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李慶平專欄 :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成立的原委 / 李慶平 ( 前海基會副秘書長 )

一九八六年四月,駐美代表處錢復代表向教育部李煥部長,推薦我擔任文化組組長,五月我由華府返台北,向教育部人事處報到,並赴李煥部長辦公室請示工作。李煥部長是我在中央黨部任職時的老長官,我在海外工作會任職時,他擔任組織工作會主任,後出任中山大學首任校長,一九八四年調任為教育部長,是經國先生的左右手,無論在黨部或政府皆有相當聲望,一九八七年李部長調任為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李部長在他辦公室,非常親切的與我談到他對駐美文化組的期望,並交代一件重要的工作,要我回華府研究如何進行,並呈報到教育部。

李部長告知,文化組最重要工作是加強旅美學人及留學生的聯繫,希望旅美學人能多向政府建言,同時協助留美學生畢業後,能返國服務,報效國家。
另一件工作,是他的構想,他說一九八六年台灣的國民所得GNP已到七千美元,在蔣經國總統領導下,經濟還會快速發展,由於台灣的經濟實力增加,我們應該加強與各國精英知識份子的聯繫,讓更多外國學術界人士能多了解台灣,也要讓台灣的學術界也能走出去,了解其他國家。相互往來多了,就能避免疏離感和誤判情勢。李部長希望我返華府以後,協助教育部成立一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以推動這項業務。
我回華府後,向錢代表報告了李部長的構想,錢代表非常贊同,同時告知剛卸任的美國AIT駐台北辦事處丁大衛代表也有類似建言
我上任以後,一方面熟悉業務,一方面與文化組郭秋義專員商量,由他來研究美國傅爾布萊特計劃,及日本的日本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郭秋義專員曾在日本留學,又在華府工作,英、日文俱佳,因此擔負起這個研究的重任。經過三個月,郭專員做出美國傅爾布萊特計畫,及日本的日本基金會的研究報告,內容札實,也有深度。
傅爾布萊特計劃是一九四六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年,美國參議院傅爾布萊特參議員向參議院提出一項國際學術交流的計劃法案。他認為二十世紀有兩次世界大戰,主要的原因是文化的衝突,邀請他國的菁英學者來美進行三至六個月的參訪及學術研究,同時也派美國的菁英學者到他國參訪研究,會有助於其他國家與美國的相互了解,也有助於世界和平的發展。
一九四六年美國國會通過這項法案,後為感謝傅爾布萊特參議員,定名為傅爾布萊特計劃。該計劃每年由國會撥款,由國務院駐外大使館執行遴選外國學者來美訪及進修,一九八六年時,我國透過該計劃來美進修的人數已達四千餘人。
日本基金會是一九七二年日本外務省出資五億美金(當時約合780億日圓)設立,總部在東京,在全球二十一個國家中,設立了二十二個分支機構,從事國際學術交流工作 (2003年改組為獨立機構,經費來自政府補助,投資收益及私人捐款) ,也許是巧合,一九七二年那年日本的國民所得也達到七千美金。
在對美國及日本國際學術交流的研究報告完成後,駐美文化組根據美、日的經驗,擬定了一份成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草案,並暫訂名為「孫逸仙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在文化組研究這份草案期間,旅美學人、中央研究院許倬雲院士給予相當大的協助,並號召全美一百多位我旅美學者 ,寫了一封信給蔣經國總統,支持成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構想。
一九八七年駐美文化組將成立「孫逸仙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草案,連同兩份研究報告,旅美一百多位學者至蔣經國總統的函件,呈報外交部,再由外交部轉教育部。但此時李煥部長已調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時任教育部長的是毛高文博士 。
根據教育部國際文教處李炎處長告知,當駐美代表處公文到達教育部後,國際文教處是承辦單位,做了很多幕僚工作,由教育部呈行政院。李炎處長回憶,教育部建議成立「孫逸仙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公文,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初送達總統府,經國總統看完後,問時任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先生,旅美一百多位學人的建議書,為何沒有費景漢院士的簽名?沈昌煥向經國總統報告,費景漢現在台北任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未在美國。總統請沈昌煥秘書長帶教育部的公文去見費景漢院士,聽聽他的意見。費院長看完教育部草案後,完全贊成。沈秘書長向經國先生報告費院長完全贊同,因此經國總統在一九八八年一月初批准成立「孫逸仙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然而經國總統批准後不到十天,他就逝世了。基金會的籌備委員會就將基金會的名稱改名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以紀念經國先生對中華民國的卓越貢獻,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於一九八九年正式成立。
基金會成立之初,政府補助十億新台幣,民間企業捐助十六億新台幣,為當年台灣資金最多的基金會。
在實質運作方面,教育部的構想是引進日本基金會的經驗,在教育部督導下運作,由教育部政務次長任基金會秘書長,一位德高望重的國之大老為董事長。但當時中國國民黨宋楚瑜祕書長建議,應成立一個獨立的財團法人基金會,尊重學術的自由與獨立。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第一任董事長,是對台灣經濟、科技界有重要貢獻的李國鼎先生,秘書長是中央研究院李亦園院士。在美京華府成立的分會辦事處,由許倬雲院士主持,審核研究計劃的諮議委員會,包括丘宏達、高英茂等委員,並聘請前美國AIT駐台北辦事處丁大衛處長為顧問,李慶平為基金會駐美國聯絡處處長,李興維任總幹事(後改為主任)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獎勵支持世界各國學術機構與學者對中華文化的研究,並促進國內外之學術機構進行交流合作。
二十六年來,「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CCK FOUNDATION)在國際學術界已有一定的聲譽,不受政治的影響,獨立的運作,基金會支持研究的範圍包括;
一  中華文化的傳統及轉變。
二 中華民國的發展及轉變。
三 台灣地區研究,包括人文及社會科學。
四 中華文化有關之比較研究。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歷經李國鼎、俞國華、李亦園,毛高文擔任董事長,現任董事長為錢復先生,執行長朱雲漢,皆為一時之選。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原委,最原始是出自李煥部長的構想,他對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視及高瞻遠矚,深值後人敬佩,固撰此文,以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