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時報訊)我從2020年初開始在家工作,朋友大多是定居在美國的華人新移民,都是非常小心謹慎的人。大家在第一時間打了疫苗,如非必要盡量不出門,有幸躲過了之前幾波疫情高峰。曾幾何時,我看著電視上醫院人滿為患的景象,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泡泡裡,可以在殘酷的現實中保持某種程度上的歲月靜好。但隨著奧密克戎毒株在美國各州傳播開來,最謹慎的一群人也無法倖免。即使每天出門戴口罩也中招,不禁感嘆這一波疫情與之前的幾波有所不同,真的是防不勝防。 12月底開始,每天早晨睜開眼,我的第一件事便是查看鄰居們建立的Facebook群組(社交平台)。兩個話題在群組中的討論度居高不下:哪家藥店能買到自測新冠的試劑盒,哪家超市有新鮮的蔬果銷售?
在家中自測新冠是因為絕大多數提供核酸檢測的實驗室已爆滿,預約的話要等上幾天甚至一周,許多人等不及。群組中有人從事超市收銀員、餐館服務生、銀行櫃檯等服務業工作;上班族確診新冠之後,必須恢復陰性才能返回工作崗位;父母也急著為孩子測試,新學期開學在即,不少學校要求學生確認陰性之後才能複課。
隨著我所處的奧斯汀(美國南部)的確診案例越來越多,各行各業的人手嚴重不足。製造業、加工業、物流業人手的匱乏反映在超市的貨架上。社區附近的幾家大型超市,不少貨架空空如也,有的超市甚至把整個售賣肉類海鮮的櫃檯封了起來。大家只能在群組中互通有無,交流哪家超市新到了雞蛋,哪家超市剛卸貨一箱水果。
疫情對每個人的影響不盡相同。讀博的朋友小陳在聖誕假期前因為搭乘公共交通而感染新冠。她描述感染的經歷就像一場厲害的感冒,沒有發燒、失去嗅覺和味覺等常見的新冠症狀;但是又和感冒不同,“從來沒有過那麼嚴重的喉嚨痛”。
小陳連續幾天無法安睡,焦慮地度過了幾天,但好在瓜果蔬菜、食品、測試盒等必要物資能送貨上門,她在家裡打打遊戲、寫寫東西,也算把最難的日子挺過去了。可是檢測結果陰性後,她還時不時咳嗽,自己覺得彷若得了“Long Covid”(後遺症)。
我的鄰居阿曼達(Amanda)則因突如其來的感染而陷入了財務困境中。根據她在Facebook上的發言,彼時在星巴克打工的她於2020年疫情剛暴發時懷孕。經濟的不景氣和懷孕的額外開銷花光了她原本就不多的積蓄。
去年年初疫情稍微緩和後,她接種了疫苗,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但還是捉襟見肘,拿到的工資付完房租、車貸、水電費賬單之後所剩無幾。她不得不接各種雜活,包括幫鄰居遛狗、洗衣乾衣等,希望能攢下一些錢給孩子買聖誕禮物。
聖誕前夕,同事感染新冠后不久,阿曼達也感染了,整整兩週不能工作,亦沒有收入。為了維持生計,她開始在Facebook網絡上售賣自製的小點心,如巧克力慕斯球、裹著巧克力的草莓等。小點心都是常見款式,來幫襯的大多是了解她遭遇的鄰居或熟人。在奧斯汀經營日料店的埃爾文(Elvin Jin)則面臨著嚴重的人手短缺和供應鏈問題。

新冠導致許多農場和加工廠人手不足甚至關閉,繼而帶來了全球範圍內的食材上漲和原料短缺。前段時間,關鍵的食材如做壽司用的米和醋曾長時間缺貨,而最近缺的是拉麵。
與此同時,因疫情而身心俱疲的美國人還在開創一場創紀錄的“大辭職潮”,光2021年11月,便有450萬餘人離開工作崗位。埃爾文的店里人最少的時候,全靠他和身為第一代華人移民的母親兩個人支撐。後來招到員工,但許多都乾不長——有人辭職去旅遊、有人辭職去進修、有人辭職照顧家人。最忙的時候,埃爾文一邊在料理台做菜,一邊在門口招呼客人,還要負責買單、收拾用過的餐具。不過,雖然辛苦但是能夠不斷開發新菜譜、給人們做菜,埃爾文還是感覺幸福。
第三代華人移民簡妮特(Janette)在丈夫感染新冠后,一度擔心病情加重後,醫療開支將家庭拖入泥淖中。
2020年新冠剛流行時,美國的醫療保險取消了和新冠有關的共付額(即患者在接受保險覆蓋的服務時需要支付的費用)和免賠額,人們可以免費接受新冠治療。但是到了2021年,隨著疫苗的普及,許多保險公司都不再提供這項優待,住院的患者需要自付幾千甚至數万美元的治療費用,這對剛剛買了新房的簡妮特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簡妮特是那種外向又熱情、善良還有俠義心腸的女生。過去的兩年,疫情加上針對亞裔的歧視,她開始關心社會和政治問題。作為中學老師的她,經常為弱勢群體發聲,也越來越仇視馬斯克、貝索斯等億萬富翁。簡妮特非常厭惡亞馬遜等網購巨頭和本地的大型連鎖超市,認為它們在壓榨本地勞動力的同時,還擠壓了中小企業的市場。
