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孩子在家大魔王,出门小绵羊,作为家长怎么破?

昨天,我家小宝的老师给我打电话,让我去趟学校。

我心想,坏了,肯定是小宝在学校惹出什么乱子了,我赶忙和领导请好假去了学校。

到学校后,老师告诉我:

“你家小宝有点内向胆小,老自己一个人呆着,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玩,作为家长你需要多关注一下”

听到老师这样讲,我直接懵,心想:

“这是在说我家孩子吗?我家小宝在家可是天不怕地不怕,整日泼皮耍赖搅得家里鸡犬不宁的小霸王啊。”

直到我最后带孩子回到家,我还处于恍惚状态中。

突然我意识到了,大概我家小宝就是传说中的“窝里横,出门怂”

这类孩子一般表现为,在家里天不怕地不怕活泼异常。

但是一旦到了陌生的环境或者接触到了陌生的人,就会变得无助、胆怯、不合群、无所适从。

对于这类孩子,很多家长都表示“头秃”,既找不到问题的所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平衡孩子在家和在外面的表现。

源于无规则的爱

电影《奇迹男孩》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男主奥吉因为天生面部畸形,直到五年级时才进学校读书。

第一天上学时,同学们都用怪异的眼光去看他,甚至有的同学拿球砸他,喊他“丑陋的怪物”,嘲弄他的小辫子。

奥吉没有反抗,任由同学嘲笑、摆布,甚至连一句反驳的话都没有。

可一回到家,奥吉就怒气冲冲地闯进姐姐的房间,找到梳妆台抽屉里的剪刀,剪掉了自己的辫子。姐姐关心地询问他的情况,他也不理睬,而是狠狠地摔门跑出去了。

在之后的剧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奥吉对老师和同学都彬彬有礼,以为好朋友欺骗了他,十分痛苦,却仍然沉默忍让,不敢去问清楚到底什么原因。

而在家的奥吉不是这样的,他会冲父母发脾气,冲姐姐大喊:“滚出去。”

之所以奥吉会这样,是因为他的背后有一对规则不清的父母和一个无限宠溺的姐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曾说过一句话:“父母一味地妥协,孩子只会从你们身上学到两样东西–”

第一:发脾气;

第二:只要自己坚持发脾气,父母迟早都会妥协。

因为孩子很清楚地知道,父母永远爱他,窝里横不仅能达到目的,还不会被惩罚。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越是有安全感的环境,越容易无拘无束、显露真性情。大人如此,孩子亦然。

孩子虽小,但潜意识里有对风险的判断,这种判断决定了他在什么场合采取什么态度。

归其原因,是父母的宠爱。越是无原则娇惯孩子的家庭,这种情况越会变本加厉。父母的宠溺、纵容与妥协,很容易变成滋生“窝里横”的土壤。

被偏爱的都会有恃无恐,就像《游戏力》中的一句话:

“他非常确信,他爱的那些人会像一个水龙头,当他的杯子空了,一定会给他续杯。”

所以面对孩子这些霸道的小情绪,家长应该坚定好原则和立场,不轻易妥协。

家长没原则,导致孩子缺乏社交能力

随着家里电子产品的吸引,导致现在的父母出去玩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孩子也只能跟着父母在家宅着,很少与外界的人接触,与同龄的人玩耍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最关键的是,家里的人都对孩子百依百顺,俯首称臣。久而久之,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

当孩子走出去的时候,忽然发现周围的环境和人都变了,大人也不在身边,无法提供贴身的保护,孩子此时孤立无援,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更不知道怎样亲近他人,继续“耍横”不仅没有效果,还可能遭到反击,进而产生受挫感。

之前去幼儿园接孩子回家时,路过小区公园,看到过一对父子,印象很深刻。

小区里很多小朋友都在玩足球,带娃的爸爸,看到儿子也想玩,但是不敢上前,就直接过去跟小朋友们讲:

“你们可以带小弟弟一起玩吗?”

当时正好每队五个人,每个小孩都玩得很开心,便直接了当地拒绝了他。

小孩看到爸爸被拒绝,嗷嗷大哭起来,并对着爸爸大叫:

“我就像玩会球你都办不到,你真没用,我讨厌你!”

孩子之所以变成这样,其实就是因为家长没有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反而越俎代庖,“替”孩子社交。

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

“真正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的人格。”

所以家长在生活中,无论工作再忙,也应当多抽出时间,带孩子出门,给予他们充足的社交时间。

上幼儿园之前,父母需要提前和孩子沟通,做好心理建设。

如何和小朋友相处,如何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和寻求帮助。

更加重要的,是父母需要以身作则,亲身示范给孩子,如何正确地与人相处,慢慢陪伴孩子建立安全感,提升社交能力。

父母错误的示范

“家长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窝里横的孩子,父母也需要反思,看看自身有没有一些“坏毛病”。

曾听一位妈妈抱怨,她的老公就是“影帝”,邻居或者亲戚朋友家里有点什么事,他总是耐心地帮助别人,而对待家里的事总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所以,“窝里横”有“遗传效果”,如果你不想让孩子也窝里横,就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把好脾气留给家人。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影响很大,有些父母在家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的面前吵架,甚至打架,孩子其实最怕父母吵架和打架,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胆小怕事,懦弱。但是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是会宠着自己的,所以就形成了在家里横,出门胆小的性格。

“家里横”的孩子,如何引导?

孩子“窝里横”,并不是先天性的行为,而是后天在家庭教育中养成的习惯。

想要改变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第一:爱他,但也有底线和原则

我们给孩子的爱,肯定是无条件的,但要有底线和原则,不然孩子心里没底,也没安全感。

所谓底线和原则是不触犯他人利益,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道德,保证自己安全,不打骂父母等等这些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第二:教会孩子如何表达和发泄情绪

在家“窝里横”的孩子,往往表达能力有限,除了大哭大闹,想不到别的办法解决问题。

这时,我们需要多点耐心,不要直接阻止他苦恼,先学着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例如:“妈妈知道你很喜欢那个玩具,但是不管你怎么哭闹,妈妈都不会给你买,因为……”

一方面提醒孩子意识到自己情绪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坚定地告诉他,发脾气不会达到目的。

第三:让孩子多出去走走,增加社交的机会

多和同龄的小伙伴们玩耍和接触,让孩子经历一些事情。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是“怂”的,但是随着经验的增加,孩子在与人的接触下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作出改变,在不断的相处中可以总结和反思,改变“怂”的状态。

经历和见识的积累,都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大胆,在公共场所不再胆怯。

第四:以身作则,内外如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让孩子不窝里横,家长先要以身作则。不管是对待外人,还是对待家人,都要拿出一样的脾气和性格。

每个父母都希望拥有一个在家乖巧懂事,在外落落大方的孩子。而培养出一个这样的孩子,需要父母拥有一份会克制、有原则的爱。

无论是“窝里横”的小霸王还是“出门怂”的小绵羊,都需要我们用爱和耐心加以引导,根据孩子的情况,对症下药。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健康阳光地成长,成为真正合格的小小外交官。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