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從美國看天下–李著華評選2022年世界10大新聞觀點

(1)民意不敵官意-美國最高法院墮胎裁決使歷史倒退50年

美國最高法院做出了推翻”羅訴韋德案”(Roe versus Wade) 的歷史性裁決引起了軒然大波,造成了社會的對立與不安,根據CBS News/YouGov 的民意調查顯示,59% 的美國成年人不贊成該項裁決,只有41% 贊成, 這與長期以來各項民調的結果不謀而合, 不啻證明了廣大的民意不敵六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官意, 中國古人認為上天有意志和知覺,是可以視聽的,所以”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如今最高法院的官意卻與民意背道而馳, 他是不是違逆了天意呢!

最高法院是在1973 年 引用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對”羅訴韋德案” 做了婦女墮胎合法化的詮釋與判決, 充份展現了開明自由派法官維護女權的精神, 也樹立了” 我的生命我自主”社會進化的標竿, 開啟了歷史的新紀元,但到了2022年, 同樣是最高法院, 卻由另一批保守派法官做出了南轅北轍的裁判,明明白白使歷史倒退了50年, 真是匪夷所思!

在結束長達半個世紀的墮胎法律先例後,這對數百萬女性權利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他們早已習慣了要不要生自己孩子的自主權, 但現在最高法院的裁決似乎傳達出這樣的訊息——“女性無關緊要,她們不應該對自己的身體擁有完全的權力。” 而就在最高法院做出這一裁決的前一天,也是同一批保守派的法官竟也推翻了紐約州行之有年的限制公眾攜槍權利的法律,這也傳達了一個明確信息:維護擁帶致命武器的權利,比維護婦女自己決定是否懷孕的權利更重要, 這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 在公共場所攜槍極可能危害到別人的生命, 而墮胎充其量只會危害到自己的生命, 絕不會殃及無辜, 最高法院的裁決顯然是缺乏常理與常識, 所以讓人懷疑他們的判決動機是政治,而不是法律。

最高法院的的裁決只會加深人們對法院與法官的不信任,對數百萬女性產生了廣泛而可怕的影響,尤其是低收入女性,她們面臨更多障礙, 為了避免墮胎違法, 將迫使他們搬遷到墮胎合法的州墮胎或居住, 那是非常大的人生轉變, 大法官們不能夠將心比心, 最高法院的尊嚴與信譽又何在呢 ? 我們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十年必會引發一椿又一椿的法律挑戰。

(2)戰火開啟–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新冷戰時代來臨

儘管聯合國安理會在深夜召緊急會議要求普京停止入侵烏克蘭的野心,但普京不為所動, 按照既定計劃對烏克蘭發動襲擊,俄軍從多個方向越過烏克蘭邊界,並在包括首都基輔在內的幾個城市發生爆炸,普京警告說,除非烏克蘭軍隊放下武器,否則必發生流血事件, 普京的招降舉動無助和平,現在談論緩和局勢為時已晚,拜登誓言將對襲擊追究俄羅斯的責任, 但是一個新冷戰時代顯然已經來臨, 世界秩序將會改變,新的國際組織將結盟對立!

俄羅斯之所以入侵烏克蘭,不是雙方具有世仇,根本原因就是俄羅斯為了阻止北約東擴,1990年蘇聯崩潰之後,西方沒有放棄仇俄的態度, 尤其是俄羅斯主導的華沙公約組織解散後,與之對抗的北約不但不解散,相反採取東進態度,從德國一直推進到俄羅斯邊境, 而烏克蘭一旦加入北約, 進一步擠壓俄羅斯生存空間, 無論經濟或軍事,當然造成巨大的威脅, 當然,從烏克蘭立場來看, 加入北約等於是與俄羅斯劃清界線, 可發展獨立自主的外交, 所以烏克蘭懷抱西方國家勢力與北約組織,對俄羅斯無而言是可忍,熟不可忍, 於是俄羅斯顧不得國際的制裁, 非打下烏克蘭不可!

