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民国时期三个半军事家——白崇禧传略(下)

(芝加哥時報訊)

五、助纣为虐,自毁英名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了。1946年3月中旬,苏联红军撤出东北时,东北民主联军乘势占领四平街。四平街是当时辽北省的省会,人口八万,位于中长、四洮、四梅铁路之交点,为东北交通枢纽,工业及军事之重镇。其东北郊山峦重叠,西南郊河流纵横,形势险要,又因其位处中长铁路上沈阳与长春之间,是南北满通衢的咽喉,历来为必争之地。当时白崇禧奉命到四平街督战,协助指挥国军在四平击败林彪率领的东北民主联军。白崇禧主张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林彪所部,继而攻占长春、吉林,乘胜直追到佳木斯或满洲里。永除后患。当白崇禧到四平下令追击时,杜聿明即来到前线指挥所把蒋介石的手令交给白崇禧,着令将军事交给杜聿明继续指挥,并令国军不得越过辽河。

5月19日,白崇禧从沈阳飞抵南京,向蒋介石力言在东北军事方面应做犁庭捣穴的打算,否则后患无穷。蒋介石说南京国防部已经成立,你回去接事。你的想法,我交给杜聿明去办。6月1日,国防部在南京黄埔路中央军校旧址正式成立,白崇禧任第一任部长,只是“审定参谋总长所提关于国防需要之军事预算及人员物资之计划”,无任何决定权。11月10日蒋介石召见白崇禧,要他在九江设立国防部长指挥所,动员中原五省兵力,对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采取防堵阻击措施。这是国共大战以来,蒋介石第一次授予白崇禧以指挥权。27日白崇禧到九江主持华中战事,提出“总体战”口号,呼吁“全民动员,同灭共党”,给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开辟根据地、以缓解陕北、山东两大解放区的压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948年3月29日,国民大会在南京揭幕。在黄绍竑的策划下,李宗仁当选为副总统,桂系声势大振,更引起蒋介石的忌恨。白崇禧在大会上以防长的身份向各界“爆料”:抗战胜利后国军有500万人,其中有40个师是美械装备,还有8个空军大队。问题是以这样优越的条件,只打了两年时间便损兵百万,试问这是什么原因?代表们纷纷起哄:“请杀陈诚以谢国人!”其实有关战局大事,谁都明白并不是陈诚所能负责的,白崇禧这番话矛头指向何人,所有人都心知肚明。1948年5月25日,蒋氏亲自找白崇禧谈话,请他出任华中剿总司令,驻节武汉,指挥华中军事。在表示从命的同时,白崇禧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华中地区只能成立一个战区,以便集中兵力。司令部应设在蚌埠,便于集结重兵于江淮之间,以拱卫南京。

蒋氏明确表示徐州将成立另一个“剿总”,由刘峙主持;而华中“剿总”只指挥长江以北上游部队。如此一来,白崇禧职级和曾经的部下刘峙相等,等于是被降职外放,他哪里愿意?于是对蒋氏的话不置可否。6月1日,蒋氏在白崇禧没有明确表态的情况下,免去其国防部长职务,特任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憋了一肚子气的白崇禧立即到上海闲居散心,摆出了一副撂挑子不干的姿态。在吃了一顿蒋氏的家宴后,黄绍竑答应劝白崇禧出山。他对白崇禧说:如今你在南京看似位高权重,实际上是被关在笼中的鸟儿。广西有几个军在华中,你趁早出去把它掌握起来,一旦时机成熟,让德公出来主政,倡导和谈,岂不是一举而数得吗?”黄绍竑的一席话,让白崇禧茅塞大开,于是立即回到南京面见蒋氏答应外放。

1948年6月28日,白崇禧飞抵汉口,就任华中“剿总”司令。正当他四处巡视,制定策略时,蒋氏突然一纸电令将其召回南京,让白崇禧即刻赴蚌埠,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个战区,着手准备实施“徐蚌会战”。起初白崇禧是乐于接受的。然而,一夜之间突然变卦,以“南京可以直接指挥,不必重床叠架”为由坚决推辞。蒋氏除了大骂“娘希匹”,毫无办法,只好收回命令,仍按原计划分设徐州、华中两个“剿总”,徐州的60万大军仍由刘峙统领。如此一来,“徐蚌会战”还没打,蒋军已经输了一半。1948年11月初,东北野战军取得第一个战略决战性的辽沈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了第二个战略决战性的淮海战役。