有一次,我和簡妮特聊到大型超市推出的“送貨上門”和“下單自取”等服務,讓普通人在疫情期間的購物更方便了。我們卻起了爭執,因為她更關注疫情期間中小企業和個人在財務上面臨的困境。
不過,我也同意簡妮特所持的“疫情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看法。疫情之前,億萬富翁(Billionaires)掌握了全球大約2%的財富,而經過兩年的疫情,這些人掌握了全球3.5%的財富。全世界最富有的10個人的財富翻了倍,與此對應的是美國有大約14%的人,在疫情期間花光了應對緊急情況的積蓄。我和幾位朋友不用為生活開支而擔憂,但是閉門不出久了,心情還是抑鬱。
2020年初,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大家想的是過兩三個月世界就能恢復正常。後來疫情持續很久,大家又覺得打了疫苗就好了。 2020年底,疫苗剛開始推廣,但只有醫護人員和65歲以上的老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可以打。當時,大家的新年願望是希望快點打上疫苗,去旅遊、去滑雪、去潛水,飛回中國與家人團聚。
到了2021年底,聽說疫苗對奧密克戎的保護能力下降。大家互道祝福的時候,都不敢許願,因為不知道該期待什麼,更怕願望落空。 1月初,有一天中午下了小雪,聊天群裡有人提議去爬山——天氣這麼糟糕,外面也沒有人,我終於有機會離開家,透一透氣了。
心理問題一直是討論疫情時不可避免的話題。 2019年的調查顯示,大約有11%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有焦慮或抑鬱等傾向;步入2021年,這個比例上升到了41.1%。
“每天都在數日子”是紐約李阿姨對最近這段日子的概括。奧密克戎來襲後,她覺得疫苗沒那麼有效,不怎麼敢出門,連買菜的次數也減少了。
李阿姨的兒子16歲,正在讀高中。疫情之後,他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沒再返校,跟朋友更是缺少正常接觸。李阿姨感覺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變得憂鬱、易怒;但兒子正處在叛逆期,聽不進家長的教導。
美國心理醫生協會(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的官員Lynn Linde說,美國向來缺乏心理諮詢從業者,而疫情使情況變得更糟糕。
李阿姨有切身體會。社會上的心理輔導資源比較匱乏,很難預約,學校裡有專門的心理輔導員,但又被兒子拒絕了。為了不激化矛盾,李阿姨只好自己忍耐著,也調整了對孩子發展的期望——更重視健康和人品。
讀完博士正在紐約一家研究機構工作的阿德(Adrian),居家隔離最孤獨的那段時間,會打開電視機播放中文的電視連續劇。很多時候,他不是為了煲劇,而是給家中增添一些背景音,借助電視裡的人聲來假扮一個“社交場所”。感到孤獨的時候,阿德就和以前的朋友視頻聊天;也會趁天氣暖和,出門爬個山。
他自認不是特別喜歡社交的人。讀博的大學地理位置頗為偏僻,又常常一個人做實驗;但疫情期間,與世隔絕的處境還是讓他壓力頗大。特別是2020年初剛搬到紐約安頓下來,新冠疫情就大爆發,很快紐約封了城。疫情稍微緩和後,他在約會軟件上認識新朋友。雙方初見面的時候,都戴著口罩,也是疫情期間的一大“特色”。
在去年五月,阿德找到了穩定的戀愛對象。女朋友是在一線抗擊新冠的醫生。奧密克戎襲來時,醫院的新冠患者人數成倍增加,重症監護室爆滿之餘,急診也排滿了人。新冠病人實在太多,其他病房的住院醫師很多被調往治療新冠病人的重症監護室工作。
原本因打了疫苗時不時會去餐廳吃飯的阿德又變得謹慎起來,回到了居家辦公的模式,不得不出門的時候,口罩也升級為N95。
奧密克戎剛出來那陣,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對女友的擔憂令阿德發慌,直到近期關於病毒的研究和統計數據增多,知道了該毒株的毒性不如德爾塔,疫苗依然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他的心理才恢復正常。
