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10月3日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東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平談判統一成功。是當年歐洲重大事件, 改變了歐洲的格局。但東西德能夠統一, 不得不歸功於西德總理科爾。
西德科爾總理是東西德統一的靈魂人物,他對兩德統一的進程, 是掌握全局,並且每一步驟皆非常的細緻。
東西德能夠統一有下列的條件:
一、西德謀求統一,而東德人民有強烈統一的願望。
二、二戰以後,分裂的德國是國際體系的安排, 對美蘇兩大集團皆有利。 但科爾總理說服了美國老布希總統及蘇聯戈巴契夫總統, 新的統一德國是東西兩大集團的樞紐。
三、西徳政府準備了充分的資金,提供東德人民的需求,支助蘇聯, 及戈巴契夫總統的需要。
四、西德政府與東德、蘇聯政府多層次的談判,做了適當的妥協、 犧牲,並負起統一後的國際責任。
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當日13萬東德人進入西德, 引起全世界西方陣營的狂喜, 德國政府認為這是德國統一邁進了一大步, 但也意識到後面的進程是非常艱鉅。
西德政府要考慮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成千上萬的東德人進入西德, 西德是否有足夠能力承擔。而大量的東德人到達西德, 對東德的經濟、社會的穩定會衝擊到什樣的程度? 在東西德統一的過程中,兩德經濟、社會的穩定是必要條件, 否則會影響兩德人民對統一的意願。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訪問東德, 與東德領導人莫德羅達成政治、經濟、文化、 科技和旅遊方面的協議,雙方對於統一的立場趨於接近。
同年12月28日科爾總理在西德聯邦議會, 發表了關於德國統一的十點綱領,在綱領中,東、西徳全方位合作, 使雙方民眾受益。東德應自由選舉出合法政府, 兩德通過邦聯結構走向統一的邦聯。將德國統一拉入全歐整合進程, 以及促進東西方關係的緩和。
1990年年初東德在實施自由選舉政府時期, 科爾總理曾六次進入東德參加競選集會, 支持東德的基督教民主聯盟,並向東德人民承諾, 如果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兩徳貨幣聯盟很快可以實現, 每一個東德公民可以按1:1的比價,轉換2000西馬克。
同年3月18日選舉揭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 兩德即進行貨幣統一談判,東徳實施市場經濟,此一融合, 使兩德間統一,打下堅實基礎。
兩德在五月已就東、西馬克兌換率逹成協議,東德工資、薪金、 獎學金、租金、賃金和退休金按1:1匯率換成西馬克, 現金和銀行的存款則採取1:1有限兌換辦法, 14歲以下兒童每人先換2000西馬克, 15歲到59歲可換4000西馬克, 60歲以上者每人限換6000西馬克,其餘部分按2: 1匯率兌換(兩個東馬克換一個西馬克)。
東德的其他債務和其他的款項按2:1匯率兌換, 在東德將施行西德的養老金制度,同時宣布東、 西德馬克的官方匯率由3:1改為2:1,
西德以雄厚財力,提供優惠的匯率兌換條件給東德人民, 使東德人民堅定地支持統一。
東西德統一最重要的是兩德制度的統一,西德成立「 統一內閣委員會」,下設六個組,對於環保、電信、交通、建築、 旅遊、法律、刑事犯罪、媒體、社會和勞動等領域, 建立具體務實的機制。
西德在東德支持建立了所有黨派團體參與決策的「圓桌會議」, 削弱了東德執政黨的權力,「圓桌會議」就「條約共同體」 方案談判,讓東德政府簽字, 再由新選舉產生的政府自動啟動條約批准進程,「圓桌會議」 承擔監督職責,「圓桌會議」成為新的權力中心。
東徳人民的支持,市場經濟的實施,東西德馬可匯率兌換優惠條件, 社會各層面融合的機制是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統一最重要的 基礎。
在國際政治方面, 1945年東西德成為兩個國家,是二戰期間盟國的決定, 兩德要統一最重要的是需要得到美、英、法及蘇聯的支持。
