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清洗邊境”的另一個例子:1943年,信仰佛教的卡爾梅克人Kalmyks,全數族人93,000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及中亞。
卡爾梅克人Kalmyks是13世紀蒙古族西征時留下來的,是歐洲境內唯一殘存的藏傳佛教族群,住在里海Caspian Seas西北方的卡爾梅克蘇維埃共和國Kalmykia Soviet Republic。
1942年8到12月,卡爾梅克Kalmykia曾被德軍佔領,1943年蘇聯指控卡爾梅克人通敵德軍(更遠的原因是,“十月革命”時,卡爾梅克人支持白軍對抗紅軍),乃于当年將卡爾梅克人整個族群流放到西伯利亞及中亞,該驅逐作業在三天內完成。原來家鄉的行政區被撤銷,領土被分配給隔鄰地區,原有城鎮和村莊的名稱從卡爾梅克文更改為俄羅斯名稱,例如其首府Elista 變成了Stepnoi。蘇聯禁止在驅逐期間教授母語 Kalmyk Oirat。流放行動造成16,000卡爾梅克人死亡。
在被蘇聯當局強行流放的邊境族群中,卡爾梅克人最為悲催,遭受的損失也最大。蘇聯1959 年的人口普查,卡爾梅克人有 106,100 名,低於 1939 年時的 134,400 人,意味著在20年的一代人中銳減了 20% 以上。目前全球的卡爾梅克人約有20萬人,其中18萬人在俄羅斯境內,海外最大社區在紐約附近的Howell,約3000人。
根據“The Soviet Massive Deportations–a Chronology”(2007)的資料(全文鏈接在最後的“參考資料”),在史達林時代總共有16次較大規模的流放作業,幾百萬人從家鄉被驅逐到幾千里外的西伯利亞或中亞蠻荒地帶。除了前述朝鮮人及卡爾梅克人,再舉五例:
- 1936年,57萬波蘭人及2萬芬蘭人,被流放到哈薩克。
- 1940年,25萬波蘭人以及幾千的烏克蘭與白俄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
- 1941年8月到1942年6月,總數120萬的德裔俄人(Russian-Germans,世居伏爾加河Volga流域及黑海周邊的德國人,被併入沙俄及蘇聯帝國而成為俄國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及中亞。
- 1944年,兩個穆斯林族群車臣及印古什Ingush人,總數478,000人,被流放到中亞。因環境惡劣,在遷徙過程及到達的第一年,有30到50% 的人死亡。
- 1944年,19萬克里米亞人被流放到烏孜別克及西伯利亞。有20到2%的人在流放過程及第一年死亡。
(卡拉恰伊人Karachays流放受害者紀念碑,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Uchkeken村,2014/3/5)
1956年的蘇共20大,赫魯曉夫“去史達林化”,宣佈史達林時代的流放及強迫遷徙是“任意和犯罪行為”,平反大多數受懲罰的民族,允許他們返回原籍地。但不包括克里米亞韃靼人Crimean Tatars、德裔俄人Russian-Germans以及梅斯赫特土耳其人Meskhetian。這三批人因此終身流放並被剝奪集體權利。
1989年11月,蘇聯最高委員會宣佈史達林時代的流放為“非法及犯罪 Illegal and Criminal”。1991年4月俄羅斯聯邦通過平反流放的法律,認定蘇聯對少數民族的鎮壓及流放,為“誹謗和種族滅絕Defamation and Genocide”。
上面的照片,是紀念卡拉恰伊人Karachays被流放,雕像裡的卡拉恰伊婦女帶著兩個孩子,忍受了被流放的所有艱辛,沒有被逆境打倒,勇敢而謙虛,保留了人類尊嚴和民族精神,並設法將其傳遞給下一代。在北高加索講土耳其語的卡拉恰伊人,全部人口68,938人,在1943年被流放到吉爾吉斯及哈薩克。雕像的兩個年份標示著,1943年被流放,1957年被允許返回故園。