漫長的兩年,使阿德格外珍惜生活中的愛情和友情,認識到彼此支持的關係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與女友相距一個半小時車程的他,經常開車去約會,平均一周見一次。見面後,兩人就宅在家裡,一起擼貓或玩虛擬現實遊戲。他期盼疫情過去,和女友出去旅遊。許多留學生因擔心疫情,推遲了入學的時間,寧願休學一陣子。他們支付昂貴的機票,忍受少則14天、多則28天的隔離期,也要回到家人身邊。但在奧密克戎肆虐的時候,也有人踏上留學美國的征途。大學二年級的小念便是其中之一。
來美國留學一直是小念的夢想。在高中時,她便找到留學中介。但是因被中介欺騙加上美國收緊了針對留學和移民的簽證政策,她一度放棄了留學夢,考入了中國的一所大學。
疫情帶來了新的機會。小念所在的大學提供赴美交換的機會。由於許多人對疫情期間前往美國心生顧慮,交換生的名額競爭並不激烈。去年11月,她才准備申請;不到3個月,她已在位於雪城的紐約州立大學宿舍安頓下來。
學校對國際交換生照顧周到。除了負責從機場接送至學校外,還陪著他們去超市採購生活必備品,也安排了打迷你高爾夫或保齡球、看電影等娛樂活動。
從數據上看,疫情仍然很嚴重,但真正置身其中時,好像又沒那麼嚇人。
美國人和華人對疫情的恐懼程度不相同,彼此採取的防疫措施也不同。小念的同學儘管佩戴口罩,但有時候並不按規定,所以起不到什麼作用。學校每兩週測一次核酸,如果是陰性的話,小念會得到一個手環,佩戴一段時間,證明自己是“陰性”的。
我仔細回想疫情期間的點點滴滴,衝擊和困難是不可避免的,但好像也有一些感動與溫暖的瞬間。
減少社交活動之後,我有了很多時間閱讀和寫作,自學了繪畫,也把早就忘掉的粵語重拾起來。兩年以來,和許多朋友沒再見面,但和住得近的幾位朋友變得更加親密。很久沒有回國,就把鄉愁化成熟悉的中餐。我和朋友一起包餃子、煮火鍋,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月餅。
後來發現,不少華人都在疫情期間成了農夫加廚子,阿德還在家裡發豆苗。有的華人餐廳在疫情期間改變了經營模式,注重網上團購和遠程送餐。我也團購過幾次,冬天的北風裡,和幾十名華人排成一隊領餐,回去再把地道的中國美食加熱之後飽餐一頓。生活雖然不夠完美,但是也沒有特別糟糕。
還有不少華人在疫情期間做義工。李阿姨覺得雖然疫情肆虐,也有許多不好的社會事件發生,但是愛與正義才是主流表現。紐約市全體中小學生享受免費早午餐,疫情時不能去學校,政府分三次將餐補轉給他們,每個學生分到1700多美元。市政府的救助也優先考慮下層人,無家可歸者由政府出錢安置在旅館。她的兒子在食物銀行做義工,把三文魚、肉、蛋、奶、水果等發給願意排隊領取的人。
去年12月底,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辛迪(Cindy)在朋友圈詢問,是否有人願意到路口派發食物給流浪漢。
疫情以來,辛迪對新冠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從恐懼過渡到放心。打了疫苗加強針之後,她更是覺得自己“年輕力壯”,感染的風險比較低,再加上一般在室外活動,哪怕疫情最嚴重的幾週,她也堅持做志願者幫助流浪漢。為了安全起見,在出門前她還是會自測一下——是不是“陰性”。這次,她和夥伴為流浪漢帶去了60份三明治、60份湯和48瓶水。
但疫情影響的不僅僅是無家可歸的人,還有一起分發食物的志願者。有位移民小哥將自己的手套贈予了用襪子給雙手取暖的流浪漢,他自己卻靠開優步(Uber)維持生計。奧密克戎爆發的兩個月,大家都不怎麼出門,他賺不到錢,為房租和保險發愁的同時,連牙痛也不敢去看醫生。這兩天,社區Facebook群組裡瀏覽最多的帖子,已經從詢問哪裡有試劑盒變成了一線護士開的答疑解惑帖。
護士在帖子裡回復和新冠有關的常識性問題,告訴大家醫院打疫苗的時間,也將工作時得到的試劑盒送給有需要的鄰居。他自己每天工作12到13個小時,但仍然抽空回复,並謝絕了鄰居付費的好意。
政府承諾每戶人家每個月可以免費獲得4個新冠試劑盒。 1月18日,我已經可以從美國郵政(USPS)官網上預定,並享受免費的送貨服務。
居民們的燃眉之急解決後,群組中的焦慮氣氛一下子減少了。有人分享可愛的寵物照片,也有人商量給剛安置到附近的阿富汗難民家庭捐食物和衣服。
兩年多來,只在網上打過照面的人紛紛起哄,等政府宣布疫情結束之後,要在公園里辦大型派對,每個人都帶著酒和寵物來,一起狂歡慶祝。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