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里專欄

一不經意掉進成熟男人的世界 / 文:吳德里( 前中央月刊總編輯/前Esquire台灣國際版總編輯)

1992暑假告別了蟬聲嘈雜的華府,我回到暌違十七年的台北,整個人還沒有熟悉這個似曾相識的城市,一個不經意,居然掉進成熟男人的世界。

重新開始上班的第一天,完全不曉得即將面對的是個嶄新境界,視覺上是全新多重刺激、心念上卻是此前未有的衝擊。

已婚十多年,如今每天一睜開眼,滿腦子必然都是出現別的男人:「開朗陽光、幽默自在,對新鮮事物好奇,對女人充滿熱情,更對品味堅持,滿滿自信心」,這情境太誘惑我的腦子不按常軌來思索。

辦公室在中山北路國賓飯店左邊,這裡是當時台灣據說開風氣之先的引爆中心,再一次坐上主編的座位之前,其實好奇怪有這種「被上任」的顛倒感覺,對我的能力備具信心的正是張敏君董事長,匆匆上馬還在狀況不清的倒是我自己,真是感謝她當時的大器信任。

我接手的正是來自紐約、由美國大衛·A·斯馬特所開闢,創刊於1933年的Esquire台灣國際版,也是全球歷史最悠久、也最具權威性的男人時尚生活雜誌,目前共有二十個國際版本。

Esquire一詞本意為古代貴族仕紳,位階高於紳士,時已至今,其意已轉變成現代男士的美好典範與象徵。Esquire國際中文版最開始先在華洋雜處的香港發行,註冊中文為君子雜誌,在台灣國際版則譯為風尚雜誌,由台北的華克文化集團出版,雙刊因地制宜,各擁人文特色。

90年代中期,兩岸交流伊始,一切充滿新希望,當初我出國時期,那些穿西裝打領帶、拎著007提箱奔向全世界,打開國際貿易形象的台灣男人形象,正被另一群頸掛金項鍊、手腕沉香佛珠、右臂挾個鼓鼓錢包,奔向大陸的台商新楷模所淹沒。

台灣錢淹腳目,有了錢以後站在創業成功第一線的台灣男人,亟待改個更稱頭的裝扮,來搭配他自豪的新社會地位。因緣際會正有這一群看到市場、以國際時尚品牌為主力的產業鏈,在台佈局的同時更進駐廣告和時尚媒體,躍躍試手,打算幫台灣男人打造一個品味新形象。

華克文化的背後,正是這麼一個號稱全球最大,擁有十四種發行全球八十個國家地區著名雜誌,與電視臺、電台、娛樂、廣告、報紙等複合傳播事業體的私人媒體集團──美國赫茲集團(HEARST GROUP)。

透過雙方合資,華克引進全球著名的BAZAAR(哈潑時尚)、COSMOPOLITAN(柯夢波丹)、 ESQUIRE(君子)等三本雜誌,以國際中文版的姿勢介入台灣與海外的華人雜誌市場,加上原已擁有的本土雜誌室內設計ARCH(雅砌),四個雜誌盤據時尚第一線,呼風喚雨何止一紙風行。

我在華府主編地方性質的中文華府郵報,換到Esquire則是個偏重性別和時尚生活特色的國際版刊物,以女性左右兩腦都能靈活的特性,玩轉在性別變化和角色關注思考中,過程有趣極了。

Esquire要求的男人風格是多元的,既有幽默感,又要時而燦爛奔放、時而沉穩內斂、保持尊重他人的同理心。還要對任何事物保持好奇、對另一半充滿熱情;更對品味愛好有所堅持,且在專業領域內擁有絕對實力,銳意突破自我。

老實說,撥開男性時尚品牌的名錶名酒浮華風尚,Esquir底蘊裡那種連海明威都投稿嚮往的,是個男人圈的烏托邦款,有趣處就落在難以企及的理想化男性特色。

我在Esquire那段期間,不斷試想遵循男性的睪固酮進入腦部,練習改變我自己腦部的細胞活動,用同理心深入男性觀點剖析,探索為何他們何以偏向如此品味生活。

憑良心講,真正好的文章絕對跨越性別差異,絕佳的藝術吸引不同性格的人們欣賞,而除非具有過人的藝術才華,一般人品味的高下的確來自眼界的拓展和生活的薰陶,半由天命半由人,附庸風雅就是勉強不來。

這些年眼看著台灣更多男仕懂得隨心情場合,搭配賞心悅目的款色衣物,為自己也為台灣建構一幅美麗新世界,傳達出來的這份相互尊重感覺真好。這樣的人文氛圍構築出社會的安定感,顯示出民生有餘裕、民心有安適的空間。縱然在困頓的疫期,如今台北街頭的男士們,仍然盡可能地維持住他整潔的體面,訴說著盡力在為生活的奮鬥。

沒錯,這時間要做個成功的男人,真的好辛苦,但是沒有時間累積和辛苦失敗沉澱,哪來所謂成熟男人的「說該說的、做該做的」,恰到好處的那份沉穩大器和堅毅?不只是人,所有膾炙人口的世界名牌,如今都在同一個時代洪爐中淬煉它靈魂原具的優秀。

跨得過這一劫歷練,相見時還能碰拳撫掌大笑三聲的,才能算真正成熟男人世界的得勝者吧。

Categories: 吳德里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