對蘇聯的流放及強制遷徙,Anne Applebaum在“古拉格:一部歷史”一書中,稱之為“文化上的種族滅絕”。在他們被迫離開之後,官方的檔案資料及歷史書籍刪除了所有被流放民族有關的內容,從地圖上抹去了他們家鄉的地名,取消原來的行政區劃,修改了城鎮和鄉村的名稱,推平墓地。因此雖獲平反及允許返回故地,對很多被流放者而言,已是回不去的故園。以朝鮮人為例,絕大部分人就留在了中亞,被迫“久居他鄉當故鄉”。也因此,令人難以想像的,遠離朝鮮半島6000公里的烏茲別克及哈薩克,目前有韓裔人口分別為20萬人及10萬人。
(1953年3月9日,莫斯科舉行史達林告別式,天安門廣場掛上了史達林遺照,60万人参与悼念)
當然,史達林不等於蘇聯,但在其獨裁統治的29年,基本上形塑及固化了蘇聯體制,其後的赫魯雪夫及勃列日涅夫(兩人合計另一個29年),雖試圖平反及調整史達林路線,但並不徹底,蘇共體制違反人性、不恤民命及粗暴血腥的本質,並無改變。事實上,計畫經濟也並非一無是處,發展工業化的初始,這種制度可以集中資源做重點突破,尤其在軍事科技等方面,但經濟發展總歸要落地到民生經濟及老百姓生活,是核子與褲子的選擇。
蘇聯體制製造了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1980年代末,官僚集團羽翼已經豐滿,將大量國家財富占為己有,此時,他們樂見蘇共的垮臺和社會制度的劇變,以便在新制度下“合法化”攫取的財富。有史學家認為,蘇共的垮臺和蘇聯的劇變,是來自上層的革命,舊統治集團中的主體背叛了對原來體制的忠貞,是內部的“自我政變”。
隨著“開放政策”(Glasnost)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渐被揭露,民心逐漸流失。1989年,欧共體制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積累的錯誤开始總爆發,共產黨日益不得人心,東歐的共黨政權紛紛倒台。另,隨著苏联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戈巴契夫對史達林在1930、40年代流放和迫害少數民族行為的強烈譴責,激發多個少數民族群體強烈的民族主義和分離主義情緒。蘇共衰敗,是蘇聯劇變的前兆;蘇聯解體,是蘇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結果。
有人形容古拉格是蘇聯體制的縮影,鐵絲網外的世界是「大監獄」,營中則是「小監獄」。這樣的邪惡體制在地球上沒有存在的理由,它的出生就註定了必然的衰敗。存活了70幾年,到了1991年,蘇共覆滅,蘇聯解體。
(Association Intertraining在克里姆林宮的國會大廈舉辦一系列有關改革開放的論壇,作者在右邊第5位,準備上臺報告。1991/5/23)
蘇聯經過70年的一黨專政、中央集權及計劃經濟,要轉軌經濟的“改革重組”(Perestroika)及政治的“開放政策”(Glasnost),談何容易。在這個社會改造運動中,需要觀摩與學習海外的作法與經驗,高層的政經領導人或有機會出國考察,而廣大的政府官員及各界人士,只能從電視及媒體的報導以及參加論壇會議去學習。
Association Intertraining是一家培訓、會展及諮詢公司,在蘇聯各地有17個分公司。在1991年,Intertraining承包蘇聯政府的培訓项目,在克里姆林宮的“國會大廈”(the State Kremlin Palace),舉辦幾次的國際論壇,有政府官員及國外專家學者的報告,參會者是政治、經濟及工業的領導人,每次都有兩千多人參加。
(克里姆林宮的教堂廣場Cathedral Square,上方白色長方形建築就是“國會大廈”)
(左側白色建築,為克里姆林宮的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原稱the Palace of Congresses, 後改名為the State Kremlin Palace,是克里姆林宮裡面比較新的建築,1961年才完工,國會大廈總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原為一個“政治建築”,由赫魯雪夫指示興建,為舉辦重要的政治集会尤其是蘇共大會而建造(可容納6000人開會),在幾百年的古跡建築群裡興建現代大樓,破壞甚多地面及地下的歷史古跡,在當時曾引發反對浪潮。