拜登與西方的賭注似乎認為嚴厲制裁將使普京心生畏懼,放棄對基輔的攻擊,但俄羅斯人從未被西方嚇住過,普京反而孤注一擲做出更激烈反應,這讓西方傻眼, 而聯合國威望更是一文不值, 早該解散了。

拜登目前沒有具體承諾將如何對烏克蘭進一步軍事援助,但顯然不會為烏克蘭出兵,如果普京佔領更多領土,或建立一個傀儡政府,將使這裏的政局更加複雜,以後西方將更加寸步難行。美國企圖把大國間地緣政治競爭描繪成一層厚厚的意識形態, 並將俄烏邊境事件描繪成關於侵略和反侵略的悲劇故事,讓烏克蘭向東推進過程中成爲美國與歐洲棋盤上的一顆棋子, 所以美國充滿了權謀。

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再一次證實人類最原始弱肉強食之叢林法則, 烏克蘭如果本身強大足以自保, 俄羅斯還敢輕舉妄動越界開啟戰爭嗎!

(3) 天佑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與世長辭長活世人心中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位七十年後駕崩了, 噩耗傳來,舉世哀戚, 女王的長子查爾斯登基為查爾斯三世國王, 英國立即把國歌歌詞從《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改為《天佑國王》(God Save the King), 這位 96 歲的女王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她留下了豐富的遺產, 她將長活在世人心中。

不知道是不是天意, 在幾天之前, 伊麗莎白二世才正式授予特拉絲(Liz Truss)為她在位期內第 15 位英國首相, 因為特拉絲早先曾極力反對英國的君主制, 也力主廢除這種不合乎民主的體制, 但她最終還是必須遵守英國憲法, 臣服在伊麗莎白二世的膝下。

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將作為英國最受愛戴和最有影響力的君主之一,她始終保持著王室的神秘感,帶領皇室進入了21世紀,無視特拉絲等後生晚輩試圖將其推向歷史塵埃的力量,溫莎王朝能屹立不倒幾乎全歸功於她。她於1953年登上王位,並在戰後重建時期的經濟壓力和日益增長的英聯邦動盪中承擔了戰士和啦啦隊長的角色,二戰後的英國動盪不斷,如果沒有女王的團結和責任感,當時的英國可能會失去民族自豪感和自我意識。

自從1952年她的父親喬治國王去世,當時僅有25歲的伊麗莎白就戴上了王冠,這個王位她一坐就是70年,成為在位時間最長的英國君主。經過數十載春秋的歷練, 伊麗莎白女王除了坐鎮英國外, 她還是各國首相的重要顧問,她在美國幾乎和在英國國內一樣受人愛戴。這一地位不僅延續了英美之間在歷史上的特殊關係,直到今天這種關係也至關重要。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憑藉她堅強的性格,她願意為國家犧牲自己的願望,以及她對坐在英國王位上所要承擔的責任的踐行,贏得了民心和忠誠。

不過形勢比人強,伊麗莎白在位期間,大英帝國在不斷瓦解,從”日不落國”變成”日落西山”,埃及和阿根廷等國公然挑戰英國軍事霸權的概念。北愛爾蘭的各種獨立麻煩和蘇格蘭民族主義者始終攪動著原本的平靜。即使這讓伊麗莎白感到不安,她也從未公開表露過自己內心的的憎恨不滿。

也許她最大的挑戰來自她自己的家庭成員。她迫使自己的兒子查爾斯與戴安娜·斯賓塞結婚。但戴安娜並不能抓住查爾斯感情的焦點。他與已婚女子卡米拉·帕克·鮑爾斯(Camilla Parker Bowles)的婚外情持續不斷,最後竟然公開化。這導致了一場醜聞式的王室離婚,隨後狗仔隊一直跟蹤戴安娜,直到她死於一場不明不白的遇外車禍。伊麗莎白對戴安娜去世的冷漠處理,以及對王妃在全球的巨大知名度的漠視,使她的統治降至一個低谷期。

