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二O之前,在兩岸關係仍在「冷和」及「冷對抗」時,蔡政府想出一套新招。首先是李大維,張小月在立法院的講話:「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五月初蔡英文在聯合報專訪中親自上陣,隔岸喊話,提出「三新」論述。
五二O之前,在兩岸關係仍在「冷和」及「冷對抗」時,蔡政府想出一套新招。首先是李大維,張小月在立法院的講話:「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五月初蔡英文在聯合報專訪中親自上陣,隔岸喊話,提出「三新」論述。
1930年代初期,西方國家為數很少的菁英份子,懷著左傾的理想投入協助中共在中國大陸的茁壯,他們的事蹟在那個時代,是一頁傳奇,不可思議。
1993年4月27至29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在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是自1949年以來,首次由兩岸當局正式授權的民間中介團體最高負責人會面,並達成四次協議,更是兩岸由敵對緊張,進入對話緩和,歷史性的關鍵時刻。
(編者按 : 本文為海基會時任副秘書長李慶平於一九九四年一月廿四日應邀至桃園縣中壢市龍岡文藝活動中心向陸軍第六軍團演講之記錄)
92,93年當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九二共識」及舉辦新加坡「辜汪會談」之時,正是中共內部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是否維持,如何繼續,面臨重要的關鍵時刻。
中國國民黨江丙坤副主席受連戰主席的委托,於2005年3月28日至4月1日參訪大陸,會見了中央政協賈慶林主席,國務委員唐家璇,中央台辦陳雲林主任,並與中共中央台辦舉行工作會議,達成未來兩黨可執行的十項成果。
1970年代初,在美國、台灣、香港所發展的保衛釣魚台運動,似乎很遙遠的事了,但對現今六、七十歲,曾在美國留學及在台灣讀大學的知識分子,因為受過保釣運動的洗禮,對年輕時期參與過的愛國運動,仍留下一份激情、一份回憶、一份反思。四十五年的歲月,因時間的拉長,有了一定的距離後,可以將這一個為爭國家主權、保國土的運動,看得更清楚,也可根據更多史實的披露,加以詮釋及評價。
環顧全世界各國軍隊,無軍法審判及軍法官者, 實寥寥無幾,而中華民國卻無軍法審判及軍法官最為醒目。
江丙坤的一生,经历了一个两岸谈判合作跌宕起伏的时代。
1930年至1937年,中國的局勢,是日本的侵略已一步步逼進。
最近幾年,大陸軍機(包括戰鬥機,轟炸機,預警機等)飛至我西南海域。我政府稱,大陸軍機侵擾我方的防空識別區。當雷達發現大陸軍機進入我防空識別區,我空軍戰鬥機即前往駆離。當大陸軍機進入我防空識別區,我方戰鬥機前往驅離,用國際航空廣播頻道向大陸軍機喊話:請速離開我防空識別區。大陸軍機飛行員曾說:我們在公海上空飛行。 問題就來了,航空識別區是什麼?是否是我方管轄的空域?是否屬國際法的範疇? 航空識別區是一國基於防空的需要,單方面劃定的空域,其範圍比領空、專屬經濟區的範圍大得多。全球各國以加拿大的航空識別區最大,是領海基線向外延伸至250海裡,一般國家的防空識別區皆在數十海哩,或在200海哩以內。 航空識別區是以保護國家安全設定的,是一國的單方面行為,不屬國際法的主權範疇。能否執行? 一位我軍事戰略專家告知筆者,防空識別區能否有效管理及執行,是靠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 當未通報之飛行器,進入一國的防空識別區,這個國家的軍機(戰鬥機)即進入警戒狀態,空軍作戰指揮會命令空中待機戰鬥機前往未通報的飛行器的空域,而地面基地的戰鬥機也進行攔截準備。 當警戒戰鬥機抵達未通報飛行器的空域附近,警戒戰鬥機飛行員要即時掌握對方機型,航向及速度(此一國空軍作戰指揮也會做同樣的研判),要研判對方有無敵意,若無敵意,警戒戰鬥機飛行員有責通告對方(用國際航空廣播頻道),並監視未通報的飛行器,進行離開防空識別區。 若研判對方有敵意,警戒戰鬥機得到空軍作戰指揮部指示,可進行擊落命令,此時防空飛彈也進入作戰程序。 