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曾国藩: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他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从他建立功业起始,其社会知名度便与日俱增,以至成为同治“中兴名臣”之冠,他在晚清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祖辈世代在湖南乡下务农,前溯其家累世为农,既无仕宦,亦无科名,所谓“五六百载,曾无人于科目秀才之列”。靠勤苦治家,至不为贫。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虽是个农民,但是个见多识广的,信奉“惟有读书高”,教督儿子早晚读书,以期学有所成。只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考中。在曾国藩6岁多时,父亲见进学无望,便设立私塾授徒。

曾家没有显赫的家世,那么曾国藩是怎样从平凡的农家子弟到清朝一品大官的呢?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困勉之功”

曾国藩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从小天赋就不高,十三岁开始参加秀才考试,但屡考屡败,相传愚笨的程度连小偷都嫌弃。他也曾写日记评判自己:“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

的确,跟他同时代的李鸿章17岁考中秀才;张之洞16岁考中秀才;左宗棠14岁考中秀才;梁启超11岁考中秀才。与他们相比,曾国藩却是“笨拙”了些。

虽然如此,但曾国藩深知读书是自己与命运较量的唯一机会。因而自幼就勤奋好学,五岁启蒙,六岁入家塾“利见斋”。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他没有因为天资不足而气馁,而是加倍努力、手不释卷,终于在第七次考中了秀才。时年22岁。

曾国藩在考中秀才后,继续发奋读书,“侵晨起读,中夜而休,泛览百家,足不出户”。28岁因朝考作文《顺性命之理论》得皇帝赏识被擢拔名次,获点翰林院庶吉士,奠定了科举入仕的优势初基。

曾国藩比同时代考取进士的平均年龄早了10年。

清史专家萧一山评价曾国藩时说:他生平的事业完全是从学问修养而来,而学问修养则是从读书中学来的。

多读书,才是普通人逆袭的人生宝典。

(二)“三省吾身”

出身耕读之家,曾国藩又是一介儒生,因何一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呢?自省是原因之一,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唐鉴。

唐鉴为道光年间理学界的领军人物。

道光二十年(1840),30岁的曾国藩第一次见到了他的恩师唐鉴。

这一年,63岁的唐鉴由江宁藩司任进京任太常寺卿。道光帝在乾清门接见了他,奖谕唐鉴治程朱之学卓有成就,并躬自实践,是个笃实诚敬的君子。这一幕恰好被随侍在旁的曾国藩看在眼里。他见皇帝对唐鉴赞赏有加,不禁对这位湖南老乡充满敬意。几天后,他来到唐鉴下榻的碾儿胡同,以弟子之礼拜谒唐鉴。唐鉴见这位同乡后辈勤奋实在,又如此谦卑,就非常乐意地收下了这个新门生。自此,唐鉴对曾国藩的人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据曾氏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四日的日记记载,当天曾氏拜访了唐鉴,向唐请教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检身之要,一个是读书之法。对“检身之要”,唐鉴告诉曾氏,要以《朱子全书》为宗师。对这部书,不应当只是浏览而已,而是要身体力行。修身当从两个方面下手:一为内,一为外。内要“主一无适”,即奉行一个宗旨,心无旁骛。外要“整齐严肃”,即言行端谨庄重。对于“读书之法”,唐鉴说治学只有三个门类,即义理、考核、文章。治这门学问,重在读史。唐又对曾说,要学习倭仁,用记日记的方式监督自己,其监督之关键在于不自欺。曾氏说,唐鉴这番话,对他有“昭然若发蒙”的作用。

从这之后,曾国藩就跟着唐鉴修习静心之道。对自己的一行一言曾国藩都严加修饰,并立下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又作《立志箴》《居敬箴》《主敬箴》《谨言箴》《有恒箴》各一首,高悬于书房。

一天,曾国藩带着自己的日记去见老师唐鉴,唐鉴看到日记上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唐鉴看完,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临走,唐鉴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赠与曾国藩。“曾涤生”这个名字就是在这个时候起的。

曾国藩严格施行自己制定的这些必须遵循的规矩,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曾国藩家训里这样写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三)处世交友

交友要慎之又慎。《后汉书》说:与善人居,久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

对交友之道,曾国藩也颇有见地,“八交九不交”,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八交”:要交胜己者、要交德盛者、要交趣味者、要交懂得吃亏者、要交直言者、要交志趣远大者、要“交惠在当厄”者、要交体谅人者。

“九不交”:不交九种损友:不交志不同者、不交谀人者、不交恩怨颠倒者、不交不孝不悌者、不交迂者、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好占便宜者、不交德薄者、全无性情者。

曾国藩的处世交友之道包含着大智慧。曾国藩能有日后的美誉,与他践行这些交友之道不无关系。

曾国藩宽以待人也是出了名的。

《曾国藩家书》中有一句话: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倘若待人刻薄,事事以恶意揣度他人,遇事斤斤计较,最终只会苦了自己。曾国藩门下的朝廷官员多达四十余人,从左宗棠到李鸿章,从彭玉麟到刘传铭,曾国藩对这些人大都有知遇之恩、举荐之恩。

古语有云:“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人之心恕人,则全交。”宽恕别人的过错就等于善待自己。而最能体现曾国藩宽容的,就是他与左宗棠的关系。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名臣。在清廷多数为官者是满人,虽说一同视之,可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清廷多多少少对曾国藩不放心,尤其在曾国藩十年蹭蹭升了十阶,朝廷对手握大权的曾国藩提防之心愈重,玩起了制衡之道,破格提拔曾身边的人,以此来牵制曾国藩。而左宗棠正是朝廷完成制衡的重要人物。

在朝堂上,左宗棠常与曾国藩不和,左宗棠多次上书弹劾曾国藩。此外,常常在家里骂曾国藩“挟私”。左宗棠自称“今亮”,有些恃才傲物。有一次他故意问侍从:“为什么别人都称‘曾左’而不称‘左曾’呢?”侍从回答:“因为曾公眼里有左公,左公眼里没有曾公。”

面对左宗棠的种种攻击,曾国藩只是淡淡地一笑。左宗棠是输了,输在了胸怀上。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心宽了,才能从狭隘的局限里走出来;心宽了,人生也就海阔天空了。

(四)“段子手”曾国藩

曾国藩也是个诙谐幽默的人。李鸿章曾说曾国藩每天在军营吃早饭时,曾国藩每天都要讲一些“段子”,把这些人逗得前仰后合,捧腹大笑,唯独曾国藩讲完却若无其事,掀髯静坐。

曾国藩的幽默水平到底如何呢?其幕僚赵烈文曾记录了一个相当生动的插曲。在同治三年的七月份,刚刚平定太平军,清廷发来犒赏旨意,封曾国藩为一等侯,其弟曾国荃为一等伯,赵烈文也跟着大家一同去给他祝贺,并笑着问曾国藩说:“此后当称中堂,还是叫侯爷呢?”曾国藩笑着说:“君勿称猴子可矣。”你不管我叫猴子就行了,在场的人无不被逗得哈哈大笑。

有趣的人,总是自带光芒。

真正的智者,是先做好自己,不苛求他人。做好了自己,犹如一种磁场,给对方的心灵以强大的吸引力。曾国藩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他一生勤勉、自律、谦逊、宽以待人……于“柔”中练就了“刚”的意志,从而成就一番大“功业”,他努力做好了自己。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悄悄成为你自己,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曾国藩(1811 -1872),湖南湘乡(今属双峰)人,原名子域,字伯涵,号涤生,谥号文正。祖父曾玉屏,普通耕读之人;父亲曾麟书,秀才塾师。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