在女王成長的時代,私生活是保密的。但英國小報的”狗仔隊”緊追不捨關注揭開了一樁又一樁王室醜聞。查爾斯的弟弟安德魯捲入了傑弗裡·愛潑斯坦的性侵醜聞,美國法庭指控他在一名女性十幾歲時強姦了她。女王最終解除了安德魯的皇室職責,剝奪了他的軍銜和皇室頭銜。戴安娜和查爾斯的次子哈裡王子有如脫韁野馬與美國離過婚的黑人女演員梅根·馬克爾結婚,在王室內部關於種族主義的傳言中,這增加了新的緊張關係和公共關係挑戰。哈裡最終放棄了皇室身份,離開了英國移居到美國度平民的生活。

現在女王離世,走入歷史, 她把王位傳承給了她的大兒子查爾斯,這位曾經的王子,現在的國王一直在得寵和失寵之間徘徊。查爾斯未來的日子不太可能好過,儘管他的精力和行動能力應該有助於提高王室的知名度,但他的母親伊麗莎白將永遠是英國團結、優雅和尊嚴的象徵, 他將長遠活在母親的陰影之下。

(4)驕傲與榮耀–北京冬奧會提昇中國地位

北京在2月4日到20日舉行冬季奧運會, 這是世界上所有中國人的驕傲與榮耀,

這也是北京自2008年舉辦夏季奧運會以來, 再一次讓中國揚名於世的大好時機, 毫無疑問,這又再一次提昇了中國的地位, 超越美國已是指日可待的事, 也是我們這一代人可以目睹得到的事!  這一次北京冬奧會在疫情威脅之下,主辦單位臨危不亂,準備充份, 內容紮實, 絕對是奧運會歷史上少見的盛會,但是美國吃味了, 美國見不得中國的好,早從去年起就私下聯合英、加、印、澳與歐盟等諸國企圖以人權問題向中國發難, 但是又不願公然與各國奧運會當局對立,所以只有秘謀策劃,相當不厚道, 如今果真做出來了, 踐踏了奧委會會章與凖則, 更破壞了世界和平, 那是極其嚴重的錯誤, 所幸拜登讓運動員參加, 否則必然遭到巨大反彈!

從這件事情看來, 美國對中國的敵視與惡行已越來越嚴重, 好似中了邪氣一般, 尤其是當他們一再以新疆維吾爾人權為惡名狀對中國政府與企業祭出制裁可證, 拜登政府已毫不隱瞞的向中國挑釁,甚至不惜破壞奧林匹克的憲章與精神, 已失去了大國的風範。

奧運會是超乎政治之外的中立組織, 其宗旨不僅是體育競賽,更是讓世界藉著競賽機會交流互動,以達到和諧團結的目的,所以奧林匹克的藍、黃、黑、綠、紅五種不同顏色的圓環圖案相連代表的就是歐、亞、美、非、澳五大洲的團結,也由於奧運本身所蘊含的和平與競爭的精神內涵,所以沒有任何力量能將五大洲分離開來, 但美國卻做到了。

儘管美俄在冷戰期間角力,引發了20世紀80年代一系列相互抵制不參加奧運之舉,剝奪了運動員參賽權利,而且因對恐怖主義的擔憂也讓2004年雅典奧運和2014年索契冬奧在愁雲慘霧中舉行,但奧運會精神不死, 世人對於和平期求不斷, 這些精神與訴求拜登政府不是不知道, 但偏偏就是去違背, 非常令人遺憾, 只是美英各國也沒有撈到任何的好處, 反而只是留下負面形象, 將來如果他們再次舉辦奧運時, 如別的國家如法炮製話, 也只能說是報應罷了!

(5)告別歷史–戈巴契夫的貢獻將永垂青史

改變歷史的巨人–蘇聯最後一位領袖米哈伊爾·戈巴契夫(亦名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 與世長辭了, 這位讓蘇聯極權政體解體並結束美蘇冷戰,促成東西德統一的政治人物對世界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將永垂青史,被後人懷念。

戈巴契夫出身貧農之家 ,從小在農村長大,經濟失調和政府的壓制給他的家庭帶來可怕的後果。他長大後冒險去莫斯科深造時,表面上仍忠於共產主義,但內心卻開始質疑這個體制。當他聽到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的祕密演講後, 他逐漸意識到普通的、貧困的蘇聯公民的日常生活與黨和領導層無休止地鼓吹共產主義對西方的勝利之間存在着巨大的鴻溝, 因此他深感為了拯救蘇聯,除了大力改革,別無選擇。

