教育史上極為罕見的關閉學校的大舉動,芝加哥市長拉姆‧伊曼紐當然成為眾矢之的,除了教師工會聯盟成員外,公立學校的學生與無數無辜的家長也自發性的集結走上了芝加哥市中心的街頭以抗議學校遭到關閉!
從以上這三次教師的示威抗議抗議行動中,我們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問題的癥結不就是錢、錢、錢嗎!根據統計,因為”錢”的問題,自從二零一零年以來,全美各州至少已關閉裁撤掉一千多所學校,有將近三十萬名學子深受其害,但是聯邦政府似乎也只能袖手旁觀,無能為力,這真是令人汗顏的事,長久下去,當關閉裁撤學校「蔚為風氣」之後, 恐怕三不五時,我們就會聽到那一州、那一市又將有關閉裁校的新聞,那是多麼的令人膽戰心驚的事!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長期投資,教育不是經商做生意,不能「在商言商」,一個不重視教育的政府,絕不可能會有健全的下一代,芝加哥市長伊曼紐關閉裁撤學校以及伊州州長布魯斯•朗納刪減教育預算之舉,無異是向教育開了「白槍」,這遠比街頭巷尾的「黑槍」還要殘酷,「黑槍」殺害的會是一個無辜的嬰兒, 或是一個凶狠的暴徒,但是「白槍」所屠殺的卻是萬萬千千的下一代子弟,這個道理難道市長和州長不知道嗎!尤其是拉姆‧伊曼紐市長基於財政預算之考量,寧願認可開放賭場來開源,並以關閉學校來節流,這不但是重創芝加哥的形象,也將讓芝加哥市民不再信賴政府,認為伊曼紐政府是一個短視、重商業而輕教育,不顧下一代教育的功利政府,這真的不是一個「大有為政府」應該有的正確態度,市政府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如何去匡正、導正這些他們認為教育成效不彰的學校,以快速提昇教育品質為首要的目標,但是他們卻放棄了這些學校,這與醫生放棄病人無異,辦教育真的不是在經商做生意,商人開設公司做買賣,虧本無盈利時當然要關閉,結束營業,但是教育那裡是在做生易呢?!教育是一個長期的人才投資,怎麼可以用成效不佳來做為關閉打烊的理由呢?
至於老師罷工是否有理呢?
我的看法是,如果是為了整個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及改善教育大環境而向執政當局示威抗爭,那當然是行得通的,但是如果只是一昧的為了自己切身的利益而罷工那就不妥當了。當然,老師也是勞工,他們也享有為自己爭取利益和福祉的權利,然而老師與社會上的一般勞工是大大不同的,他們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他們的身上肩負有沉重的教育責任,那是一個多麼莊嚴神聖的職務,豈是區區的鐘點費和福利可以超越和凌駕的呢?!如果教育工作淪為與金錢銖錙必較的地步,置莘莘學子之教育而不顧,再怎麼理直氣壯的抗爭也是失去正當性的!
教育的核心價值應該是訓練學生完整的人格特質,教育哲人約翰.杜威(John Dewey)的名言「教育不是為了生活而準備, 教育即生活」(Education is not a preparation for life. Education is life itself),由此亦可知,教育與生活應該是融為一體,密不可分的,學校教育學生在價值觀與人生觀方面,都要有全方位的教導,但是現在美國教育卻出現了偏差,公立學校非但不能在智育方面做完整的施教,在人格教育方面亦是失敗連連,美國教育真的是到了改弦易轍的地步了。

Categories: Featured, 李著華觀點

Tagged a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