六、逼蒋下野,桂系覆灭

淮海战役爆发后,蒋军节节败退,白崇禧袖手旁观,蒋介石要调第2军支援时,他以辞职相要挟。蒋骂他不服从命令,白崇禧却说“合理的命令我服从,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蒋白从此决裂。在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后,东北解放军又取得平津战役的决定性胜利,长江以北几乎全部归解放军控制,剑指南京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12月24日白崇禧从汉口发出“亥敬电”,电请何应钦、张群、张治中转蒋介石,谓“人心、士气、物力已不能再战”,主张与中共谋和,逼蒋下野,此为“亥敬电”。12月25日,新华社公布“罪大恶极,国人皆曰可杀”的四十三名战犯名单,白崇禧列第四位。12月29日,在白崇禧授意下,湖北省参议会通电主张以政治方法解决国事,30日白崇禧将该电转张群代呈中央,要求蒋介石下野,此为“亥全电”。

当时,蒋介石大势已去,其嫡系部队大部被歼灭在长江以北。走投无路的蒋介石被逼下野,李宗仁成为国民政府的“代总统”。白崇禧提出“划长江进行分治”的建议,企图依靠长江天险,维持国民党在江南的统治。毛泽东明确表示不同意划江而治的主张,解放军必须过江。白崇禧对解放军一定要过江深表不满。当时国民党仍有200多万残余部队驻守在南方地区,而这些残余的部队中,便有一支善于作战的尖刀部队,这便是白崇禧所领导的桂军。白崇禧企图做最后的垂死挣扎。1949年4月,李宗仁“请示”蒋介石后,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为期半个多月的北平和谈宣告失败。当天夜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横渡长江,以摧枯拉朽的气势,直捣南京总统府。

为了加快解放全国,尽早结束战争,党中央多次派人劝降白崇禧。毛主席曾表示,白崇禧这个人喜欢带兵,倘若和谈成功,必能委以重任!在多次劝降无果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派林彪率领的第四野战军挥师华中与桂军决战。白崇禧知道自己手下的桂军,很难与四野匹敌,于是他选择了撤退。林彪先后多次组织四野向桂军发起进攻,都因为白崇禧的避战而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8月4日,程潜、陈明仁在长沙通电起义。7日,在白崇禧策动下,起义的国民党军约4万人叛变南逃。8日,林彪命令各军追击。第四十九军第一四六师轻敌冒进,在青树坪至界岭一带遭白崇禧部最精锐的第七军伏击。

在优势敌人的轮番进攻下,一四六师就地构筑工事进行抗击,死打硬拼,一直坚持到天黑。在一四七师接应下,交叉掩护,撤出战斗。此战一四六师激战48小时,毙伤俘敌553人,但自己损失达877人。一四七师损失也达470余人。这次战斗我军的失利,对土崩瓦解的国民党军来说,无疑是打了一支强心针。国民党的媒体大肆吹嘘“青树坪大捷”,说是“自徐蚌会战以来国军取得的最伟大的胜利”,“打破了林彪不可战胜的论调”。在衡阳召开的“祝捷大会”上,白崇禧把从战场捡来的解放军武器拿来展览,企图以此争取美援,鼓舞士气。9月10日,解放军四野各部结束休整,中旬按既定部署兵分三路,向中南地区国民党军发起强大的攻势。

白崇禧原准备撤回广西。但是他盯住了孤军深入的一三五师,火速调集第七军、四十六军、九十七军等部共13个师于衡宝一线,准备再来一个青树坪,抓一把后再撤。林彪获悉后,于10月5日致电各部:“目前敌之企图不是撤退,而是与我决战”,命令各部合围聚歼。被白崇禧当作一块肥肉的一三五师,变成了一个硬钉子,成为深入敌后的楔子。当白崇禧发现解放军已经压过来后,立即决定撤退,留下自己的王牌第七军断后。第七军为了突围,发了疯似的向一三五师阵地左冲右突。一三五师英勇抗击,同敌人纠缠了两昼夜,终于为主力合围赢得了时间。经过激烈战斗,至11日上午,敌第七军4个师,除一三八师师部率一个团逃跑外,其余4.7万人悉数就歼。16日白崇禧全线退入广西,解放军紧追入桂。

七、聪明一时,糊涂一世

在桂系主力丧失殆尽后,中共仍对白崇禧做了最后的争取。原国民党的立法委员、白崇禧的朋友黄启汉,由北京转道香港到达桂林。白崇禧非但拒绝投降,还将黄软禁在象鼻山附近李宗仁夫人郭德洁的私宅内。李宗仁知道后,嘱咐程思远去营救,并送去路费,黄启汉才得以脱险。1949年11月19日,李宗仁代总统在南宁向当时担任“行政院长”的阎锡山发了一份电报,要求阎锡山履行“行政院长”的职责,全权处理国民政府的政务。李宗仁自己则带着一家老小乘坐着专机“天雄号”前往香港“看病”。在飞机临起飞之前,李宗仁再一次邀请白崇禧同行,白崇禧没有答应,最后李宗仁再次劝说:“健生啊!如果大陆待不下去了,什么地方都可以去,就是不能去台湾!切记,切记!”