1985年當戈巴契夫成爲總書記時,冷戰正進入了高潮,在世界各地,西方和蘇聯都在進行血腥的代理人戰爭,他迅速重塑政黨,希望通過這種變革使經濟擺脫僵化,以使社會規範擺脫中央控制, 不過當西方開始讚賞這種新領導風格, 他聲望不斷上升之際,他在蘇聯內部遭受到的批評越來越大,戈巴契夫還一度承認自己犯了錯誤,但在當時,改變如此龐大奄奄一息的經濟體和被壓抑的社會,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實驗,其規模和速度也都是前所未有的,蘇聯建立本質上是”槍桿子出政權”,莫斯科對其他加盟共和國一直有絕對的領導權,對許多被蘇聯吞併的國家來說,由於戈巴契夫的改革而給他們收回國家主權的機會,但卻導致了長期的混亂,蘇聯解體可能不是戈巴契夫的本意,但在這一過程中,除了南斯拉夫陷入戰爭之外,幾乎沒有發生衝突。

西方的樂觀主義者將共產主義集團的終結稱爲歷史的終結和自由主義的勝利,遺憾的是,在俄羅斯內部,戈巴契夫的改革並沒有堅持下去, 他還一度因為宮廷發生政變而被軟禁,經葉爾欽營救而 獲釋, 畢竟因為他的改革導致蘇聯解體,東歐國家紛紛宣布脫離蘇聯而獨立, 那當然是傷害了蘇聯的國家利益, 所以當時普京曾感慨的說道,蘇聯解體是本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

現在,當戈巴契夫去世的時候,歷史的命運似乎正在悲劇性轉折中,由於俄烏戰爭已經開打了半年多,冷戰捲土重來的威脅比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大, 世界的格局也因為這一場戰爭而在改變之中…………………….

(6)緬甸之冬-軍人政變一年劣勢未變

2021年的2月1日緬甸軍人突然發動軍事政變,強行逮捕了包括翁山蘇姬在內的全國民主聯盟的政府領導人,宣稱將代理攻府,實施一年的軍事統治,這是緬甸民主的悲哀,軍方的武力行動不啻強化了他們專橫無情的形象,十分令人不恥, 所以遭到國際的譴責。

2022年的2月1日緬甸軍政府已經整整統治了一年, 軍方沒有何還政於民的計劃, 反而以煽動和違反新冠防疫規定被判處4年徒刑, 隨後又獲最高領導人敏昂來赦免減刑為2年。不過因翁山素姬一共遭到包括煽動群眾、違反防疫、涉嫌違反機密、貪污腐敗、選舉舞弊、非法進口、持有無線電通訊設備等12項指控, 上個月軍事法庭宣判翁山蘇姬數項罪名成立,判處4年有期徒刑, 軍政府在判決後表示: 對翁山素姬的審判顯示緬甸對民主法治的貫徹, 任何人都不能凌駕法律之上。

軍人是屬於國家的, 軍人的天職是捍衛國家主權與領土, 並保護家庭與人民安全,沒有任何理由發動政變奪權, 然而緬甸軍方卻以選舉舞弊為由,在沒有證據下強行推翻了民選政府,那是對民主最大的污蔑, 現在又假借法治之名強行把翁山蘇姬定罪入獄, 那才是真正的踐踏民主與濫用法治, 可憐可悲的緬甸人民遭此國難,求訴無門,只能認命, 只能屈服, 因為再多的反抗與示威所換來的只有犧牲與無奈, 據估計有1500人在暴力抗議中被打死。

緬甸這個國家與民主法治的淵源並不深,自獨立建國以來一直在軍人掌控下, 脆弱的民主政治完全禁不起考驗, 因為軍人的干政,這個國家一直無法享有祥和、自由和民主的安定環境, 後來由翁山蘇姬領導的民盟在2015年大選獲勝執政,並於前年11月在民眾支持下再次勝出,但就在履任前夕,敏昂來將軍突發動政變奪權,再次關押了翁山素姬, 翁山素姬的時代已告終, 緬甸民主已沒有起死回生契機!