美、蘇兩國在1989年初期對兩德統一有疑慮, 美國認為統一的德國是應在西方陣營裡,科爾對此表示支持。 1989年12月4日美國老布希總統重申貝克國務卿提出的美國關 於德國統一的四項原則:一、兩個德國必須實行自决原則, 至於採取聯邦還是邦聯的形式,由兩國人民自行選擇。二、 統一後的德國應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 並且應加強與歐洲共同體的聯繫,“不應以中立換取獨立”。三, 統一必須有利於歐洲的穩定和和平,統一的進程應是和平的漸進的, 一步一步的。四、統一的德國, 必須遵守赫爾辛基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最後文件》的原則, 特別尊守歐洲現有有邊界。
蘇聯戈巴契夫總統是希望德國統一後,實行中立和非軍事化, 不得留在北約。 蘇聯在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自由選舉之後, 蘇聯外交部新聞局局長發佈蘇聯的立場,一、 德國人有權統一自己的國家,但必須考慮其他國家的權利。二、 統一後的德國不能加入北約。三、 統一後的德國的軍事力量應和合理足夠的原則。四、 根據國際法無條件固定德國戰後的邊界。五、 簽訂四大國對德的合約,四大國的權利及責任, 一直保持到簽訂和約。
蘇聯是否同意統一後的德國留在北約,成為美、 蘇東西陣營的最大矛盾及焦點。 1990年2月10科爾總理訪問莫斯科,蘇聯同意德國統一, 然而對德國加入北約卻不能接受,也不同意北約東擴。
蘇聯在東德的武裝力量是在境外最大的集群,如果要撤回蘇軍, 需要龐大的經費,同時蘇聯與東德之間有3600项條約及協定, 德國統一後是否能接管?
科爾總理非常理解蘇聯的需求,1990年春,派出經濟、軍事、 外交官員赴蘇聯,與蘇聯官方協商,滿足蘇方的要求, 來換取蘇聯支持兩德統一。
西德在1990年為蘇聯提供3億西德馬可食品援助, 對東德50億東德馬克的貸款提供擔保, 西德承擔蘇聯駐紥東德的12. 5億東德馬克及蘇軍兌換存款的義務。
同年7月15日至16日科爾總理與戈巴契夫總統在莫斯科會面, 在會談中戈巴契夫同意統一後的德國擁有完全的主權, 並成為北約成員。 1990年9月科爾總理同意給蘇聯120億西德馬克的捐助, 並同意另外30亿西德馬克的無息貸款。
至此徳國統一的障礙皆解除,1990年10月3日水到渠成, 德國成立統一的國家。
德國統一,對兩岸將來的發展無可資借鏡的地方, 唯一可以借鏡的是兩德統一是用和平談判的方式達成。
兩徳統一與兩岸統一的不同之處:一、 1945年兩德分裂是二戰後盟國的決定, 1949年後兩岸的分治是中國內戰的延續。二、兩徳的統一, 東西德人民皆有強烈的願望, 而兩岸目前的情況是台灣人民大部分希望維持現狀。三, 東西德政府皆主張統一,而目前兩岸,台灣方面有主張「台灣獨立」 的民進黨執政,使兩岸的統一進程更加困難。四, 兩徳在統一之前之前,雙方相互的承認,並派代表常駐對方首部, 兩徳同時進入聯合國為會員國。兩岸則互不相互承認, 也未派官員常駐對方。五,兩岸統一雖是中國內部的事情, 但因歷史的緣故,中華民國(台灣)曾是美國的盟國, 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美國國會通過, 美總統並批准台灣關係法,維持與台灣人民經貿、文化、教育、 科技,旅遊等非官方關係,並售于台灣足夠的防禦武器, 2022年美國對台政策正式加入六次保証。六, 大陸方面在1980年初至今,對兩岸統一後,單方面提出「 一國兩制」方案,因方案的結構主要是大陸為主, 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特別自治行政區, 而此一方案也未曾與台灣方面協商過, 因而台灣民眾大部分持反對態度。
德國的統一給兩岸的啟示,一、必須以和平的方式統一。二, 必須台灣人民有強烈的統一願望。三、必須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 四、雙方必須要有雄才大略的領導人,提出可行方案, 並細緻的推動統一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