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襄助光绪皇帝实施戊戌变法,除旧维新,以冀国强。由于变法损害到大清王朝的守旧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失败了。谭嗣同被囚杀,年仅33岁。梁启超称他是“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不愧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谭嗣同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一户官宦人家,其父谭继洵字敬甫,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于长沙乡试中举人。咸丰九年(1859年),赴京会试得中贡士;次年四月补殿试,考中三甲八十六名,赐同进士出身。后钦点主事,补授户部主事钦加道衔。自从谭氏先祖谭逢琪弃武习文后,谭继洵是浏阳谭氏家族金榜题名第一人,留京做官,并把家眷带到京城。自此,谭家成为湖南远近闻名的官僚地主家庭。谭嗣同母亲徐五缘是个恪守封建礼教、勤俭持家的传统女性。她早年和谭继洵结婚,“恭俭诚朴,居常阃内肃然,家人皆秩秩有法,以是心常敬之,窃谓其有古贤女之风”。
谭继洵在京城为官后,徐氏与家人一起进京。谭嗣同出生时,谭继洵与徐氏已有二子二女。谭嗣同是他们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他自幼天资聪慧,“五岁受书,即审四声,能属对”,与二哥嗣襄一起,师从毕纯斋,读《三字经》《五字鉴》《四书》等启蒙书籍。按照父亲设定的方向,走科举入仕的道路,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1870年(同治九年),北京发生了一场瘟疫,带走了谭嗣同的亲人。先是谭嗣同的姐姐谭嗣淑感染了白喉症,危在旦夕。母亲带着他和大哥从通州赶到北京探望。姐姐没能救活,前去探病的人都被传染上了。
没几天,姐姐、母亲、大哥都染病去世。谭嗣同昏死三日,竟又奇迹般地复活了。父亲特地改他字为”复生”。母亲的早亡使谭嗣同过早地失去了母爱,也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侍妾陆氏被谭继洵扶正为继室。而谭嗣同性情倔强,始终不得庶母欢心。陆氏对他恣意打骂,视若眼中钉,在生活上加以种种虐待,还在谭继洵面前说他的坏话。谭继洵宠信陆氏,谭嗣同也渐渐得不到父亲的欢心。庶母的虐待和父亲的冷落,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颗对封建礼教无比仇恨的种子,也为他日后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坚强态度埋下了伏笔。
1877年(光绪三年),十三岁的谭嗣同第一次从出生地北京回到家乡浏阳。他在浏阳认识了十一岁的少年俊杰唐才常,唐才常聪颖过人,贡生出身。二十岁之年,更是以县、府、道三试均名列第一,而成为浏阳两百余年中唯一的“小三元及第”,后与谭嗣同并称为”浏阳二杰”。这个刚刚经历了因瘟疫而致亲人纷纷离世的孤独少年,与唐才常一见如故、情同手足。他们一起拜浏阳著名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谭嗣同读书广博,爱好经世济民之学,开始接触算学、格致等新兴学科。对传统的八股文极为反感,曾在书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光绪九年(1883年)谭继洵升任甘肃按察使。谭嗣同奉父命到兰州读书。
1884年(光绪十年),谭嗣同离家出走,游历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1888年(光绪十四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研读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三大思想家王夫之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谭嗣同曾在《论六艺绝句》中评价王夫之: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不久,谭嗣同的二哥不幸早夭,谭家光耀门楣的希望全部落在了谭嗣同身上。而他却在科场上屡次遭受挫败,十年之中,六试不第。1889年,怀才不遇的谭嗣同再次失败后,发出“一生才力半消磨”的哀叹。
二、呼号变法、创作仁学
谭嗣同出生的时代,正是清朝统治日渐式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时代。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清廷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大官僚,掀起了兴办洋务的热潮。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开办的两湖书院,谭嗣同与唐才常一起前往武汉参加入学考试,然而名额只剩一人,谭嗣同将名额让给唐才常,并帮助唐才常谋求工作以养家糊口。在唐才常急需用钱时,谭嗣同四处借钱凑足银两悉数奉上。唐才常在致其家人信中言及:“复生平日如空山之云、天半之鹤,不可稍干以私”,并叮嘱家人切莫辜负其好意。两人成为 “刎颈交”。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一千多名举人上书清廷,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对清廷”竟忍以四万万七千万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妥协行径义愤填膺。在变法思潮的影响下,他开始”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苦思精研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大计。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时年30岁的谭嗣同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积极提倡新学,大声呼号变法。
