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名校學歷”正在以驚人速度瘋狂貶值的現實

(本報訊)如果學歷貶值已成全球現象,你還會追逐高學歷嗎?本來只需要高中文憑就能做的工作,現在是大把的大學本科,甚至碩士畢業生在搶。在”有學歷未必成功,沒有學歷,一定死路一條”的社會環境裡,我們應該如何破局?今天,哈佛大學博士,科羅拉多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魏陽將會用歷史和數據,來和我們分析學歷通貨膨脹的原因,以及如何應對的方法。

有啟發的中西融合教育探索
“我總是會在凌晨2點恐慌發作,我在想,我到底怎樣才能還清這筆錢?”
29歲的紮克·莫里森(Zack Morrison)在2018年剛剛拿到了他哥倫比亞大學的電影藝術碩士學位。
他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採訪表示:包括應計利息在內,他的貸款餘額接近30萬美元。但他在好萊塢做助理和兼職的年收入只有3萬到5萬美元。
有沒有發現,就像你辛苦掙來的鈔票,購買力大不如從前;辛苦讀來的學位,也正在貶值?
從無法還清大學貸款,賺不回學費的哥大碩士,到最近網絡盛傳的”花了140萬去美國留學,回國薪資僅4500″,人們對於學歷貶值的討論也越來越多。
根據調查,哥倫比亞大學電影專業的畢業生申請了債務中值18.1萬美元的聯邦學生貸款。然而,在獲得碩士學位兩年後,半數接待人的年收入卻不達3萬美元。


此外,《華爾街日報》對美國教育部(Education Department)數據的分析顯示,近年來,類似於哥倫比亞項目的名校授予了數千個碩士學位,但這些學位給畢業生的早期職業收入卻不足以讓他們開始償還聯邦助學貸款。
甚至,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布萊恩·拉普蘭博士還用出版書籍《反對教育的理由》,用精算指出:教育系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學歷貶值、或者叫學歷膨脹,是一個全球現象。


世界範圍內的學歷“通貨膨脹”
以歐美世界為例,本來高中畢業生就可以做的職業:比如工地監工,貸款經理,保險業務員,辦公室助理,現在需要本科文憑。
以前只需要本科學位的職業,比如政府部門主任,大學輔導員,旅遊景點導遊,現在需要碩士學位。
以前只需要碩士 學位的工作,比如實驗室助理,社區大學講師,現在需要博士學位。
而以前需要博士學位的工作,比如大學教授,現在需要博士後的研究資歷。
中國情況也一樣。深圳南山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有哈佛博士學位,而清北學霸則成了一線城市小學的標配。聽說,700萬外賣小哥裡,碩士生佔比1%,7萬人。
三十年前,中專生都算國家幹部,可以在單位當領導。現在研究生只能算入門,至少要個名校博士,才算是有拿得出手。
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說,現在的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生、大專生沒什麼區別。

學歷膨脹,在美國總統中最明顯。
美國建國初的十多位總統,沒有任何高等教育經歷。喬治華盛頓沒有大學學位,林肯總共只受過一年正規教育。
過去一百年中,美國總統不僅要大學畢業,而且得有研究生學位。威爾遜有博士學位;肯尼迪、小布什、特朗普有商學院的碩士學位;羅斯福、尼克松、福特、克林頓、奧巴馬,還有現任美國總統拜登,都擁有法學博士學位。連拜登的老婆,都是教育學博士。
連“網紅”特朗普都獲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經濟學學士學位
沒個研究生學歷,你都不好意思競選美國總統。
對領導人的學歷要求,在東方古國也是一樣。這裡不多說,大家自己腦補一下幾代領導人的學歷就知道,和美國沒有差別。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首先,當然是社會總體教育水平的提高。
八十年代每年只有100萬人參加高考,而到了2019年,高考人數超過一千萬。 1986年中國大學總共只錄取了57萬考生。而在2019年,大學畢業人數高達830萬。
1949-2019年全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和毛入學率,數據來源:教育部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中國和歐美,都在顯著提高。學位供給的大幅增加,必然會造成學歷的貶值。
這其實是一個好現象,因為結果是教育的普及和社會的專業化。社會發展的標誌,是職業的專業化水平。
醫院給你看病的醫生,幾十年前好多赤腳醫生,現在好多名校的研究生,是不是覺得放心了許多? 中學老師,幾十年前都是中專學歷,現在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學歷,當然能感受到區別。
所以,學歷貶值的結果,是整個社會享受到了專業化的紅利。是社會發展的標誌。

另一方面,根據一般經濟學原理,學歷貶值和貨幣貶值一樣,是因為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用俗話說,就是狼多肉少。
職位空缺也就那麼幾個,應聘的人一大堆。總要找個合理的由頭把你給淘汰掉吧。學歷就成了最好的篩選藉口。結果水漲船高,街道辦事處主任需要哈佛大學博士學歷,清北學霸成了深圳小學老師,連個辦公室打字倒水的文員都要985本科學歷。
這說明社會就業,正在變得越來越難。階層上升的通道,正在變得狹窄。
所謂內捲,就是說當投入越來越多時,產出卻越來越少。資源投入越來越多,效率卻越來越低,雖然總量在增長,社會發展卻出現停滯的苗頭,出現了 “沒有發展的增長”。
顯然,很多職位是根本不需要高學歷的。用人單位越來越高的學歷要求,只能說明競爭加劇,沒有更好的藉口淘汰掉這麼多應聘者。

