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人生過渡到晚年七八歲大概和自己齊老病的親戚朋友頻頻出現問題的情況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我此次來加拿大溫哥華,來之前非常意外的有許多位親友患癌症去世,有感近年去世的人太多,不自主地拿來紙筆統計了一下不幸去世的人數,竟然有37人之多,單說我們華埠盆栽愛好者聯誼會,十多位會員中有六人去世。…………………………..
我和妻子來溫哥華是因為要參加一個婚禮和一個生日會,內子有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五兄妹每人都有兩個孩子,除了我們的兒女都已結婚之外,其餘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均是大的孩子結婚,小的都未結婚,這次參加的婚禮是三弟的大女兒曾寶文,夫婿是林炳漢(Harry),他們兩人都是政府公務員,拍拖多年,情投意合,郎才女貌,佳偶天成。三弟力文,弟媳高山霞兩人勤儉持家,培育孩子都得到良好教育,婚禮在溫哥華市中心一家大酒店舉行,禮堂佈置的前所未有的美觀,五位男伴郎,五位女儐相,兩個五六歲大的花仔和兩個五六歲大的花女,可愛極了,雙方家長喜氣洋洋,笑口常開,親屬嘉賓300多人,錦衣繽影滿堂熱鬧,食物非常豐富,人人讚頌,個個滿意。

一對新人向嘉賓玫致詞敬酒 新郎新娘向大伯夫婦敬茶
另一件喜事是內子的妹妹曾淑芬的孫女劉學君的百日宴,壽星女的爸爸劉子安是位醫生,媽媽席文,小公主在眾人欣喜的懷抱中傳來傳去,他還未知曉自己的幸福,祝福她健康成長,有一個美好的將來,兩件都是喜慶事,真是喜事重重,許多親友從世界各地來赴宴,大家久未見面,都感到很高興,我的外父年高九十,除了耳朵重聽之外身體很健康,外出食飯時時常都是他指點去餐館的路程,他講話聲音宏亮,聲打噴嚏都令人震耳,溫哥華越來越美麗全市樹木蒼穹,新建築不斷湧現,這多天天氣溫雖然有點冷,但陽光普照的日子多,像每次我們回溫哥華一樣所有的親戚好友同學藝友都天天有安排飲茶或聚宴或飲咖啡談天,有說不完的話題,度過美好的時光。

美麗的新娘曾寶雯(中)和大姑媽曾淑玲(左) 大伯母美莉(右)合影

海韶夫婦,曾力生夫婦,許行夫婦飲茶於金天鵝酒樓
溫哥華房子貴是有名的,單是一幅普通的住宅地,就值百萬元,移民來溫哥華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大陸來的有錢人,以前初時是識台灣人來投資的多,跟著九七期間香港的資金湧現,後來大陸改革開放許多人賺了大錢都來溫哥華買房投資,所以房地產生意非常興旺,但因此剛大學畢業或工作不久的年輕人如果要結婚買房子大多成為問題,政府有鑒於此,有一個政策是容許人家的車房拆掉來建一個[車房屋],所謂車房屋下面仍然是停車用,樓上建一個柏文,睡房客廳廚房廁所一應俱全,這樣在父母的幫助下愉快的組織一個幸福的小家庭。