当时康有为正在京沪创办”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强学会。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2月,谭嗣同闻名入京谒见康有为,与时任强学会书记员的梁启超相识定交。从此,他自称是康有为的私淑弟子。他们常常一起慷慨纵论天下大事,有澄清四海、廓清八方之志向。谭嗣同剑胆琴心,他仰慕那些扶强济弱的草莽英雄,曾和当时北京著名”义侠”大刀王五结交,拜他为师,向他学习剑法,二人成为生死不渝的挚友。王五深受谭嗣同先进思想的熏陶,使其思想和行动都倾向于维新派。父亲谭继洵忧虑儿子的言行。为促使其回归正途,他通过活动,花了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等待委任。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奉父命,谭嗣同从北京前往南京拜会官场同僚,作为就职前的热身。他制定了“北游访学”的计划,“愿追见世间多闻之士,虚心受教,挹取彼以自鉴观,又愿多见多闻世间种种异人异事异物,以自鉴观”。他先后游历了天津、湖南、湖北、上海等地。2月,思想苦闷的谭嗣同到了上海。他通过英国友人傅兰雅见到了许多“新奇玩意”,计算器、古生物化石,甚至还有X光机器。在X光片里,他第一次“亲眼”看到了自己的五脏六腑。谭嗣同浮想联翩,由技术联想到了西方的制度。他说:“西人之学,殆不止于此。且其政事如此之明且理,人心风俗如此之齐一,其中亦必有故焉,而未得察也。”这一思考牵引着他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在南京候缺期间,谭嗣同闭户读书,诸事不问,除了新学,还兼研习儒学佛学,力图将先贤圣哲融汇贯通,思考创作《仁学》一书。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1月17日,谭嗣同参考老师康有为的学说,写成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仁学》,抨击封建社会宣扬三纲五常的专制制度、提倡资产阶级平等与民主观念;主张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其中有许多激昂救世,鞭策社会积弊的精奇之语,如“冲决君主之网罗”等话,真让一干老夫子汗颜心惊。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夏天,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湖南新政的宣传阵地——时务学堂成立了。不久,已在南京为官的谭嗣接到陈宝箴邀请,请其回到家乡帮办新政,为新成立的时务学堂助力。
这时,南京的官场经历和上海的新思想刺激,使谭嗣同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愈发意识到了旧体制问题。年底,谭嗣同弃官归乡,投身湖南时务学堂。谭嗣同为学堂亲笔撰写一幅对联:揽湖海英豪力维时局,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兴。学堂确立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时务学堂聘梁启超为总教习,谭嗣同与唐才常为中文分教习。他们将激进的维新思想传授于学生,以至学堂之中风气日开,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为培养维新志士的平台。当时学员有蔡锷、林圭、田邦璇、秦力山、李炳寰等骨干,他们后来都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三、奉召入京,襄助变法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初,谭嗣同创建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在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鼓动下,湖南一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施行新政的楷模省份。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同年8月,在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下,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参与维新变法。也许是心有预感,他与唐才常在长沙郑重饮酒分别。于酒酣之时,谭嗣同口占一绝:“三户亡秦缘敌忾,功成梨扫两昆仑”。以此表达对参与新政的满腔豪情。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由他们与康有为、梁启超联系变法事宜。
次日,光绪又召见谭嗣同等人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并对实现自己抱负充满信心。在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由于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杀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奕劻、李莲英跪请太后”垂帘听政”;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宫廷内外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为使维新得以推行,维新派和光绪帝寄希望于“武力”。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新建陆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维新派在行动时,保守派也在行动。
为防范维新派武力政变,直隶总督荣禄调兵聚集到天津、长辛店,并催促袁世凯返回天津。袁世凯进退两难。9月17日,光绪帝再次召见袁世凯,命袁世凯和直隶总督荣禄各办各事。光绪帝的言下之意,不是“装睡的人”都能听出来。1898年9月18日,谭嗣同夜访法华寺——当时袁世凯的住地。他对袁世凯说:慈禧联同荣禄,要废除光绪;皇上希望袁世凯起兵勤王。他拿出一份自己起草将要呈送光绪帝的奏折递给袁世凯看。奏折内容是:荣禄大逆不道,若不速除,上位不能保。袁公(袁世凯)21日请训,请皇上下圣旨一道,令他带本部兵马赴天津,将荣禄立即正法。即以袁世凯为直督总督,命袁公带兵入京,兵分两路,一边围住颐和园,一边守卫守紫禁城,大事可定。如不听此策,臣即死在皇上面前。
(未完待续)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