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李慶平專欄 : 江澤民與兩岸關係發展 /  李慶平(前海基會副秘書長、前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

2022年11月30日,中共前任總書記在上海過世,享年96歲. 1989年至2002年,江澤民是中國大陸的領導人,實際領導中國13年。中國共產黨現任總書記習近平為他在北京辦理了一個高規格的追悼式,他獲得中國共產黨給他最高榮譽的稱號,並安葬在北京市郊的八寶山。

江澤民在1989年6月在十屆四中全會,獲得鄧小平的支持,由上海市市委書記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及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93年再兼任國家主席。

江澤民上任總書記時,正是中國大陸面臨「姓資」、「姓社」的問題,即中國共產黨是否要包容「市場經濟」的總路線問題。最後在1992年一、二月間,鄧小平南下上海、廣東及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多次談話,盛讚特區經濟建設的成就,聲稱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深改革,擴大開放。鄧小平的講話經江澤民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以中共(1992) 二號文件向全黨全軍全大陸做了傳達。並在同年年底召開「十四大」,確定中共繼續走改革開放路線,同時也包括市場經濟。

江澤民在擔任總書記之初,正面臨美國對中國大陸進行經濟、科技及軍事的制裁,但江澤民與美國老布希總統之間,經過幕僚的溝通,美國政府繼續對中國大陸進行接觸政策,使中國大陸的經濟有了很好的發展。。

1991年左右蘇聯共產黨下台,蘇聯解體,即所謂的「蘇東波事件」,江澤民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是以發展中國經濟為重心,擋住了蘇聯解體的衝擊,也頂住了西方國家對中國大陸的「和平演變」策略。

到西元2000年,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的製造中心, 2001年,中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大陸的經濟與世界接軌。

江澤民主政13年,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有所著墨, 1992年的「九二共識」及1993年4月的「辜汪會談」,是他担任中共中央對台事務小組小組長時完成,「九二共識」暫時解決兩岸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分岐,即「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謀中國和平統一,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海基會與海協會協商時,不涉及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涵義。」奠定了首次「辜汪會談」的基礎。

1993年4月的「辜汪會談」,是兩岸自1949年以來,第一次接受兩岸官方機構的委托,首次高層次的會談、協商,並達成四項協議,為兩岸開啟了和平發展,展開了兩岸經濟、貿易、文化、教育及人員往來的交流。

「辜汪會談」大陸方面的主談者是海協會汪道涵會長,他曾是80年代中期,江澤民擔任上海市書記時的上海市市長,而台灣方面主談者是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是中國國民黨常委及台灣工商界領導人。

汪道涵會長的幕僚、智庫學者與北京江澤民的幕僚及智庫學者共同硏商,反覆討論,經過近兩年時間,在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在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台辦台灣事務辦公室等單位舉辦的新春茶會上,正式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簡稱江八點),是中共繼1981年9月30日發表葉劍英的「葉九條」之後,對台灣的重要政策。

江八點的內容是:
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二、對於台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係,我們不持異議。
三、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
四、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不承認放棄使用武力,不是針對台灣同胞,而是針對外國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和搞“台灣獨立”的圖謀。
五、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利于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我們主張不以政治分歧去影響、干擾兩岸經濟合作。應當採取實際步驟加速直接“三通”,促進兩岸事務性商談。
六、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發揚中國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
七、要尊重台灣同胞的生活方式和當家作主的願望,保護台灣同胞一切正當權益。
八、我們歡迎台灣領導人以適當的身分前來訪問,我們也願意接受台灣方面的邀請前往台灣,可以共商國事,也可以先就某些問題交換意見。

同年4月李登輝在國家統一委員會上發表談話回應江澤民,共六項重點,簡稱李六條:
1、在兩岸分治的現實上追求中國統一。
2、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加強兩岸交流。
3、增進兩岸經貿往來,發展互利互補關係。
4、兩岸平等參與國際組織,雙方領導人藉此自然見面。
5、兩岸均應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炎黃子孫先互示真誠,不再骨肉相殘。
6、兩岸共同維護港澳繁榮,促進港澳民主。但此時的李登輝正在進行赴美國康乃爾大學訪問事宜,5月初美國參議院以97比1,眾議院以396比0票通過李登輝訪美。5月22日美國國務院正式公布李登輝以私人性質訪美。

