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時報訊) 1955年8月23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赫然写着:黄葆同因申请回国曾遭美国当局无理拘禁。
消息一出,轰动了整个科学界。
无数国人为他的爱国行为而感动,也对美国的蛮横态度感到愤怒,但更重要的是,人们都在想办法解救他。
最后还是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点名,黄葆同才得以顺利归国。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让周总理亲自出面救他呢?
1、
1921年5月1日,黄葆同在上海出生。
因为祖父曾在朝中做官,所以他是官宦之家后代。只是到了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世态炎凉。
少年的黄葆同吃苦耐劳,精研苦学。1940年,他考入上海沪江大学的化学系,两年后,又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继续深造,获理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黄葆同来到上海旧政府当一名公务员,工资很低。
黄葆同既要生活,又要养活7个姐妹,好在姐妹们都很争气,基本都靠奖学金完成学业。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社会一片混乱,黄葆同开始思索知识分子的出路。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出国念书,学习更多知识科学救国。
为了能顺利出国留学,他只能自己筹钱。姨母给他一些首饰让他变卖后作为留学资金。
1947年,黄葆同带着行李,得偿所愿地奔赴美国求学,并在得克萨斯大学攻读有机化学硕士。
学习时,他勤奋刻苦,课余兼职打工,每月寄二三十美元回家。
很快,黄葆同就凭着优异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接着,他又到纽约布鲁克伦理工学院继续主修有机化学,并于1952年获有机化学的博士学位。
同年秋天,黄葆同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塑料研究室工作。
在那里,他深入研究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理论,接连发表多篇有影响学术论文,受到美国化学界的重视,被纳为化学学会和两个荣誉学会的会员。
2、
就在黄葆同来到美国的第二年,南京、上海相继解放,新中国的诞生、建设与发展在国内外掀起热潮,同时也令大洋彼岸的留学生们欣喜若狂。
同年,一批志同道合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这是一个全美性质的科协团体,参与协会的多是在美留学生,他们主要讨论新中国发展局势,动员在美留学生回国。
由于留美科协跟黄葆同科学救国的理念如出一辙,于是,经陈秀霞介绍,黄葆同加入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简称CSCA),后来还担任了两个组织的纽约区会主席。
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黄葆同积极了解新中国的情况,冒着生命危险宣传中国国内的大好形势,号召留学生回国建设。
在他的鼓动下,大批留美的中国学生纷纷踏上回国的征途。
不久后,朝鲜战争突然爆发,黄葆同所在的CSCA和留美科协被列为“颠覆性组织”,申请回国的理、工、医三科留学生都收到禁止回国的信。
这一变故,让包括黄葆同在内的中国留学生陷入了两难困境。
局势混乱,“回国还是留美”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最大的选择难题。要知道,留美将会拥有深厚的学术环境、大好的事业前途,回国则意味着艰苦奋斗,从头开始……
面对享福和吃苦的选择,心系新中国的黄葆同果断选择后者。
他认为在国家最需要人才的时候,不能独享富贵,即使再苦再难也要回国奉献自己一分的力量。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黄葆同在还未完成学业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回国。
3、
以为最难的日子过去了,其实更难的还在后头。
当时回中国,只能坐船。
就在黄葆同订回国的船票、登记身份的时候,美国移民局逮捕了他。
因为当时他是CSCA主要成员,以及留美科协创建者之一兼纽约区会负责人,早就被移民局盯上了。
黄葆同订船票时,美国移民局便以“证件过期”为借口,拘捕他并押送到埃利斯岛看守所,禁止他回国。
在埃利斯孤岛上,黄葆同与多名被拘禁的中国人同睡在一个大房间里。孤寂的日子里,他只能读电报、写信、教英文度日。
美国多次派人劝说他留在美国,但都被黄葆同一一拒绝。
即使身在美国,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怀抱为国家效力。
在漫长的囚禁生活里,黄葆同通过书信等与各方沟通,希望可以尽快回国,但一直无果。在得到外界局势不稳的消息后,他更是心中不安。
漫漫的等待,孤苦无依。
4、
为了不让同学们受到牵连,黄葆同被困后就主动中断了和相关人士的联系,孤身一人在岛上受着思想祖国的煎熬。
直到黄葆同被囚禁足足114天后,才终于获得保释,重获自由。
但自由不代表可以回国,黄葆同还得每周一到移民局报到。美方移民局还对他进行行动限制,即便参与纽约辖区外的博士学位答辩,也需要获得当局批准。
即使处处受限,也不能打消黄葆同回国的决心。在保释期间,黄葆同边寻求多方帮助,继续进行学术深造。
1952年,黄葆同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那年秋天,他应聘到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工作。
在研究室工作期间,他遇见了一位在大学纺织所工作的中国姑娘冯之榴,二人志趣相投,于1953年喜结连理。
婚后二人继续研究化学学科,同时寻找各方协助,希望可以早日回国。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保释第3年,黄葆同迎来了回国的希望。
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中、苏、美、英、法以及有关国家参加会议。我国在会议上取得外交的胜利,周总理点名黄葆同等一大批中国留学生回国,要求美方放人。获批后,黄葆同申请“驱逐”,手续办妥后,才如愿离开美国。
1955年,黄葆同和妻子终于如愿登上了开往祖国的客轮,历经两个多月在海上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土。
5、
回国后,黄葆同心系新中国发展,奉行着“国家急需什么,我就研究什么”的宗旨。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
他着眼于中国的自然资源,开展了生漆、桐油等的研究,为当时的军工、化工、造船、机电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化学支持。
为满足国家的建设需要,黄葆同及其小组成员进行了耐高温高分子、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等研究,为空军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国家缺橡胶时,黄葆同又有针对性的组织了关于“乙丙橡胶新催化剂活化剂”的研究,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催化剂体系,为国家极大降低了成本。该研究获得当时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的一等奖,为中国合成橡胶的生产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和黄葆同一样在美留学,排除万难归国成为科研领军人物的还有钱学森。
50年代初,美国政府监禁了钱学森,为的就是让他留在美国。
那时,钱学森已是名声显赫,在1949至1955年间,他更是担任美国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但面对美方的威逼利诱,钱学森不为所动,他一直秉承坚定的理念: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也在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赵忠尧,也跟钱学森同船归国。
对于研究物理的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一流的仪器、原料是无比珍贵的,而战乱后的中国很显然是没有这样的条件。
英国核物理大师卢瑟福,也曾极力劝说他不要回国。
然而,他不忘初心,一心只想回国效忠,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建设新中国,义务反顾地踏上回国的征程。
还有邓稼先、钱伟长、华罗庚、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张文裕等诸多科学家,他们均在中国新成立之初,急需科学技术人才之时,毅然回国,献身祖国建设。
正如黄葆同回忆起当时回国的决定时说:“如果留在美国,各方面条件肯定比百废待兴的中国要好。但一想到国家需要,无论再苦再穷,我们也要回来。”
莘莘学子,背井离乡学习、深造,为的不是个人的利益、个人成就,而是一心归国建设家园。
有国才有家,国家兴,则民兴;国家旺,则人旺。
他们的不屈,彰显着一个个优秀爱国的科学家所具备的可贵品质。
他们的奋斗,处处体现出胸怀祖国、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面对选择又总是笃定信念,从容不迫,不怨不悔。真是悠悠归国心,拳拳报国情。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