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作者从事民艺研究三十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对汉族乡村和少数民族村寨的一草一木、一坛一罐都有详细的追踪和民俗学考察。全书按四季分类,将乡土中国常见或不常见的农具、布料、瓶罐、窗户等加以描摹和记录,结合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绘制了一幅包含着民俗、民风、民情的民间文化画卷,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民间社会的多姿多彩,以及乡土中国的文化形态、艺术形态和生活形态,为弘扬传统文化、记住中国人共同的乡愁保存了一份充满了美感的田野调查实录。
在万物复苏的春季外出游玩、舒展身心是古人顺应生长规律的身心调节方式。春日的户外活动除了清明踏青,还有一项热闹的活动——庙会。尤其在古代,女性不能随意出门,许多节日都会同期举办庙会,庙会则成为女性外出活动、参与社交活动的正当契机。庙会一般融合敬神、娱乐、集市多种目的,在以前单调的乡村生活中为人们增添了几分期待。乡村的庙会一年到头大大小小不断,但春季最为集中,想必这也是人们在冬藏后迎接春天的方式。庙会现在仍然普遍,有民间的庙会,多在乡村,人们延续传统的敬神习俗自发组织;也有政府筹备的大型庙会,一般在城市中,以娱乐表演、商品销售为主,为市民带来春节的喜乐气氛。
庙会是村落中较为重大的民俗活动。胶东沿海渔民在谷雨前后,即春季鱼汛到来之前有祭海神的风俗。与庙会类似,届时全村老少齐参与,场面好不热闹!山东即墨田横镇周戈庄祭海又叫“上网节”。渔民在海边立龙王庙,以海龙王为海神,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祭海前一两天,周戈庄的渔民家家户户都在忙碌,有的杀猪,有的蒸大花馍,海滩上还要搭戏台、扎牌坊、贴对联,演戏酬神,人手不够的请亲朋好友来帮忙。祭海这一天清晨,出海的渔民在海滩上摆出一排八仙桌,上面摆满了各种供品,除了鸡鸭鱼肉、烟酒糖茶,也有各种面馍,如大饽饽、大圣虫,重达四五斤,饽饽上有凤凰戏牡丹、梅兰竹菊。莱州金城、朱由、三山岛等地的祭海神(每年正月三十)仪式上,除了供奉龙王和海神娘娘,还有人首水族身躯的鱼、虾、蟹、贝等海鲜形状的面花,极具海洋特色。供桌前要摆活公鸡和一头披红挂彩的大肥猪,公鸡取其谐音大吉大利,肥猪象征着渔民可以捕到肥猪一般的大鱼。海祭开始,鞭炮齐鸣,焚香化纸,渔民则把准备好的食品、渔网等各种渔具抬上渔船,吉时一到,就开船下海。海祭时,海边人涌如潮,锣鼓喧天,龙灯、旱船、鞭炮、秧歌一起上阵。上网仪式完毕后,大戏开台,连唱三天三夜。
传统乡村生活没有丰富的娱乐活动,庙会成为人们欣赏歌舞表演、参与游艺的主要机会,场面热闹喜庆,极具吸引力和观赏性。不同地区也有各不相同的内容和形式,民众十分熟悉亲切的各种车、舟、轿、牛、马等生产出行工具成为游艺竞技活动中的主角。庙会上最为常见的一种表演活动是“跑旱船”,又叫“荡湖船”“采莲船”“出车心”。旱船多用竹、木或高粱秸扎架,外饰彩布或彩纸,套系在舞者的腰间,另做假腿于船面,整个舞者在视觉上如坐船状;另一人则手持木桨,作划桨状或撑船状。船时快时慢、时稳时颠、忽左忽右、或顺或逆、左拐右转,与舞者配合默契,步调随节奏变化,极具观赏性。陕南地区还在船的左右配上手执棒槌的“胖婆娘”、手拿拂尘的“和尚”和摇着拨浪鼓的“货郎子”,他们相互嬉闹,逗得人哈哈大笑。除了独只船表演外,场面稍大的还有三只船、五只船,甚至还有九只船的大场面。多船表演的阵容较大,队形的穿插变化较为复杂多样,各种“船步”穿插游弋,拐转自如,或表现喜闻乐见的戏文故事和民间传说,或再现生产劳动的现实场面。船行进时配合高、低、快、缓的锣鼓点,再混进唢呐和海笛的高亢音,有时掺糅具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戏唱,整个表演场地欢声雷动、气势恢宏,洋溢着一派喜闹的气氛。
夏日里,最隆重的民俗节日要数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了,这是大江南北、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共有的节日。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万分哀痛,到汨罗江寻找屈原的尸体,为了不让鱼虾蟹食用屈原的身体,人们就将饭团、鸡蛋等食物抛入江中,由此就衍生出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传说是为纪念伍子胥。春秋时期伍子胥忠心耿耿辅助吴王,使吴国国力达到鼎盛。吴王夫差继位后伍子胥主张灭掉越国,而吴王夫差听信谗言,不但力保越国,还将伍子胥赐死,在五月初五这日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革中投入大江。吴国百姓为怀念伍子胥,便在这天纪念伍子胥。山东东部乡村的百姓则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的。墨县的人们传说,有一户李姓人家,夫妻二人多年无子,后来妻子怀孕,分娩时却产下一条黑色的小龙。这条小龙飞往门外,家人十分恐慌,父亲拿起一把菜刀就向门外丢去,恰好砍掉了小龙的尾巴,这条小龙便被称作秃尾巴老李。后来老李去了黑龙江,每年五月初五回家看望父母,于是便有了端午节。夏季,若是这天电闪雷鸣、下起冰雹,人们便说:“是老李回来了。”直到现在当地还有下冰雹往屋外扔菜刀的习俗,据说这样冰雹就能被“吓”走,免得庄稼被祸害。