國會大廈的啟用,是作為1961年蘇聯共產黨第22次黨員代表大會(22大)的開會場地,從10月17日到31日,有4,413名黨代表和共產黨領導人參加,包括來自國外的83個共產黨代表團。中共由周恩來、彭真、康生等人出席,他們獻上了一個單獨的花圈“獻給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史達林同志”,由於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及攻擊阿爾巴尼亞,中方代表於10月23日提前離開,這也是中共最後一次參加蘇共大會。
在蘇聯解體後,國會大廈已變革成一個多功能設施,舉辦大型會議、節日慶典、頒獎授勳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藝文表演。世界知名藝人Mariah Carey, Tina Turner,Cher,Leonard Cohen 及挪威樂團A-HA等都曾在這裡表演。國會大廈還有自己的芭蕾舞團The Kremlin Ballet。
(接受Intertraining的招待,在莫斯科河的遊艇上。 1991/5/24)
我剛好認識Kabrenov, 他是Intertraining在Nauchny Center 科技中心的負責人,而Nauchny Center的總裁Mr. Dyakov,也是Intertraining的咨询委员。當時宏碁電腦跟Nauchny Center正在洽談生產與行銷的合作。
後來跟Intertraining的大老闆Suharev多有互動,他是性情中人,喜好文學藝術,喜歡在莫斯科河的郵輪上宴客,並在幾杯伏特加後吟詩高歌。更多的交流之後,他認為臺灣從威權統治,成功的走過 Perestroika及Glasnost,臺灣的民主化及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對當時的蘇聯很有借鏡,乃邀請我在他們5月份的論壇上作報告,並在會場外面展示宏碁電腦。
(蘇聯自製的第一台筆記型電腦Elektronika MS 1504,模仿東芝T1100 Plus。1991年上市)
(參與研發的Integral工程師Tatyana Derechenyk和Margarita Tkacheva。1991年照片)
從1968年開始,蘇聯整合科研單位與生產企業,成立了250個NPO(Nauchno-proizvodstvennoyeobyedineniye , The Scientific Production Association),試圖簡化及加速從RD到商業化的路程,主要涵蓋電氣電子、軍工、航空、儀器儀錶和化學工業等產業。歸併到一個NPO的業務包括基礎研究、產品發展、設計和工程、技術組織、試點生產和工業製造。
當時蘇聯的電子產品,主要是“山寨” Reverse Engineering國外的產品。Elektronika MS 1504 (原稱PK-300)是第一台,也是唯一一款在蘇聯製造的筆記型電腦,由蘇聯電子工業部下屬的Integral NPO,於1991年生產。該款是1986年開始研發(東芝在當年發表T1100 Plus筆記型電腦),幾乎所有的零組件都是國產的。CPU是蘇聯自己研發的KR1834VM86(對應於80 MHz的Intel 80C86),工作頻率 4.77 MHz,RAM 640 KB,CGA視頻適配器以16種顏色顯示640×200圖元的圖像,兩個 3.5 英寸FDD,支援 720 KB。重量4.5公斤,在塑膠外殼的底盤裝飾有蘇聯標記,若現在還有一台,可以是古董了。
蘇聯解體決定了自製電腦的命運,進口產品完全取代了本土的IT製造產業。
(在明斯克的高科技集團Integral,與總裁Goidenko及高管们开会。1991/5/13)
(蘇聯合作夥伴訪問臺北,到北海岸旅遊,戰鬥民族看到大海非常興奮。 1991年10月)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