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走向高端的中餐
与快餐外卖形成对比的是堂食,通常发生在中高档的中餐厅里。这些场所装修豪华,专门聘请来大陆或者香港的厨师,侍应生们也穿上了西式的礼服。
有两位开设中餐厅的女士,为中餐走向高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一位叫廖家艾。
廖家艾是北京人, 1949年来到了美国波士顿。
作为全职太太,她在参与主妇们的周末聚会时,经常亲手制作一些小点心。经过她的改良,春卷的馅儿换成了美国人更爱的汉堡肉馅,她推出的“北京的意大利饺”更是在朋友圈受到追捧。
廖家艾渐渐有了名气,于是剑桥成人大学找上门来,邀请她去讲课。趁着这个机会,她把中餐的制作方法推广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白人中间。
同时,廖家艾开了一家名叫“大中园”的中餐厅,专营广东北方菜。菜品设计的非常有新意,比如“锅巴汤”,是“鸡汤里煨上法国蘑菇和蔬菜,配以大米制作的香酥脆片”。她还顺势出版了《家艾食谱》,这本书还没上市,6000多册就被预定一空。
后来,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专门在电视上为她开设了一档节目,共有26集。透过黑白屏幕,人们看到了一位中国女性,操着一口流利的英文,教大家制作饺子。
临近节目结束时,她特意说:“这是来自北京的意大利饺,我觉得是马可波罗把饺子从北京带回了意大利,意大利才有了饺子。”因为这档节目,廖家艾成为了该电视台第一批电视名厨,也掀起了一股美国人在家做饭的新潮流。
廖家艾生前先后开了五家中餐厅,还拥有了一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中餐烹调产品线。2014年,在她逝世20周年纪念日,美国邮政局发行了一套印有她头像的邮票,廖家艾成为了第一个登上美国“永久”邮票的中餐厨师。
另一位是比廖家艾小三岁的江孙芸,同样出生于大户人家。她是江苏无锡人,
1957年,江孙芸来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旧金山。
虽然当地已经有了很多中餐馆,但都是“不卫生的街头小店”,江孙芸心里就想: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到了异国却沦落到这种地步。如果自己要做餐饮,一定要做纯正的中国菜,让美国人见识一下什么才叫真正的中餐。
说干就干,1958年,江孙芸在旧金山开了第一家“福禄寿”中餐厅。餐厅进行了豪华装修,菜品均为中国传统菜,菜单采用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的方式,服务员都是双语流利的中国留学生。
开业初期,江孙芸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供应商对她百般刁难,当地餐饮工会对她实施打压,可是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餐厅人手不够,她就身兼数职,跑前跑后的上菜,辛苦的洗盘子,勤快的打扫卫生。
同时,江孙芸会为客人们讲解每一道菜的亮点,还建议他们,最好用白米饭搭配着吃,而不是炒饭。她坚信,总有一天,中餐能够俘获美国人的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餐厅渐渐有了回头客。有一次,著名旅美华裔作家黎锦来到店里,品尝后赞不绝口,不久后,他就把《旧金山纪事报》的专栏作家带了过来,亲自为餐厅写了几篇报道,江孙芸就此获得了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各界名流前往美国时,都点名要到“福禄寿”去打卡。
江孙芸凭借一己之力,将中餐带上了高端路线,一跃成为“上流社会人的美食品味”。美国人终于可以身着正装,在优雅的环境里,慢条斯理的咀嚼地道的中国美食了。
1991年,江孙芸71岁时,再次做出了震惊世人的决定,她卖掉了苦心经营33载的“福禄寿”,过上了悠闲的退休生活。
2013年,93岁的江孙芸身着一袭旗袍,领取了“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终身成就奖”,这是美国餐饮界的最高奖项。面对自己传奇的人生,江孙芸谦虚的表示:“我没有创造中餐,我只是把中餐带给了美国人”。
05
中餐与世界
改革开放以后,到美国求学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为了减轻学费压力,到中餐馆打零工成为首选,20世纪90年代,大陆很多商人来到美国投资餐饮业,中餐得以飞速发展,成为了美国最流行的外来餐饮。只要是华人聚居的城市,就有大量中餐馆。在唐人街,就可以采购到最正宗的中国本土食材。
久居海外的华人,以及中国留学生,一顿中餐就能纾解思乡之情。一份调查显示,美国人最爱吃的9种中国菜分别是糖醋里脊、宫保鸡丁、春卷、麻婆豆腐、饺子、馄饨、烤鸭、炒面、腰果虾仁。
很多中餐菜名,在英文字典中甚至有了音译法,比如“拉面”就译做“Ramen”,“炒面”被翻译为“Chao Mian”,“豆腐”则叫做“Tofu”。
2000年以后,中餐馆不再局限于华人聚集的地区,而是开到了各大高档商业地段,以便吸引更多不同地域和层次的人。
百余年来,中餐从底层菜肴,到餐桌上的新贵,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中餐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移民的奋斗历史,其间的华人故事,生动鲜活,振奋人心。从排华反华,到接纳同化,中餐,已经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也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面对各种文化、各种族裔的人群,中餐究竟应该追求中西融合,还是保持正宗风味,是摆在所有中餐从业者眼前的一道命题。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也是中餐身上背负的时代使命。只有从长计议,打造好中餐品牌的新形象,才能实现中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