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看查尔斯加冕,英国人忍不下去了

据传,这块钻石原本来自印度,在185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后被赠予维多利亚女王,此后印度政府数次要求归还。在这次加冕礼上,饱受争议的光之山被换下,取而代之的是南非政府赠予爱德华七世的库里南钻石——同样带着殖民统治的色彩。


在一个崇尚民主和平等的现代社会中,王室就像昂贵且锈迹斑斑的古董。君主制的反对者认为,比起集所有纳税人之力来“供养”这群本就富可敌国的特权阶级,他们似乎更适合被放在博物馆里给人以历史的警醒。
在经济衰退,铁路、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的雇员因薪酬过低而频繁罢工的当下,将平民生活的拮据艰苦与铺张奢侈的皇家庆典相对比,很难不令人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感慨。
王室不再是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然而,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为王室的金山银山开脱,即“王室能带来经济增益。”
根据统计机构零售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tail Research)估计,查尔斯三世的国王加冕礼将刺激超过14亿的消费,其中包括购买纪念品和装饰品(比如铺天盖地的国旗)、举行街头派对、庆祝宴会、到酒吧和餐厅消费,此外,预计还将吸引超过10万的外国游客与英国人民“同喜”,为价格飙升的机票和酒店买单。
当地时间2023年5月7日,英国阿伯丁郡,民众在国王查尔斯三世和王后卡米拉的加冕典礼后参加加冕午宴。/视觉中国
加冕礼的庆典持续三天,在周末两天的基础上,英国民众还能享受额外的一天银行假(Bank Holiday),这对服务业来说可谓是大赚特赚的好机会。该机构称,加冕礼带来的收入至少是成本的7倍,而且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人们终于可以拥有一段纵情享受的时光”。
除了能够将人们团结在一起、增加国民认同感,王室作为旅游宣称的活名片、通过大型活动刺激消费,也被主流媒体认为是王室为民众作出的贡献,进而为王室存在的必要性做背书。
然而,彭博社的一份预估分析中显示,加冕礼并不会给英国经济带来直接增益,反而会造成0.7%的GDP跌幅,“罪魁祸首”就是多出的一天假期。
实际上,早在2011年,反君主制组织Republic曾经质疑过威廉和凯特大婚时的“5亿英镑旅游创收”传说。他们向提出这个数字的英国旅游局(Visit Britain)求证,并惊讶地发现,在上两次皇家婚礼期间(分别是1981年查尔斯和黛安娜的婚礼,1986年安德鲁王子的婚礼),旅游收入不升反降。
那么这5亿是怎么来的?据Republic分析,英国旅游局把所有和王室历史沾点边的景点门票收入都纳入了计算范围,既有像温莎城堡、白金汉宫这样的王室居所,也有圣保罗大教堂、伦敦塔这类历史文化古迹。
Republic表示,这些旅游景点之所以能吸引游客,并不是因为现在的英国有王室,而是因为景点悠久的历史和自身的魅力。
他们进一步举证,根据相关机构对英国景点受欢迎程度的排名,王室并没有成为想象中的金字招牌。
作为王室成员居住地的白金汉宫仅排名第69,更受欢迎的温莎城堡也落后于切斯特动物园和植物园邱园。作为王室居所,上述两处城堡仅有小部分对游客开放,公众并没有机会完整欣赏包含了大量奇珍异宝的王室藏品。
Republic大胆提出,如果君主制被废除,陈列着无数珍宝的王室居所被打造成博物馆和美术馆(就像现在的伦敦塔), 每个人都有机会饱览顶尖的名家名画、参观世界上最豪华的邮票收藏,这对旅游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君主是我们宪法的一部分,它腐败、隐秘、对政治有害且完全没有原则。如果因为旅游业的收入而不能放弃王室,就意味着比起做正确的事,我们更在意如何赚钱。但好消息是,我们实际上能够在不牺牲任何GDP的基础上做正确的事。”Republic在宣言中写道。
当然,这份“王室旅游无效论”虽颇有道理,但结论未免稍显武断,毕竟,比起作为陈列品的历史遗迹,还是一群活着的“童话人物”更能引起看客们的兴趣。
说到这,就不得不谈到王室在大众媒体时代公共形象的变迁。
在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加冕的上世纪50年代,王室仍然以遥远、严肃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70年前的那场加冕礼没有电视直播,观众只能在事后观看剪辑版本。在平日里,人们与王室的接触,大概只存在于重大节庆日的广播或电视致辞里,以及与带着“皇家”前缀的各种服务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开始普及,原本被包裹在神秘色彩中的王室生活,被无处不在的镜头窥探。并非每个王室成员都能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随时展现出近乎冷酷的“体面”和“庄严”。
为了适应时代潮流,王室不得不转变形象,不再一味“高冷”,而是通过传记、电视采访、电视剧、照片视频、社交媒体等媒介,塑造出一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
人们可以直呼国王女王和王子公主的大名,围观他们家庭的抓马瞬间,并认识到:即便是大富大贵的王室,也会有普通家庭所要面对的矛盾。
一旦暴露在聚光灯下,人性的复杂就展现了出来,进而成为影响王室形象的不可控因素。查尔斯的婚内出轨,卖官鬻爵、干涉政治的嫌疑,其弟安德鲁的性侵案,哈里和梅根夫妇的出走和有关王室种族歧视的爆料,都将民众对王室的信任和喜爱拉到了低点。
如果说在伊丽莎白女王在世之际,人们还会出于尊重这位稳如泰山的老太太而对王室报以宽容,那么当“黑历史”缠身的查尔斯独当一面,王室的存在还能靠民众的“尊重”和“喜爱”来支撑多久,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比起关注查尔斯在加冕仪式上史无前例地使用了更环保的植物圣油,人们更愿意在这一天想起查尔斯的前妻,已故的黛安娜王妃——那个世界上被拍摄次数最多的女性,那个“童话”中的悲剧女主角,那个(在大众想象中)被王室剥夺了自由和生命的女孩,那个大众更能共情的“普通人”。
很大程度上,王室的故事就是承载时代情绪的公众想象,在合适的时机,由合适的人“出演”,它可以作为“定海神针”,为百废待兴的社会注入强心剂(就像女王在70年前做到的那样)。而在当下这个被新冠、战争和分裂情绪重创的世界,一个形象不那么完美的七十四岁老人戴上古老的王冠,很难再激起或是回应强烈的公众情绪以及需求。
对于当下的英国人来说,迫在眉睫的生活成本上涨、罢工浪潮、就业危机、气候变化问题显然更加切身。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没有实权,无法左右政策的制定,就算国家元首查尔斯三世是一位环保主义者,又有什么用呢? (完)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