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時報/快報)芝加哥曾經是多種族工人階級人口的家園,如今已成為特權階層的領地,尤其是在環線附近的社區。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一份新報告的對此做出解釋。
種族與公共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Race & Public Policy)與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聯合發佈了一份新的報告,分析了一個世紀以來的人口數據,包括個人層面的人口普查數據,以瞭解哪些人正在離開/哪些人正在遷往芝加哥。其中,日益加劇的不平等是重要驅動因素。
首先,黑人人口的減少導致了人口的下降,而拉丁裔人口的增加則抵消了這一趨勢。實際上,從1980年開始,芝加哥黑人人口就處於長期下降,拉丁裔人口則處在長期增長。例如,在2010年代,黑人大遷徙導致約8.5萬芝加哥人流失,其中四分之一仍然留在伊州其他城市,其餘的人搬到了中西部和南部的其他地方。雖然約4.1萬拉丁裔人口的增加遠遠不能彌補這一損失,但拉丁裔人口的增長是芝加哥總人口增長的80%。(白人佔據了剩下的20%。)
其次,芝加哥成功地吸引了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專業管理人員。通過個人層面的人口普查數據,能夠確定2012年至2019年期間離開和搬到芝加哥地區的人的特徵。大約每兩個搬到這個地區的人中就有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白人(占遷入芝加哥的人口的一半以上)在接受過大學教育的新移民中也占了一半以上,在從事專業管理工作的新移民中也占了近一半。
再次,新的、更富裕的白人居民住在芝加哥的核心附近——即經濟中心位置。而黑人、拉丁裔和工薪階層居民則被從經濟機會中擠到了芝加哥的外圍,或者完全離開這座城市和地區。芝加哥曾經是多種族工人階級人口的聚集地。在過去的四十年裡,它越來越成為特權階層的領地,尤其是芝加哥環線(Loop)附近的那些社區。
從中可以看到:經濟和社區發展政策以犧牲芝加哥的多種族工人階級為代價,吸引了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專業人士。那些搬到芝加哥的人,都是搬到芝加哥在學校、交通和劇院等基礎設施上投入更多資源的地區。但這座城市依靠遞減的稅收結構仍然是從財富和收入較低的人群中徵收更多的稅款,即一直以黑人和拉丁裔為後盾來支撐預算。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