此外,中國和歐美的大學,都在順應這個學歷貶值的時代要求。
大學為這個大趨勢推波助瀾,不斷生產社會並不需要的高學歷“人才”。因為,大學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並不一致。
大學只有不斷擴張,才能從政府和社會拿到更多的資源,才能做大做強,培養更多學生,擴大自身的影響。
不斷擴招,不斷建立新的學院,讓教研室主任變成系主任,讓系主任變成院長,符合大學的利益。高等教育的擴張,是大學的內在需求。
學生畢業後能不能找到工作,並不是大學的核心利益訴求。換句話說,大學更像是公司,是教育服務的提供方。
學生是客戶,是服務的購買方。客戶在完成購買之後,邊際效益如何,性價比夠不夠高,不是賣方要考慮的問題。
所以,只要有機會,大學都會拼命擴大產能。畢竟,你不擴招,其他大學也會擴招。你不吃這口肥肉,自然有其他高校來吃。一兩所高校精簡機構和減少招生的決定,無法改變學歷膨脹的大趨勢。

美國加州大學新生錄取逐年上漲
另一方面,由於學歷有著標誌社會地位的功能,就算在學校裡啥也沒學到,畢業生一般不會自毀門面。因為砸學校的牌子,就是砸自己的招牌。所以,一旦教育服務的交易完成,買方和賣方的利益,就神奇的被綁定在一起了。
與一般生意不同,就算文憑注水嚴重,大學不用太擔心顧客會留差評。畢竟,只要不是太爛的學校,學生畢業後大都會如游子看慈母一般深情回望母校。
對於教育的購買方,學生和家長來說,被迫購買性價比越來越低的學歷,卻是不得以而為之的事情。在一個內捲的社會中,雖然不斷擴大的投入,只能帶來微弱的邊際增長。但問題是,如果一旦放棄投入,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因為社會的出路,正在變得越來越狹窄。有學歷,未必成功。沒有學歷,肯定死路一條。

你敢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嗎?
這就是為什麼無論中美,大學都在培養太多社會根本不需要的碩士和博士。結果,大量的人文科學和基礎自然學科的博士,在畢業後無法找到工作。
每一個大學職位空缺,至少會有數百個博士寄來簡歷。同時,能找到工作的博士也發現,由於供給過剩,競爭激烈,高學歷擁有者的實際收入,並沒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
這讓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讀博士是在浪費時間。
在知乎上,關於讀博是否值得,是否浪費時間的討論非常多
最後一個原因,是整個輿論導向的變化。

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對學歷的高要求,正在形成正反饋。用俗話說,就是上行下效,楚王好小腰。
數十年前,當社會還在向貧下中農學習的年代,學歷並不是榮譽。那時,象牙塔里的書蟲,手上腿上沒沾過點臟泥,似乎都有點兒不好意思。
而改開數十年後,風向劇烈轉向,我國公職人員學歷水平大幅提高。簡歷中的碩士博士學位,已經屢見不鮮。
對風向最為敏感的商人群體,也開始紛紛為獲取高等學位而奔走,不惜花費重金。 2018年X東大佬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性侵風波,就始於該大佬去美國讀DBA(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的旅程。
事後據媒體報導,美國這些DBA學位項目,乃是專門為中國富豪打造,課程注水嚴重,學費卻極為高昂。
可見,中國985大學的博士頭銜,已經不再是精英階層的愛馬仕。要想與土豪區別開,還得是漂亮國的燙金文憑。
總之,社會競爭的加劇,上升通道的狹窄,輿論導向的轉向,以及大學的內在利益需求,讓學歷膨脹的趨勢在短期內很難逆轉。

如何應對學歷貶值?
學歷貶值的全球趨勢,對於個人來說,可能意味著以下幾點。
首先,大學本科學歷,正在從過去的奢侈品,變成現在的剛需。無論從事什麼職業,一個過硬的本科學歷,是入門級別。
同時,耗時耗力的博士學歷,並不適合所有人。在讀博之前,建議對於學科現狀和就業前景,做一個深入的了解,然後再做決定。
對於讀博的機會成本(就是因為讀博士而失去的其他職業機會),要做一個合理的估計。千萬不要高估自己對於某一學科的興趣。
要知道,一旦興趣變成職業,結果很可能是興趣的死亡。對於眾多普通人來說,職業的選擇,和個人的興趣,多數時候並不是一回事,千萬不能混淆。
短期的碩士課程,如果有助於就業,應多加考慮。事實上,美國從80年代以來,碩士學位的人均持有比例,是增長最快的。另外,有靠譜就職培訓的大公司,也是職業教育的一種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最終,學歷只是一個通往理想生活的入場券。真正的成就,只能來自於真實社會中的歷練和積累——無論這個社會有多麼內捲。

(常青藤家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