百日宴劉子安與海韶夫婦,孫女晞敏合影

海韶一家食韓國餐

温哥華天天聚餐這家西餐非常貴,單單這間房租金二千,我食的牛扒要價九十八美元

海韶欣賞許行先生藏書
加拿大的社會福利很好醫療制度尤其造福全民,一年的醫藥費不多,醫療住院全免,人人身心安康,18歲以下的兒童每個月都有牛奶金100多元等等…….,有一位加拿大朋友大衛,50年前與我是同事,他本是英國人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後移民到溫哥華,其人很有修養非常友好,這次我約了他夫婦出來飲茶,食來個痛快,現在大家都老了,他的妻子82歲比大衛大兩年,尚健康胃口也不錯,這一別不知何時再見了,另有兩位同門畫家,一位盧清遠兄,他的家庭在溫哥華,但他去了台灣教畫不在,另一位黃文達學長而他現在在香港也見不到,黃兆彰學友約了飲茶。我們每次來溫哥華必與親家奶奶相敍飲茶聊天,因為分別總會是一段很長時間,有一位年高94歲的作家許行先生,原名是許一凢,許行是筆名,他述說了許多有關畫家徐悲鴻的逸事,徐悲鴻的大兒子徐伯陽與許行先生是至交,而且是結拜兄弟,伯陽先生不幸在去年去世於北京,享年80多歲,我認識伯楊先生於1998年,於趙少昂老師的葬禮上,飲茶後許行先生夫婦邀請我們到他們家裡坐坐,我的內弟力生和我們在一起,原來他和許行先生是舊識,所以相見很融洽,許行先生不單只是一位著名的政論家,一進門書畫彫刻琳瑯滿目令人驚嘆,他非常高興而熱誠的,一一給我們介紹他的作品,腦子真是一時裝不下這麼多東西,最叫人詑異和佩服的是許行先生的大量和珍貴的各類藏書,都是別人贈送給他的,或長久收藏的許多絕版書,其中有各式各樣的畫冊,單是徐悲鴻的畫册和傳記論文就有不少,幾乎我有的他都有,簡直就像一個珍藏圖書館。我總是感嘆這些珍貴的書籍將來如何處置。許欣先生的字畫和雕刻都是自學的,雖然為達到專業水準,但己相當不錯,他兩夫婦於2月27日又連袂回香港旅行其樂也融融。

海韶(右)與五十年的好友David和他的妻子合影

二內弟一家請海韶全家食日本餐,二內弟知我喜歡食焗牛肉在家烹煮請客

粵曲社主持人鄭先生請客,海韶(中)與陳潁川總堂主席陳永權等人合影。 在潁川堂文物室內兒子看到海韶七零年的不少照片

海韶到温哥華墳場拜祭親友
孫女稀敏去年聖誕回芝加哥時還覺得他是一個小女孩,但這次來到溫哥華才過了幾個月的時間,她今年11歲開始注意打扮,自己捲頭髮儼然像個少女,也懂事了許多,兒子偉安學我留鬍子,參加寶雯的婚禮,我叫他把鬍子剃掉,他刮了,果然看來乾淨整齊清爽多了,他非常喜歡開跑車,擁有三輛,多年前一輛由日本進口,兩輛最近買的,跑車是很新型的,一次他開車被人從後面撞了,他傷了頸椎部,從此患上像偏頭痛,須知他的工作是用電腦畫畫,非常用腦力,天天頭痛難以用腦,他又是管工,也畫畫,其苦可知,他有800員工,女兒麗安與夫婿遠從St. Paul來溫哥華參加婚禮,他在2006年曾回香港參加華裔小姐選美,近年趨於肥胖影響健康和美麗,極可堪慮。
(三)這次來溫哥遺憾不幸的事也不少,兩年前我們來溫哥華時師姐潘淑俊(趙少昂老師早期的女弟子,是首個誼女),當時的精神還很好,除了不良於行之外健康和常人無異,飲茶言笑和多位同門師兄弟歡聚,想不到那次在我離開後不久,即以八十多歲與世長辭。另一位89歲高齡師姐廖坤賢恰巧住在同一華宮養老院,住在潘師姐的樓上,我們去探望她時她正昏睡未有交談,相信也已不在了,兩年前我們來溫哥華時師兄馬子平雖然也很哀老,他用助行架,由溫哥有華埠附近的養老院慢行到唐人街的新城茶餐廳食午餐,一般都是食腸粉和大包,數十年如一日都是如此,政府每個月有$1400養老金給他,但養老院要扣除一切開支只給他伙食和生活費但也足夠,兩年前見他,他有嚴重失聰只能筆談,當時他說自己96歲我看是86歲差不多,他的草蟲和花鳥畫畫的極好,數十年前他曾給我畫了一腷小鳥梅花,珍藏至今,特感珍貴。