不管纪念的是谁,端午节的节俗核心都是驱邪避邪。这一天全国各地基本上都要插艾草、插桃枝或挂纸葫芦。有的地方用一束艾草抽打屋内旮旯,边打边说:“今日端午节,蝎子你听着,只许墙上爬,不许把人蜇。”有的在大门上贴一对剪纸黄牛,在牛身上写道:“我是天上老黄牛,来到人间不吃草,专吃五鬼和忧愁。”这个季节若阴雨连绵对麦收不利,陕北地区乡村流行在这一天让未出阁的闺女剪一个“扫晴娘”插于房檐之下,据说这样就可以保天气晴朗。小孩尚未成熟,容易受到毒邪攻击,因此小孩变成了重点保护的对象。端午节这一天要给儿童的手脖、脚脖或手指上缠五色线,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长命缕,有的叫拴命线、五索,也有的地方缠七色线。从缠上之日起,到节后第一次下雨解下来扔到雨水里,据说扔下的长命缕会变成小蛇,这样就不会再有毒蛇蚊虫来叮咬小孩了。河北沧州一带的妇女、孩子有戴香布袋的习惯。花布缝制的香布袋中装有许多中草药,戴在身上既玲珑可爱、香味扑鼻,还可以驱瘟避邪。陕西、山西给小孩子戴荷包,男孩戴的荷包形状像锄头,意在引导孩子学锄地;女孩戴的荷包里插有花针,意在引导女孩子学针线。端午节这天还要给娇弱的孩子穿五毒肚兜,肚兜上绣有蝎、蜈蚣、蛇、蟾蜍、壁虎五种毒物,另有葫芦或剪刀,意为以葫芦收纳五毒、以剪刀祛除五毒,以保孩子平安健康。江南水乡还用五彩丝线绣成虎衫、虎兜、虎鞋给小孩穿戴。一般早在端午节前一两个月,长辈就忙着做这类针线活儿了,她们一丝不苟,庄重虔诚。据说五色代表天地四方和中央,这五种色彩汇聚在一起具有特殊的神秘力量。
植物插于门楣用以避驱鬼邪的灵物还有端午节广泛应用的艾草和菖蒲。《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计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采艾蒿和菖蒲插于门上是为了禳毒气,避病邪,届时,“艾人蒲剑,家家在门”。除了门插艾叶、菖蒲之外,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门饰附于门楣之上,如山西代县在端午这天还要挂用五色丝和粗麻束制成的“扫灾刷”。据当地人讲,五色避邪,而用五色丝绳束扎成的小刷则用于清扫门户之邪气。家中若有病者,也可通过在门上张贴符箓或挂其他灵物来消灾除疫。符箓咒语来源于民众对语言文字魔力的崇仰,符箓中的符号大都重重叠叠、似是而非、笔画怪异、难以破译;越是这样,老百姓越是觉得法力非凡。符箓在民间最广泛的用处是治病,当然,诸如调节夫妻不和、求宦求学之凡事也可通过符箓的神力实现,难怪民间门饰画符的习俗一直未断。各种内容的符箓在使用时也多和一些具体灵物相结合,以期达到“立竿见影”的目的。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民间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所以又称这一天为“长至”。汉代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也就是民间的说法“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此,农村进入了冬闲时期,地里没了农活,大部分时间要躲在屋子里御寒,这时妇女便有了时间做针线活,所以便迎来了纺线织布、印染刺绣等较为集中的女红制作阶段。家人过年时要穿的衣物和未来一年要穿用的针线大多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就拿陕北来说,用的线是羊毛纺成的,一般都是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拿一种梳子式的长挠从羊身上往下梳,采下绒毛,再一点点收集起来。待晚上空闲下来,几盏麻油灯把宽敞的窑洞照得影影绰绰,妇女盘腿坐在暖暖和和的炕头,背倚着墙,身边放着大团的羊毛,取一团用指捻成线。把线收集缠绕起来要用到一种T形木棍,先将捻好的线头系在木棍上,然后一人手执木棍坐在对面,一边不断顺时针旋转木棍,一边不停地向后退去,直到墙根,再往返回来,另一人要控制线走势不乱。这样循环往复,边转边缠,一团团粗拉拉的毛线就滚成一团,放入笸箩中随时待用,这恐怕是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纺线工艺了。纺线的二人组合有时是家中一老一少,有时是夫妻,有时是母子,一人递线,一人执棍,双方配合着来来回回,不但不觉枯燥,反而成了乡村夜晚里的一种欢跃,说笑着、逗闹着,不知不觉便缠满一捆线,人们望着这一团成果流露出满足的笑容,更传递出一团和气。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