現在美國政府已決定對軍政權進行更多個人制裁, 緬甸軍政府恐遭續被國際孤立,軍政府必須嚴肅面對劣勢, 唯有把政治權力下放, 重新舉行公正公開選舉, 力行真正的民主與法治, 那才是緬甸的正途!

(7)100天的吶喊&跪求—伊朗人民喚不醒頑固政權

因為22歲庫德族女子馬莎艾米妮(Mahsa Amini)在公共場合違反宗教儀式與面紗法律規定而被道德警察逮捕霸凌身亡, 所以在伊朗掀起了激烈的社會運動,眾多婦女在全國激烈的展開了抗議活動, 她們燒掉頭巾和剪掉頭髮,象徵了向傳統挑戰, 更多伊朗男子加入了抗爭行列, 為求變革新,他們吶喊与跪求已超過100天, 但依然喚不醒頑固政權,總統萊希對民眾放出狠話:對敵對分子絕不寬貸, 必以國法處置偽君子、君主主義者以及一切反革命潮流者, 這就是伊朗當政者当前的立場, 也必然是他們未來所要採取的強硬手段。

伊朗官方毫不諱言發佈消息,有數百人在近來的抗議活動中喪生,數千人在全國各地被捕,450人以上喪生, 有9人被判處了死刑,本月稍早已處決了兩名。

儘管當局進行了暴力鎮壓,但伊朗人並沒有放棄抵抗,全國範圍內的罷工標誌著對統治政權的無畏,馬莎艾米妮之死引發的抗議活動持續了如此長時間和強烈證明了伊朗人民的韌性、勇氣和決心,她的死成為一種催化劑,讓所有教派、背景和宗教的伊朗人團結起來,包括戴頭巾和不戴頭巾的女性。

這一事件突顯出,無論是國內抗議者,還是國外支持者,都必須堅定地呼籲公民享有充分的人權和自由。任何低於這一標準的做法都將是投降,只會進一步助長該政權的氣焰。國際特赦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說:“國際社會和全球媒體絕不能允許伊朗當局矇騙他們。”

長期以來,伊朗婦女實際上一直是該政權壓迫的象徵,因為它諷刺地利用其誤導的宗教信仰的外衣來限制自由。但伊朗年輕人正在奮起反抗暴政、獨裁和過去44年裡遭受的所有暴行。

然而現在伊朗政府的態度很明確, 那就是堅決反對學生推翻傳統的束縛,勒令學生們必須循規蹈矩繼續服從傳統的禮俗和行儀, 否則就會被懲罰和處置, 這是一個正確的處理方式嗎? 不, 當然不是, 伊朗當局顯然並不明白年輕學子的心聲, 在網際網路四通八達的今日世界, 原本閉塞保守的年輕學子看到現代化民主國家的形形色色、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而他們卻被束縛在傳統的衣著服飾之中, 他們又豈能容忍呢?

事實上伊朗在2017年哈桑·魯哈尼總統執政期間,在道德警察領導下,政府表示不再因違反著裝規範而進行逮捕,但在易卜拉欣·拉西上任總統後卻改弦易張,又回覆了傳統的規定, 並且把這些規則變得更加嚴格, 所以這些抗議活動就是明確表示,反對已經存在太久的兩極分化的父權制。

現在伊朗的男女老幼,遜尼派和什葉派,庫爾德人和波斯人,通通都已經憤怒走上街頭抗暴, 如果執政當局繼續壓制下去, 情況將變得更險峻, 歐美各國已相繼對伊朗當局採取制裁手段,若不立馬擺脫不合時宜的神權政治枷鎖,實施新政新規, 這個國家的安全堪虞也!

(8)地球擦亮眼擦亮眼–卡塔爾為世界杯造新城,全球最大足球賽很炫目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大賽(2022 FIFA World Cup)在亞洲卡塔爾(Qatar)盛大舉行, 這是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以來,全世界最大不受限制的體育盛事, 去年在東京舉行的奧運會受到病毒影响限制很多, 而卡塔爾世足賽也是自2002年韓日世界盃以來,第二次在亞洲舉辦, 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由阿拉伯國家主辦的世界杯,所以被稱為阿拉伯人的歷史性里程碑, 卡塔爾傾全國之力, 斥資2 千多億美元在首都多哈附近打造了一座全新的城市——盧塞爾, 這是相當令人敬佩的!