海韶和妻兒孫到陳潁川堂祖

奶奶和孫女晞敏合影,孫女儷然像個少女的樣子 海韶與五十年交情的好友關兆俊兄 合影,可惜他患了失憶症

小壽星劉學君安隱的被表姐曾智美抱著。 一對新人與祖父,父母和妹妹合影
2月24日2019年我和子平兄的朋友鄭先生夫婦到他以前住的養老院去找他,院方說他在一年多前搬往另一家養老院,地址是1099 Yaletown House,且在2月6日2019年去世,我居然來遲了18天見不到他,痛悔不己,又少了一位同門好友。上次來溫哥華由陳克明兄介紹了一位做過宋子文先生英文秘書的麥公,他也一百歲十分健壯,耳聰目明,自己拐杖都不用,由家裡步行來華埠和我們飲茶,得悉他在那次我們離開之後的不久,以101歲高齡無疾而終。另有一位50年有餘的好友在他約50歲時遇到一位紅顏知己並結了婚,大家都為他高興因為他從此可安享晚年了,想不到妻子在幾年前患癌去世。有一位朋友1970年左右她還是一位一個讀大學的年輕少女,當時我們讓他住在我家尾房,後來拍拖結婚,育有二子且當了祖母,意想不到得知他在我們來溫哥華之前患了肺癌,我們曾在2月22日早上和女兒女婿到療養院去看她,當時他還能睜開雙眼看著我,雖然一點表情都沒有也無法任何反應,真令人心酸,很不幸竟然在小公主百日的同一天去世,我那幾天多次去電其家屬,想了解情況何時出殯,但日期未定,3月5日2019年一早我們要飛回芝加哥了,無法等待對其家屬表示哀悼和安慰,並由親屬代為致送白金,據說會轉交給教會,這是逝者的遺願。很抱歉未能參加追思會了,但畢竟在他最後的日子能見最後一面甚為安慰。還有一位親屬的妻子換了乳癌正在做化療頭髮已開始脫落,不過他的神情上甚,好幾天來都和大家外出吃飯且胃口不錯。
這次來溫哥華一如每次一樣買了花朵去墳場拜祭先人和親友祖母,外父司徒奇老師,師母太夫人,植之叔一家五人,師姐們,子平兄(不知何處),只是溫哥華的墳場不像芝加哥每一個墳墓都有自己的編號,比較容易尋找,找不到的親友唯有向天鞠躬禱告,以了心願.
另一件事我要到陳潁川堂去上香,捐香油,見見宗親兄弟嬸姆,3月1日2019年曾與公所主席共進晚餐,約好是3月2日中午去潁川堂拜祖上香,3月2日我帶了妻子兒子媳婦和孫女買好多麵包上潁川堂2樓,有好些宗親兄弟叔伯嬸姆在那裡,有的在做麻雀娛樂,大家見面很熱誠招呼,陳主席已在,紹麟兄嫂及另一班兄弟也在,他們要在下午一時開理事會,大家陪我上香,我率妻兒孫一起拜祖行禮,獻上香油了表一點心意,我抬頭一望祖上像相上有我在1970年左右親自設計掛上去的花球,依然猶新的掛在那裡。在文物紀念品收藏室櫃檯上有六七本堂所列年各種活動的相簿,我兒子好奇地翻看竟然看到六七幅我當我年輕時照片,還有的我在演講,那時公所的各種活動很興旺,我們有青年部,國術組,醒獅組,卡拉OK組,我在那裡教中國畫,我被聘為香港龍形體育協會[永遠名譽會長]曾有聘書,現在整座大樓裝修一新,宗長們領導有方,潁川堂被列為歷史古蹟放入博物館群中之一,有紀念價值的建築物,尚有一位宗兄弟,50年前曾和他工作在一家少女時裝公司的總辦公大樓,數十年不見,今次我多次打電話給他都不通,近日才從一位兄弟口中得知原來他已因肺癌去世,以前我只知道他太太自殺去世,唉!何其悲哀也!
(三)這次再次回到溫哥華真是充滿了親屬朋友的溫情,在溫哥華兩個星期,天天與親朋相聚時間過得飛快,但一想到那些令人傷感悲哀的是心情就難以自抑,人生無常世事難測,無奈,唯有首先保重自己有健康才能顧及親人朋友。
這是一次喜與悲,生和死之旅,感觸良多,有感而發!
(病逝的親友照片余不擬登出,只留作紀念)
Categories: 僑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