李宗仁刚刚抵达香港之后,蒋介石就派说客朱家华和洪兰友带给了李宗仁两个选择:要么迅速返回中枢,共商大事;要么就请李宗仁自己辞掉代总统一职,恢复蒋介石“总统”的职务。但是李宗仁两个选择都不选,而是带着自己的夫人及两个儿子逃去了美国,在美国纽约开始了“治病”之旅。而广西全境解放之后,白崇禧仓皇逃到海南岛,蒋介石派说客刘文岛和杨幼烔来到了海南岛,劝说白崇禧能够“归队”。之后,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罗奇又带来了蒋介石的亲笔信,承诺只要他去台湾,“行政院长”的职位就是他的,由他来组织行政内阁。不放心的白崇禧先派自己的手下李品仙前往台湾,探听虚实。李品仙到达台湾之后,就迅速地发回了电报,说蒋介石是真的很有诚意,“行政院长”的职位也是真的。

信以为真的白崇禧满怀着自己“东山再起”的理想来到了台湾。白崇禧刚到台湾时,还是颇受蒋介石礼待的。但是,1950年3月蒋介石宣布复职之后,白崇禧的地位一落千丈,并且每况愈下。1952年10月,在国民党召开的“七大”会议中,所有尚在台湾的国民党六届常委全部被任命为“评议员”,唯独白崇禧一个人落选。很显然,这就是蒋介石故意给他难堪。而蒋介石对白崇禧的报复还远远没有结束。1954年国民党“一届二次”会议在台北举行,蒋介石不仅叫人对白崇禧发起弹劾,而且还要求他在罢免李宗仁总统的问题上公开表态。被逼无奈的白崇禧只能妥协,在罢免李宗仁的联名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此时的白崇禧,在台湾已经没有了自由,在给李宗仁的电报之中,全是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语。在远离政治舞台之后,白崇禧的生活更是完全被监控起来,之前一些往来的朋友也不敢再与白崇禧有任何联系了。闲极无聊的白崇禧渐渐喜欢上了打猎。有一次,他来到了阿里山打猎,开车到了山脚下之后,他需要乘坐小火车上山。阿里山的铁路是单行线的,上山下山的列车都需要提前打好招呼才能出发。这一次像往常一样,跟山上打好招呼之后,白崇禧坐上火车开始向山上驶去,但是还没有开出去多远呢,忽然,从山上就疾速下来了一趟火车,白崇禧赶紧从火车上跳了下来,这才免于一死。从这之后,白崇禧再也不敢外出了,只能在自己的家中十分孤独寂寞的生活。

蒋介石不允许白崇禧踏出台湾半步,就连白崇禧的亲生女儿在美国的婚礼,蒋介石也不让白崇禧去参加。由于白崇禧信奉的是回教,所以他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台湾回教协会的理事长。1955年,当时约旦国王侯赛因访问台湾,当着蒋介石的面,邀请白崇禧以回教理事长的身份访问中东。1959年,马来西亚总理东姑-拉赫曼发来电报邀请白崇禧以回教理事长的身份,去到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参加国庆观礼。但是,这些都被蒋介石通通拒绝了,蒋介石宁肯驳了“友邦”的面子,也不允许白崇禧离开台湾。不久,蒋介石撤了白崇禧回教理事长的身份,除了一个“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的空头衔之外,白崇禧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李宗仁一有风吹草动的时候,奉命对李宗仁进行回击。

1965年7月,李宗仁成功回到了祖国大陆,蒋介石再也不需要白崇禧了。第二年的12月2日,72岁的白崇禧突然被人发现死在了自己的卧室之中,尸体全身呈现出紫色,睡衣和床单也被撕得破烂不堪,在他床头还有半杯没有喝完的酒,贴身照顾他的小护士也消失无影无踪,死因最终成了一个谜。白崇禧死后葬于台北市近郊六张犁回教公墓。墓园为伊斯兰式建筑,最高处建有“崇禧清真寺”一座,寺前矗立一座似锏一样的冲天柱,锏前刻“忠肝义胆”、后书“仰不愧天”,锏身左右有“桂林白崇禧”书两联:孤臣秉孤忠 五马奔江 留取汗青垂宇宙;正人扶正义 七鲲拓土 莫将成败论英雄。与国民党其他死去的将领一样,他的墓地也是朝着大陆方向的。 (完)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