這次世界盃共有來自五大洲卅二個國家的代表隊球員參加,將要整整舉行一個月進行64場比賽,全球預計有超過10億人觀看賽事,使它成為地球上最受關注的體育賽事,在未來的一個月內,世界盃必將成為各國共同熱議的話題,不過於由於主辦國卡塔爾的人權記錄不佳,對待移民工人不好, 在同性戀的法律以及對女性的態度上受到相當多批評, 而且在新建體育設施時條件不佳, 有多名工人施工時死亡, 並且因資金不到位而拖欠工資,所以遭受各國批評, 但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以大局為重,反對西方國家對此批評, 但是不幸的是在首天就發生了伊朗球員開賽前集體拒唱國歌以声援國內庫德族女子艾米尼受到凌虐致死的抗暴行動 。

世界盃是僅次於奧林匹克運動大會,最普遍受到世界垂注的體育競技,由於這兩項大賽都是四年舉辦一次,而且又巧妙的從中分隔開來,所以每兩年,世界都會舉行一次體育大競技,意義非比尋常,根據統計,英式足球(soccer)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球類運動,也正因為這項運動的成本相當的低廉,所以運動人口也是最多的,在許多國家更發展成為普遍受到歡迎的職業體育活動,但是長久以來,美國人對於這項運動似乎懷有偏見,以致於及其在美國的地位一直懷有相當複雜的感情,許多人鄙視這項運動,認為它不夠美國化,缺乏行動力,遠遠不如美國人自己發明的美式足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橄欖球”,這兩項足球賽相比的差異相當大,同樣是足球,但是soccer比賽顯然比較溫文儒雅,只動用腳與頭的功夫,但是football比賽卻比較粗魯野蠻,是全身上下的拚搏,而且比賽時還得頭戴鋼盔,危險度相當高,但是美國人就是喜歡,每年NFL超級杯大賽,更是轟動一時,有一半以上的美國人都會守候在電視機前收看這項比賽,這與現在世界盃大賽相比真有天淵之別呀!

今年的世界盃是卡塔爾向世界展示自己國家進步的機會, 也是世界各國體育競技與交流的大好契機, 祝願大會圓滿成功。

(9)一代球王比利辭世留下豐富遺產將成為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世界盃足球賽World Cup結束不久就傳來一代球王”黑珍珠”比利(Pele)辭世的噩耗, 這一位激勵了幾代人的體育傳奇人物因結腸癌不治告別人世,享年82歲, 比利是巴西的國寶,也是唯一奪得三次世界盃冠軍的英雄人物, 他曾被世界媒體評為20世紀最傑出的運動員,而且國際奧委會也選舉他為世紀運動員, 國際足總也曾授予他金質勳章,他對世界足球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Pele這個名字幾乎就是足球與巴西的代名詞, 如果我們從足球場上的表現與戰績來看, 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比利, 他的一雙腳在球場上出神入化,在對手嚴密的防守下, 球風彪悍洗練的他卻淋漓盡致,如入無人之境, 踢出一個個令人著迷的動作, 他創造性的風格徹底改變了足球比賽,讓對手屈服於他的足下, 根據統計, 比利一生出賽了 21 年,在 1,363 場比賽中踢進了 1,281 球,其中為巴西隊出賽 92 場, 共踢進 77 球, 創造了世界紀錄,並在 1958 年、1962 年和 1970 年三度為巴西奪下世界杯冠軍,豐功偉績無人可出其右, 儘管在他退休20年後, 阿根廷出現了一位”上帝之手”馬拉度納, 也充滿了傳奇與驚艷, 並在1986年世界盃足球賽展現出精湛球技, 起腳射門30次,獨進10球,創下單屆世界盃歷史,為他的祖國贏得世界盃金冠,足球生涯達到巔峰,但是比起比利, 馬拉度納依然略遜一籌,尤其是他的公眾形象不佳,並因吸食大麻帶來了負面形象與悲劇色彩, 加上個性桀驁不馴, 風流倜儻, 許多出格違規行為讓他在人生末期頹唐墮落,1994年世界盃賽因被查出使用大麻而被禁賽,之後又多次跌入吸毒深淵中,而在兩年前抑鬱以終。