6月10日李登輝總統在美國康乃爾大學演講,內容至少有10次提到中華民國在台灣,並期望參加國際組織,此一演講引起中共強烈的反應,6月14日海協會函海基會,推遲一切的協商.。

中共並在同年7月21日至7月28日在福建沿海進行軍演,同時試射東風15導彈六枚至台灣富貴角外海70海裡目標區。

次年即1996年3月8日至3月25日,中共再在福建沿海進行軍演,3月8日試射東風15各二枚至高雄外海25至150海哩及基隆外海29海哩目標區。從此兩岸關係急速下降,一直到1997年才逐漸恢復正常。

當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惡化之時,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也因美國同意李登輝訪美,而關係下降,中共在1995年6月召回駐美大使李道豫,取消了原定國防部長遲浩田訪美。

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江澤民主席應美柯林頓總統邀請赴美訪問, 10月29日與柯林頓舉行會談,發表聯合聲明,和重申「中方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妥善處理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美方重申,美國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此時中國大陸與美國關係才進入緩和。

1998年6月25日至7月3日美國柯林頓總統訪問中國大陸,6月30日在上海參加上海圖書館舉行的「建設21世紀中國」座談會時,口頭說出美國對台的三不政策: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以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也重申美國希望兩岸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立場。

此時中共已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開始與台灣方面協商「辜汪會唔」及辜振甫董事長赴北京與江澤民總書記見面事宜。

1998年10月14日辜振甫董事長率海基會訪問團32人(包括正式團員12人)赴上海訪問,下午5時30分,與海協會汪道涵會長在上海和平飯店舉行第一次對話,和汪道涵會長重申中共方面的主張:包括江澤民的「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及副總理錢其琛主張的「希望兩會擴大交流與接觸,為及早實現兩岸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尋求共識」、陳雲林主任所說的「願意授權海協與台灣方面進行政治談判的程序性商談。」

辜振甫董事長在致詞時說,兩岸隔海對等分治,互不隸屬近50年,「一個分治的中國」,既是歷史事實,更是政治現實。他認為重要的是唯有彼此對等定位,相互尊重,才會使所為謂政治性對話具備實質內涵。希望雙方在尊重分治的現實基礎上,展開建設性對話,逐步尋求全體中國人的長遠福祉,全中國的民主統一」。

10月15日下午4時15分海基會、海協會雙方代表在新錦江飯店進行第二次對話,達成4項共識,1、邀請汪道涵會長到台灣訪問,2、兩岸兩會加強對話,3、增加海基、海協兩會各層級人員接觸往來,4、合作解決台灣民眾在大陸人身安全問題。

18日下午3時5分,辜振甫率團會見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對話中辜振甫表示,台灣方面願與大陸交流,分享民主化經驗促進兩岸農業合作,並希望兩岸領導人在亞太經合會議(APEC)中會面。江澤民肯定「汪辜會談」達成4項共識,但他表示大陸人口多,教育不普及,不可能全面直選,民主化工作已在農村是試驗中,兩岸宜創造氣氛,可先推動汪道涵先生訪台。雙方都同意兩岸今後要多進行面對面交談,促進互相了解。

辜振甫董事長訪問上海及北京後,下一步便是汪道涵會長來台訪問。但此時的李登輝總統有另外的想法,於1998年8月在總統府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並在1999年7月9日下午接受「德國之聲」的訪問,正式提出「特殊的兩國論」,擬在汪道涵會長九月份來台訪問之前,先確定兩岸的法律定位問題。

此一突然提出的論述,驚動了美國,也導致中國大陸的強烈反應。在美國的壓力下,李登輝總統再次聲明我方對大陸的政策沒有改變,但中國大陸決定終止派汪道涵會長來台灣訪問。加上921大地震及台灣進入總統大選期,中國大陸擬等待大選之後再做決定。

2000年3月,民進黨陳水扁當選為總統,但他在5月20日就職總統後,否認「九二共識」,但他發表「四不一沒有」,即不宣布獨立、不更改中華民國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一沒有」是指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统會的問題。大陸國台辦發布「聽其言,觀其行」。綜觀江澤民主政13年,在內部採取平衡各方力量,對外遵循鄧小平的方針「韜光養晦、不爭霸」,全力發展經濟並與世界接軌, 使90年代中國大陸的GDP,每年成長在8%至10%之間,為中國大陸在21世紀前十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綜觀江澤民的對台政策是比較溫和的,既使兩岸之間有嚴重的分歧及危機,江澤民也願意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