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瑞明專欄

兩岸共築中華民族復興夢 ─ 一個值得全球華人支持的崇高目標 / 文: 戴瑞明 

上個世紀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九一年的美、蘇東西冷戰時期,全球有四個分裂的國家。在西方,有東、西德,遭美、英、法與蘇聯佔領分治;在東方,有南、北越,南、北韓,還有因中國內戰而分治的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台北中華民國政府。

東、西德因冷戰結束,於一九九一年「和平統一」了;南、北越因北越於一九七五年打敗了美國支持的南越政府以「武力統一」了。留下的南、北韓雖在一九五三年簽訂了南、北韓停戰協定,以北緯三十八度線劃界分治;六十年來,南韓仍賴美軍駐守協防,而北朝鮮亦賴蘇共、中共先後在幕後撐腰維持。二○一三年,金日成之孫金正恩片面撕毀停戰協定,與南韓及美國為敵,劍拔弩張,大有戰爭一觸即發之勢。

台海兩岸雖遲至二○○八年馬英九總統執政後,兩岸開啟大交流,拓展經濟合作,擴大人員交往,進入和解階段。但台灣內部仍有受美、日影響主張分裂的政黨與支持者,執政當局亦有「不統不獨、不戰不合」維持現狀的偏安思想,要像東、西德那樣敢勇於突破現狀,不顧外力反對,邁向和平統一、自然融合的境界亦恐非短期內所可以達成。東方的分裂國家能否解脫以武力達成統一目標的魔咒,值得吾人深思。

有人認為,西方基督教文明,受商業文化影響,較易妥協、和解,故東、西德能各讓一步,用和平方式統一了;而東方屬多神教文明,受農業文化影響,講究原則、名份,寧願玉石俱焚也不肯輕易妥協讓步,故南、北越爭端最終以武力解決。當前南、北韓尚在僵持階段,北韓堅持美軍撤出韓境,否則不願妥協,大有不打一仗,不能解決問題之勢。而台海兩岸關係,大陸雖以「和平發展、和平統一」定調,但台灣受美、日牽制,能否在美、中兩大之間找到符合本身最大利益的兩岸妥協之道有待觀察。

另一個相關的國際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結束以來,東西方兩個戰敗國-日本與德國,在戰後對待被害國人民的態度天差地別,讓世人不解。西方的德國,對過去被害國像波蘭不僅坦然認錯、交還所佔領土;對被害的猶太人道歉、賠款;與世仇大敵的法國和好,共創歐盟,避免戰端,追求歐洲的世代和平,甚至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平等相待,合作互利,真正做到了誠心誠意悔改向善,令世人刮目相看,值得沒有深仇大恨的台海兩岸同胞深思,甚至仿效。

然而,曾經「脫亞入歐」的日本這個東方國家,其表現卻令人失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殖民統治韓國、台灣,武力侵略中國,攻打東南亞,甚至偷襲美國珍珠港,與周邊國家人民為敵。單以中國而論,被害死傷人數就有三千多萬人,財產損失更是難以計數。如果,不是美國以兩顆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亞太地區無辜的人民不知還要受日本軍國主義荼毒殘害多久呢?!二戰後,日本由美軍佔領,始得以在東西冷戰對峙的隙縫中偷生,並在美國羽翼之下復興經濟,成為世界七大工業國家之一。令人遺憾的是,敗戰的日本不僅不知悔改向善,成為本地區和平穩定的建設性力量,反而侵略擴張本性難移,又妄圖與鄰為敵,不僅在美國縱容下重新佔有琉球及原屬中國領土的釣魚台列嶼,甚至與俄羅斯及南韓引發領土爭端。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日本右派政客不時到「靖國神社」祭拜二戰戰犯,挑動亞洲受害國家人民的敏感神經;經常不斷修改教科書,美化二戰侵略罪行,更妄圖廢止戰後日本和平憲法,重整軍備,毫無悔改向善之意,令人憂慮!

