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2月24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出席美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線上的活動,與月刊總編高徳柏格( Jeffrey Goldberg )談到「全球之所以如此擔心台海爆發危機的原因之一, 是因為這不是中國基於主權所稱的「內政」(internai mater),而是確實攸關全世界」。若「 台灣因為中國侵略爆發危機, 某種形式上會為全球經濟及各國帶來災難性後果。」
布林肯的講話有待商榷究實之處, 在於他是以美國目前的旣定立場在講話。 然則為何從卡特政府至歐巴馬政府,兩岸大致是處於和平時期, 兩岸的關係既便有所起伏,但皆在當時美國當局, 力行控管遠東危機的措施下,台海問題就算有所謂的危機, 最後都趨於相對的平穩。
兩岸問題基本上是中國內戰的延續,中共從1949年起即開始「 解放台灣」的政策,在1979年以前是以軍事為主, 1979年以後是以和平統一為主。 美國與中國大陸建交是在1979年1月1日, 當時美國對大陸的政策是「接觸政策」, 美國有求於中國大陸來對抗蘇聯, 也希望將中國大陸納入美國所領導的國際體系。 2001年支持中國大陸進入(WTO)世界貿易組織, 希望中國大陸經貿與世界接軌。
2001年911事件, 2008年自美國爆發的全世界金融危機, 及長年以來的北朝鮮核武問題,皆需要中國大陸的協助控制, 因而在2000年至2008年陳水扁執政時,搞烽火外交, 一邊一國政策,美國對兩岸是希望雙方皆能自我克制, 警告陳水扁勿走入法理台獨,導致台海有軍事危機。
2017年美國川普總統及2021年拜登總縂拜登主政, 因中國大陸的崛起, 產生美國世界第一強國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大陸之間的矛盾、 競爭。美國採取對中國大陸的全面嚇阻政策,包括經濟、貿易、 關稅、科技、軍事的圍堵及制裁。
中美關係變化後,美國意識到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是美國遠東第一島鍊不可缺失的戰略據點。 開始同意走台獨路缐的民進黨蔡英文政府提升軍備採䐟, 鼓勵台灣延長義務兵役至一年及訓練後備軍人。 蔡英文政府全力配合,與美國共同實施圍堵及抗中政策。今日的「 台海危機」是美國拜登政府,及蔡英文共同踩踏中國大陸紅缐, 所產生的結果。
前美國眾議院裴洛西議長去年8月來台訪問, 直接挑釁美國與中國大陸的建交公報,蔡英文政府願意配合, 導致共軍在台灣周邊海域進行軍演。使中美及兩岸關係急轉直下。
去年11月印尼「習拜會」後本有緩和的跡象, 但因高空熱氣球事件美國小題大做,咬定為中國大陸的間諜氣球, 事實上今年1月6日美國北美防空司令和美軍北方司令范赫克( Glen Vanlerk)將軍說,此一被撃落的中國汽球( 2月4日被美空軍F-22戰機擊落),在接近阿拉斯加時,「 我的評估是,這個氣球對北美並沒有實際的軍事威脅。 這是我作為北美防空司令部的職責,我不能立即採取行動, 因為他並沒有顯示敵對行為或敵對意圖。」
中方在二月一日即宣告此是一民用高空熱氣球, 因在不可抗力的情況下偏離航缐,誤入美國領空,表示遺憾。 但在美國務院布林肯的操作下,直指該汽球為偵測汽球、間諜汽球, 推遲2月5日赴北京的訪問,致使中美關係更加惡化。 雖經2月18日王毅與布林肯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見面, 但仍無兩國關係緩和跡象。
2月24日美國布林肯國務卿的講話似是而非,如果台海發生戰爭, 當然會影響東亞,甚至全球的經濟。問題是為何會產生戰爭? 主要來自於美國與民進黨蔡英文政府的步步進逼, 意欲碰撞中國大陸的最後底線。
但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並未考慮對台用武, 仍希望用和平方式解決兩岸的問題。美國若真心要維穩台海, 首先要考慮如何維持和平,而非聯合蔡英文政府, 共同挑釁中國大陸最後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