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父母这两个动作,逼出暴脾气孩子

(芝加哥時報訊) 餐厅里,一个小女孩写作业被骂哭: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你是猪脑子吗?

这时候,隔壁阿姨的反应,暖哭了。她先是让儿子给小女孩递了一张纸巾。然后把小女孩拉过来安慰:没有笨的小朋友;小朋友有喜欢这个的,喜欢那个的,你可能只是现在不喜欢数学而已;小女孩委屈:可是妈妈说我是猪。

阿姨继续安慰:那是生气的话;小猪佩奇是不是猪,佩奇可爱不可爱?

如果妈妈说你是佩奇你还难过吗?

几句话,小女孩的情绪瞬间被安抚好了。

太暖了。

视频底下有一条高赞留言:

她教出来的小孩应该会成为一个温暖的人。

我也认同。

我相信,她的孩子一定能成为情绪平和的孩子。

因为她真的很懂得照顾孩子的情绪。

很多父母跟我抱怨孩子脾气差,一哭就停不下来。

但其实,孩子的脾气,就藏在父母每一次对他的情绪反应里。

01 两种方式,养出坏脾气小孩

说到脾气,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我天生脾气暴,不好惹。”

不可否认,每个人天生的气质是不同的。

但暴脾气也不全是“天生”的锅。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Jay Belsky 提出了“差别易感性模型”。

他认为:对于天生比较难养育的“恶魔小孩”来说,不良的教养环境会使他们的发展更糟糕。

但如果他们生活在高质量的养育环境下,会发展得比那些“天使小孩”还要好。

也就是说,比起天生的脾气,父母的引导更重要。

而父母的一些情绪反应方式,直接导致了“恶魔小孩”的出现。

尤其这两种方式:

1.情绪抑制 孩子哭的时候,父母最常说的话是什么呢?

我想,可能是这三个字——“别哭了”。

很多父母对孩子哭泣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

“哭有用吗?哭能解决问题吗?”

“没出息的人才哭。”

“还哭?丢不丢人啊!”

“乖,别哭了”

甚至一些父母会通过打骂的方式来制止孩子哭,再哭就打。

这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直接“抑制”的反应,通常会导致孩子更多的情绪问题。

哭是一种本能的情绪表达,一味抑制,相当于把他们的情绪表达方式“切断”了。

他们会变得更加焦虑,只知道“不能哭”,却不知道“我这么难受该怎么办?”

久而久之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种孩子是过度压抑自己,情绪内敛、易焦虑;

另一种是暴脾气,哭得更凶,以此来作为自我保护,维护自己的权利。

研究发现,父母制止孩子哭的原因往往是“图省事”。

因为跟孩子好好沟通太费时费力了,劝半天还哭,特别麻烦。

孩子不哭了,问题就好像解决了。

暴脾气的孩子,正是习得了父母“图省事”的方式。

因为大哭就能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力,能让小朋友吓住、让父母没辙。

父母都不愿意花时间理解孩子的情绪,孩子就更不想花精力处理自己的情绪了。

2.给情绪贴标签

孩子有情绪了,一些家长的反应是:直接下结论。

用这些标签来指代孩子,比如:

“爱哭鬼”、“林黛玉”、“犟种”、“牛脾气”……

一个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最开始就是从父母的反应得来的。

这些标签也会慢慢内化,成为他们对自己情绪的认知。

心理学家Kashdan和Rottenberg提出,贴标签最容易损害孩子的“心理灵活性”。

灵活性强的人,对自己的不舒服,是根据处境反应的。

而灵活性低的人,在遭受负面情绪时,通常是一根筋,认定自己就是那样的。

比如,前几天我在学校看到一个孩子,她数学不及格,老师给她一些题目练习。

她看都没看就觉得自己不会做,哭着对老师说:“我不会做数学题,我妈妈说我是猪。”

老师安慰她,给她鼓励,却发现一点用都没有。

因为她的心理灵活性被打破了。

她认定自己就是那样的,改不了了。

所以,也很难从这种负面的情绪中调节过来。

02 孩子被同理,才能同理别人

家长要如何才能培养出情绪上的“天使小孩”呢?