檢視比利的一生, 他不僅具有非凡的足球天份,造就了屬於自己和巴西的傳奇,重新定義了足球,並把足球技術提升到藝術的境界,並且讓自己成為 “美麗比賽”的旗手, 尤其是在電視剛剛深入家庭的那個年代,  比利的球技透過電視畫面深植人心,使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他在商業和媒體的影響力極大,他發揮了人道主義的精神,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基金會做了大量的社會慈善工作, 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但是睿智的比利把自己置身於政治之外, 尤其是當他意識到巴西總統加拉斯塔祖·美第奇對人民施行獨裁與鎮壓時, 比利變得保守而內斂,在公開場合他總是說說他不了解政治, 其實他是不願意用”微笑的比利”成為軍事獨裁者統治人民的工具罷了, 如今比利走完了璀璨的一生,他所留下來的遺產豐富了體育世界,他將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10)黃石的水啊在啜泣–500年一遇洪水癱瘓黃石公園

美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近日遭逢巨大洪水肆虐, 使黃石河(Yellowstone River)等河川暴漲狂奔, 一發不可收拾,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估計與記錄, 那是500年才遇到的歷史性毀滅災難,由於洪水突如其來氾濫成災, 加上迅速融化的雪水匯流引發了岩石和泥漿滑坡,嚴重的破壞了行車路與人行道, 也沖毀了橋樑與屋宇,正在公園裡旅遊的一萬多名遊客迅速的被疏散撤離, 公園也立即關閉, 這是黃石公園開放以來的第一遭, 如何從事善後重建與維修恐非易事。

黃石公園位於懷俄明、蒙大拿和愛達荷三州交接地帶, 有天然的山川峽谷、湖泊河流和火山口等絕佳景色, 也有灰熊、野狼、水牛和馬鹿等野生動物聚集生存, 堪稱天造地設的世界遺產, 去年六月我家女兒因為醫院有假期, 所以安排招待全家人前往該地遊覽一星期, 由當地好多位專業的導遊師駕車帶領我們遊遍各個景點, 讓我們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與深刻的回憶, 不過, 唯一讓我感到不便的是, 公園裡的網路通訊極不順暢, 許多地方完全斷訊,每天必須下山回到旅館後才能夠上網與外界聯繫, 或許是因為公園為確保天然景色不被破壞, 所以才禁止電信公司到處架設天攬地線吧?

這一次黃石公園慘遭洪水的侵犯真是相當不幸的, 依照美國國家氣象局的精確統計,公園在短短3天內的降雨量竟然是平時降雨量的兩倍到三倍之多,真是匪夷所思, 而且公園在整個月以來的總降雨量超過了懷州和蒙州平均降雨量的400%,如此多的降雨量當然使公園的河流不勝負荷, 所幸公園管理處處理得當, 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穩定公園內設施以及快速疏散維護當地居民以及旅客的生命安全, 所以沒有傳出任何的傷亡事件。

由於黃石公園的關閉造成旅遊業受到重大影響, 因為當地居民與企業是以旅遊業為生, 算是靠天靠地吃飯的, 好不容易去年才從新冠疫情中解脫過來, 如今卻又遭逢另外一個天然的災難, 在公園關閉後,旅館,餐館與禮物精品店乏人問津, 損失巨大, 唯有公園重新開放才能夠起死回生, 重建家園, 事實上,黃石公園在成立150周年之際,卻不幸遭逢了天大的洪水, 並改變了公園的景觀, 這與氣候暖化當然是息息相關的,黃石公園總管坎姆蕭利說的一句話特別讓人驚心動魄, 他說:”不管這是多少年遭逢一次的事件,我相信未來災難會隨時再發生, 而且越來越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