社會學家分析東西方文化差異,將西方歸類為「罪感文化」(guilt culture),而將東方歸類為「恥感文化」(shame culture)。德國人相信「凡人皆有原罪」的基督教信仰,只要悔改認錯,就可得救。一九七○年十二月七日,當時正在波蘭進行國是訪問的聯邦德國(西德)總理布蘭德冒著凜冽的寒風來到華沙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下獻上花圈,他肅穆垂首突然雙腿下跪,並發出祈禱:「上帝饒恕我們吧,願苦難的靈魂得到安寧。」布蘭德以此舉向二戰中無辜被納粹黨殺害的猶太人表示沉痛哀悼,並虔誠地為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贖罪。當時的西德總統赫利也相應向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贖罪書,消息傳開後,世界各國愛好和平的人們欣慰不已。布蘭德總理也因此獲得了一九七一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布蘭德在波蘭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謝罪,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表現』。這一跪,淡化了飽受納粹蹂躪的波蘭人民沉積在心底裡的憤怒,他們為布蘭德的舉動感動得熱淚盈眶,為德國重返歐洲,贏得自尊,回歸正常的發展道路,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現今德國還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蘭登堡門附近建立由二千七百根方柱組成的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紀念碑,提醒後人德國曾走過的歧途絕對不能重現。

反觀日本,為了面子死不認錯,美其名曰「寧死不屈」的所謂「武士道精神」,是故至今未見日本政治人物真心誠意向在二戰期間受害的亞太國家人民道歉,更不用說賠償損失,悔改向善了!難道亞洲人民註定還要接受日本人這種「恥感文化」的加害嗎?!台灣的光復是犧牲三千萬中國人生命的代價所換來的,不是日本心甘情願交還的,這是生長、居住在台灣的中國人永不應忘記的歷史,也是所有海內外華夏子孫所應記取的痛苦教訓。

有人說,西方列強侵略欺凌中國百餘年,也未向中國人道歉,但他們卻用行動改正他們的錯誤。一九四三年,英、美兩國因我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所作的犧牲奉獻,主動放棄在華特權,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先後與國民政府簽訂中美、中英平等新約。一九九七年,英國又和平歸還了租借九十九年的九龍,和在一八四二年南京條約割讓的香港;一九九九年葡萄牙也歸還了澳門。讓中國和中國人真正在二十世紀末完全從不平等條約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讓全球華人感到驕傲。孫中山先生畢生追求「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的目標,終於能在二十一世紀來臨前完成。

今年,習近平主席趁著中國大陸快速崛起,即將成為世界坐二望一「經濟體」之時,呼籲全球華人共築屬於所有中國人的「中國夢」,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美國人早有「美國夢」,最近美國國務卿凱瑞在日本東京演講,呼籲太平洋周邊國家共築「太平洋之夢」,塑造彼此共同的未來-和平與繁榮,似可被視為美國對習近平提出「中國夢」的回應。既然,美、中有意共築「太平洋之夢」,避免重蹈二戰的覆轍,則台海兩岸更應趁勢共築「中華民族復興夢」,因為這是符合太平洋地區各國共同利益的,值得全球華人共同支持。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前呼籲國人「和平、奮鬥、救中國」。如今,全球華人更應有「團結、奮鬥、興中國」的宏願。

英國史學家湯恩比曾說「十九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二十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的確,以外匯存底而論,在本世紀一開始,兩岸四地的中國人已經是世界最富有的民族了。根據最近統計,中國大陸擁有三兆三千餘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居世界第一;台灣擁有四千餘億美元,居世界第六;香港擁有三千餘億美元,居世界第九;人口僅五十八萬的澳門也擁有一百六十六億餘美元,居世界第五十九。

古人云:「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以,依據歷史軌跡,中國終將重歸統一,成為世界和平、穩定、繁榮的一股建設性力量。結束十九世紀美國(1861~1865年)南、北內戰的林肯總統,除了曾要求美國國會通過「反分裂法案」之外,更常引用古代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句「團結必勝、分裂必亡」(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來勉勵美國南、北雙方的人民要團結合作,以振興美利堅合眾國。但願台海兩岸的領導人也能體認團結合作的重要性,有智慧也有遠見帶領兩岸同胞共築「中華民族復興夢」,我們殷切盼望海內外的所有華人攜手合作,共同努力,全力支持追求這一崇高的目標。

(2013.04.17初稿 2013.04.20定稿)

Categories: 戴瑞明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