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听进去别人的话、能理解周围人的感受,能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

我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观察到:

需求不被满足时,有同理心的孩子,可以对话。

虽然也会有情绪,但是在妈妈的安慰下,很快就能理解“为什么不能满足我”。

而同理心差的孩子,只能想到“我要,我就是要”,无论大人怎么哄,还是只会爆哭、打滚、闹不停。

你可以看到,同理心决定了孩子的情绪反应、以及接受别人安慰的能力。

那么要如何培养出一个同理心强的孩子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先“同理”孩子。

因为一个孩子只有被同理了,他才能学会同理自己、同理他人。

记住,同理不是“说教式安慰”,不是“先解决问题”,而是关注情绪。

最近有一个热搜,我挺佩服这个妈妈。

女儿去路边摊买馕,没想到点错数字。

3块钱,付成了3万块。

女儿伤心大哭,不停解释,“我不是故意的”。

妈妈先给女儿擦眼泪,告诉她:

“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没关系的,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我们过后解决就行,不要担心。”

之后她们去找老板,跟老板道歉,要回了钱。

妈妈还拿出馕对女儿说,“来,一人一半,黄金大饼,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吃这么贵的饼。”

原本还在哭的女儿一下子笑了出来,狠狠啃了几口馕。

这个过程,妈妈就是在同理孩子。

同理孩子,总结下来关键有3个点:

  1. 关注对方身上发生的具体事情

同理的第一步,你先要了解对方遭遇了了什么事,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

孩子说累了,孩子说心情不好,先问问他发生了什么。

不要急于下结论,不要急于表达自己。

如果家长总是居高临下,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心情没有被尊重,自己的情绪没有被看见。

相反,家长用心听孩子究竟遇到什么事,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1. 理解对方具体的感受

很多时候,孩子说我很开心,或者我很不开心,都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情绪。

这里面,其实是包含了很多更细腻的感受。

比如孩子哭了,是委屈哭了,还是愤怒哭了,着急哭了,尴尬哭了,紧张哭了?

背后的感受各不一样。

所以怎么去理解笼统情绪背后的感受,精确定位到具体的情感,是很重要的。

当你仔细了解了孩子的情绪感受之后,要试着用“一致性的表达”来复述一遍。

例如,你可以说:

“听起来你一定是很愤怒。”

“原来这件事让你这么紧张。”

如果你能把这种感受具体表达出来,孩子就会觉得有被同理到。

  1. 关注孩子本身

我们除了关注事情和感受,还要关注孩子本身:

这件事会不会影响到ta对自己的看法?

或者说会不会影响ta对爱的安全感?

就像买馕那位母亲,她会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因为她很怕自己被误会。

很多时候我们处理完孩子的情绪,还需要让孩子知道:

无论你有怎样的感受,爸爸妈妈都是爱你的,都是站在你这边的。

“没关系,有妈妈在,妈妈永远支持你。”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这些话,对孩子来说是情绪的定心丸。

03 父母也需要,面对真实的情绪

很多家长看到这可能觉得太难了,怎么可能永远压抑自己的情绪呢?

很多时候,真的很难控制住情绪。

没错,我还想强调的是,家长学会去“同理”孩子之前,也需要真实面对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需要一对假面父母。

因为,家长的情绪,孩子是可以感知到的。

长期压抑怒火会让孩子感觉更糟糕。

所以,对孩子的同理,是以父母处理好自己情绪为前提的。

就算情绪很糟糕,家长也可以参考上面对待孩子的方式,先同理自己。

但如果真的有情绪失控的时候,那么也不要过度自责,可以及时在事后修补。

你可以跟孩子道歉:

“对不起,妈妈刚刚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气,对你怒吼了。”

“但妈妈想告诉你,妈妈生气并不是不爱你,妈妈依旧是最爱你的。”

“只是妈妈也需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一起学好吗?”

父母如何处理情绪,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学习。

孩子会看到,失控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失控后怎么面对。

父母是世上最难的角色,因为我们面对世界的方式,一不小心就会被孩子复制。

我们如何对待孩子的情绪,孩子就如何对待自己。

但越是在这样艰难的要求下,父母更要知道:对孩子温柔之前,先对自己温柔。

同理孩子很重要,但也别忘了对自己宽容一点。

无论如何,想对所有辛苦的爸爸妈妈们说:

只有你是健康的、快乐的,孩子才能是健康的、快乐的。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