一國的警戒戰鬥機,若基於對方無敵意,是無權對未 通報的飛行器採取迫降,擊落等措施,否則將是嚴重違反國際法的行為。 大陸軍機進入我西南海域(防空识别区),这是国际空域,非领空。民進黨政府做大內宣,稱大陆軍機侵擾,引導台灣民眾對大陸的反感,但大陸則稱在公海上空進行例行飛行訓練。 大陸軍機進入我方的防空識別區,最令人擔憂的是可能會提高雙方「擦槍走火」的機率。吾人希望大陸軍方應有所克制,而大陸當局更應考慮緩和兩岸局勢的惡化,並進行有建設性的對話。而民進黨執政當局也應謹言慎行,以維護二千三百萬民眾的身家安全與福祉,為最重要的國家安全考量。
兩岸的主政者皆有其各自對台或對大陸的政策,蔣中正、毛澤東時代,雙方是以軍事力量對抗,因而有蔣中正的「反攻大陸」及毛澤東的「解放台灣」政策(雖不排除和平統一)。
一九七八年是中共對台政策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一定要解放台灣」是主要政策,期間有兩個主軸,即以武力為主,爭取和平解決,對台政策的制定者是毛澤東。
2018年蔡英文總統首度在國慶演說中出現了「中華民國台灣」的說法,2019年她在國慶演講再度提出「中華民國台灣」,主張國家認同不應該區分為中華民國與台灣兩個不同陣營,應該團結一致。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四日,大陸海協會因李登輝總統訪美在康奈爾大學的演說,推遲了海基會與海協會的協商,後經一九九五年八月及一九九六年三月大陸發動兩次飛彈威脅,兩岸關係倒退至谷底。一直到一九九七年四月才恢復海基會副秘書長層級赴大陸參訪。當時我以公証學會訪察團顧問身分,隨團訪問北京、廈門等地,也象徵兩岸關係逐漸緩和,兩會關係恢復正常運作。
2018年蔡英文總統首度在國慶演說中出現了「中華民國台灣」的說法,2019年她在國慶演講再度提出「中華民國台灣」,主張國家認同不應該區分為中華民國與台灣兩個不同陣營,應該團結一致。
一九五〇年代初期,台灣可謂風雨飄搖,百廢待舉,因一九五〇年六月廿五日,韓戰爆發,美軍第七艦隊巡航台灣海峽,才使兩岸間大規模的戰爭可能性降低,也使蔣中正總統有充裕的時間,整經備武。經國先生此時為蔣公在情治方面得力助手,台灣的國家安全局、調查局、軍情局皆為經國先生一步一步的整頓、經營,才有今日的規模。
一、前言 國家安全會議丁懋時秘書長,曾就國家安全問題對本期(行政院國策班第二期)學員做了詳細的分析。丁秘書長的論點著重在我國國防建設、經濟建設、兩岸關係及務實外交。本文之目的,在丁秘書長講述之架構,就國際政治及兩岸關係之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之影響,做進一步之探討,並提出個人之浅見。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蔣經國總統核定台灣地區居民赴大陸探親,兩岸由相互對抗期,正式進入和平交流期。當時,蔣經國總統在做此一重大決定時,有其時代背景,八十年代的台灣GDP每年平均百分之八點四的成長率,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經濟的成長,使台灣產生堅實的中產階級,這個階層是台灣進步的力量,也是穩定的力量。但中產階級有其特性,要求台灣政治的民主化,同時也是分享政治民主化成果的族群。
一,二戰以後世界秩序的擬定與演變 二0一七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川普總統對美國在世界原有秩序中應扮演的角色,做了大幅的改變,是二戰以後,美國對全球戰略進行最大的變革。 美國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正式進入世界政治舞台,並居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聯盟和聯合國的籌組皆是美國的倡議。但因國際聯盟國會沒有通過,美國最後沒有參加。當時美國的民意是支持孤立主義,不願涉入歐洲的政治。到1930年經濟大恐慌期間,美國採取關稅壁壘,使世界經濟復蘇,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