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4月2日,大孫子睿希誕生,這可是我們老袁家的大事。 以定 佳禧夫婦利用他們的假期,安排二老 老弟以尚,在七八月到瑞典隆德市的住處,全家作一個月的歡聚, 以享天倫之樂。而且心肝寶貝大孫女 睿敏的生日也是我們家每年的大事。於是我們由上海, 以尚由利馬分別飛抵瑞典,探看大孫子, 慶祝大孫女7月31日的兩歲生日。在此期間, 以尚特別安排於8月4日至9日,陪同二老到倫敦旅遊一週。 倫敦我們嚮往久,由曾經環遊過世界, 四次到過倫敦熟門熟路的兒子以尚陪同,二老什麼也不用操心, 真是太理想了,但是時間只有一週,只能選擇重要景點一遊了。 我是學歷史的,「大英博物館」當然是首選。
「大英博物館」收藏品有1,300萬件,大批藏品無法展出。 我們對該館收藏的二萬多件中國古文物,也只能走馬看花一番。 稀世之珍的晉朝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及其他珍貴文圖、織品、 刺繡、玉器、琺瑯、甲骨文、陶瓷器、青銅器、錢幣 ⋯ 真令人有目不暇給,美不勝收的感覺。
世界上大博物館我們參觀過好㡬間,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收藏品有200多萬件;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是3.5萬件; 北京「故宮博物館」是1,052,653件;台北「故宮博物院」 是677,609件;而「大英博物館」達1,300萬件。「 大英博物館」的這些藏品,大多是在18~19世紀, 英國發起的戰爭中掠奪而得的。主要受害的國家有希臘、埃及、中國 ⋯。英國人也自覺理虧,將「大英博物館」 立足為國際學術研究中心,以傳播知識、教育公眾為宗旨, 接待世界各地學者來館研究藏品,更以交流資訊為己仼。通過講座、 研討會、特展、大量出版物讓世界各地學者獲得資訊, 傳播知識教育公衆。因此「大英博物館」 不須要門票大衆可以自己進出參觀。
我們看遍了 33 – 33B 中國文物展廳,我最想看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物一件也沒有, 真是大失所望。只好按序從古埃及、蘇丹等文物展廳一一觀賞 ⋯ 到了第 90 – 91 展廳,以尚 忽然說:這個廳有「中國印刷印象展覽」, 在門口大海報上印了從2010年5月6日至9月5日為展期。 我眼睛一亮,預感觀賞藏經洞精品有望!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 原來「大英博物館」為了印刷品特展,向「大英圖書館」 借了11幅藏經洞印刷精品展出,正巧給我們趕上了。
「大英博物館」收藏品實在太多,由於空間限制, 在1880年將自然歷史標本,與考古文物分成二館陳列, 1973年再次劃分,將書籍、手稿等印刷品文物分離,另外組成「 大英圖書館」。藏經洞文物因此歸圖書館收藏了,所以此次展出是「 大英博物館」向「大英圖書館」借展的,有幸給我們遇上了。
藏經洞文物精品,「大英博物館」在五六年前曾經展出過一次, 平時人們也沒有這個眼福。此次展出的11件精品,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公元700年唐朝印刷,有5公尺長的「 藥師千佛圖」,圖中有一千位藥師佛像;及「說法千佛圖」; 公元868年唐朝印刷出版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公元910年五代的「觀世音菩薩像」;公元980年北宋「 大隋求陀羅尼像」⋯ 看了此展,稍償宿願,不虛此行。此展特別說明, 中國印刷術的普遍應用,要比歐洲手工印製最早的「聖經」, 早了600年。「大英博物館」文物嚴禁攝影, 不能拍下來供大家欣賞,十分可惜!
至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的故事,十分曲折離奇, 又是另外一個精彩的故事,容日後再另撰文一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