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袁頌安專欄 :《金庸小說中的一些錯誤》/ 文 : 袁頌安

查良鏞先生(1924 – 2018)筆名 金庸,浙江海寧人。他是我國近代很著名的文學家、小說家。他的作品膾炙人口,歷年來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劇,對文學界、影視藝術有重大貢獻。他的著作拍成電影或電視劇,經常是只收一塊錢版權金,由此也可以看出查先生的大器。

但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十數年前我在上海辦學期間,看到劉繼興先生《讀史》一書,指出金庸小說中的一些錯誤,如今我們耳熟能詳。對日常生活中享用農作物的原產地、傳入中國時間的瞭解,有很大的幫助,頗值一讀,增長知識。
《倚天屠龍記》第十六回,張無忌吃果子,感覺「蘋果」無比香甜。
「蘋果」原産地是歐洲小亞細亞及高加索地區。元朝末年才傳入中國,而且只能在宮廷內才能享用,在基層社會的 張無忌,一定沒有吃過,所以不知其味,更沒法比較其味了。
《神雕俠侶》第六回,楊過看到一大片玉米田 ⋯ ,還吃了吃「玉米」。
「玉米」原產於南美洲,祕魯就是玉米的原產地。1494年,哥倫布把玉米帶回歐洲,十六世紀中期和馬鈴薯、地瓜 ⋯ 等雜糧由西班牙傳到菲律賓,再輾轉傳入中國,所以中國在各地普遍種植了這些不需要太多水的雜糧,解決了「吃」的問題,在明末清初人口因此大增上億。
「玉米」,中國最早的記載,是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在甘肅的《平涼府志》中,當時稱為「番麥」,如今閩南語中大家仍然用「番麥」稱之。所以,台語(事實上也是閩南語)中加「番」字者如:番仔、老番顛、番仔火、番麥 ⋯ 都是指外國人,或外國傳來的物種。因此,南宋的楊過,不可能看到吃到直到明代才傳入中國的玉米。
至於「長頸鹿」,台語稱之為「麒麟鹿」,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原來,明朝 鄭和下西洋,航行到了非洲,看到了「長頸鹿」,十分稀奇。聯想到中國傳說中的瑞獸 「麒麟」⋯ 於是攜帶回國,呈獻給明成祖,以為祥瑞之兆。鄭和下西洋,中國大陸沿海的江浙閩粵各省所受的影響較大,因此在閩南語中就習稱「長頸鹿」為:「麒麟鹿」了。
《射雕英雄傳》第一回 曲三燙酒  ⋯ 以「蠶豆、花生」下酒⋯。
「蠶豆」又名胡豆、寒豆、羅漢豆,元朝時由波斯傳入中國,到了明朝才能普遍種植。「花生」原產地也是南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才在歐洲種植。1530年左右,方傳入中國。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筵席上的珍品,南宋末年沒有此種吃食。
《天龍八部》第十一回,段譽南下  ⋯ 菜餚中沒有了「辣椒」 ⋯。
中國傳統辛香料是 花椒、薑。「辣椒」最初傳入中國,是觀賞之物。雲貴湖南吃辣椒是在乾隆年間,道光以後才普遍食用,宋哲宗時,中國人根本沒有辣椒可吃。
《天龍八部》段譽在蘇卅燕子䲧⋯,喝六百年後才叫「碧螺春」的茶。這種茶原名不雅,叫做「吓煞人香」,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採製歷史 ⋯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至太湖,才將此茶改名成「碧螺春」的。
有意思吧!查大師學問淵博,見多識廣,在他的作品中居然還有這些小錯誤,真是百密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