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老约客在路上 24:历史交汇在克里姆林宫(1)/ 作者 : 陳友忠 / 前宏基國際公司總經理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USSR版图,俄国及14个加盟共和国)

(1991年12月25日換幟,克里姆林宮主體建築Grand Kremlin Palace飄揚著俄羅斯國旗)

 

1991年12月25日聖誕夜,19時25分,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戈爾巴喬夫、戈巴卓夫)在電視講話中宣佈辭職,這個連一寸國土都已經沒有的“國王”,平靜地宣佈下臺。19時32分,克里姆林宮上空的鐮刀錘子蘇聯國旗徐徐降下。19時45分,一面三色俄羅斯國旗取而代之,升上了克里姆林宮上空。蘇聯從地圖上永遠地消失了,15個加盟共和國獲得獨立,克里姆林宮成為俄羅斯的總統府。

1917年2月的民主革命,推翻沙俄帝國,同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依俄國陰曆),蘇俄共產黨武力奪取政權。 1922年12月30日,蘇俄和白俄羅斯、烏克蘭、外高加索聯邦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俄文縮寫:CCCP,英文:USSR,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後增加至15國聯盟)。而蘇共覆滅與蘇聯解體都發生在1991年底。

 

(第一次到访莫斯科。1991年1月)

 

我第一次到訪莫斯科是1991年1月,在整個1990年代的十年期間,負責宏碁電腦在前蘇聯及俄國的業務。在1991年專責該市場,當年去了三次,每次停留一個月。1992年之後,Base在新加坡“宏碁電腦國際”總部,管理的地區也包括蘇聯市場,進出前蘇聯20幾次,到過10幾個地方。也因此,親歷蘇聯的最後一個年份,見證其時代轉折及民生動亂。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The Kremlin,俄国政治中心及艺术、宗教、历史宝藏)

(聖巴西爾大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全名”聖瓦西里主教座堂”The Cathedral of Vasily the Blessed,在克里姆林宮東側宮牆外,連接紅場Red Square)

 

談到莫斯科,就不能不提克里姆林宮,而我在莫斯科的歷史交匯,就發生在克里姆林宮。

克里姆林宮位於莫斯科的城市中心,始建於1156年,面積27.5萬平方米,周長2公里多。1367年在城堡原址上修建白石牆,隨後在城牆周圍建造塔樓,20 座塔樓參差錯落地分佈在三角形宮牆的三邊。與宮牆外的紅場、聖巴西爾大教堂及國家歷史博物館,聯成一組規模宏大、設計精美巧妙的建築群。

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遺產,過去是多代君王的皇宮,十月革命後是蘇聯最高權力機關和政府的所在地,目前是俄羅斯的總統府。從西元13世紀起,它見證了俄羅斯從一個莫斯科大公國發展至今日橫跨歐亞大陸強大國家的全部歷史。

克里姆林宮是俄國的政治權力中心,更是一個藝術寶庫,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列的世界文化遺產,每年有近300萬遊客到訪。據克里姆林宮博物館中文官網(鏈接在文末“參考資料”):“克里姆林宮擁有9個世紀的歷史,每個時期都留下了獨一無二的歷史紀念碑。克里姆林宮見證了俄羅斯歷史上的勝利和悲劇。但是克里姆林宮也是俄羅斯文化寶庫,這裡保存著藝術、建築、歷史的稀世之寶。目前,克里姆林宮是世界上最大博物館之一,在古代大教堂、富麗的伊凡大帝鐘樓、牧首宮、兵器庫都展出著古代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珍貴傑作。”

(1991年1月第一次到訪莫斯科,入住烏克蘭酒店)

(右側史達林式建築是烏克蘭酒店,隔著莫斯科河與“白宮”相望)

 

1991年1月第一次到莫斯科,住的烏克蘭酒店Ukaraina Hotel。是史達林式建築“7姐妹”之一,1957年落成,高206公尺,有1026個房間,是當時歐洲最大也最高的酒店。 2005年私有化,由億萬富翁God Nisanov及ZarakhIliev取得所有權,2009年交由Radisson酒店集團經營,現為莫斯科麗笙精選飯店Radisson Collection Hotel,Moscow。該酒店榜著莫斯科河,與“白宮”遙遙相望。

莫斯科“白宮”,現為俄羅斯聯邦政府所在地,為總理及政府官員們的辦公場所。在1991年之前的蘇聯時代,是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和蘇聯最高蘇維埃所在地。白宮是總理府,是最高行政機關辦公地,而克里姆林宮是總統府,是國家領導人辦公地。

從蘇聯到俄羅斯的巨變,白宮是兩次政變的地點,兩次都是從“白宮”內部發動針對克里姆林宮的政變,兩次都被坦克包圍(但僅有第二次受到炮擊)。1991年蘇聯解體前的“819事件”,較為有名,直接促成了蘇聯在四個月後的解體。而1993年的“十月事件”,是新獨立的俄羅斯政府的一次“憲法危機”,坦克不僅包圍施壓,還炮轟該建築,造成157人死亡,384人受傷。

(1993年“十月事件”,10月4日坦克包圍並炮轟“白宮”。來源:網路)

(1993年“十月事件”,坦克炮轟“白宮”,引發大火。來源:網路)

(作者在“十月事件”後三周拍的照片,“白宮”尚未完全修復。 1993/10/26)

1993年的“十月事件”,又稱“炮打白宮”事件。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形成兩個權力中樞,總統葉利欽在克里姆林宮,而依據蘇聯舊憲法的俄羅斯議會“最高蘇維埃”則在“白宮”。1993年4月的人民公決將修訂新憲法,在新憲法尚未制定以及新議員尚未選出的轉軌時期,兩派在政令體制、改革政策、新憲法內容及對外政策等重大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後來爭論加劇,1993年10月3日,葉利欽宣佈莫斯科進入緊急狀態,4日淩晨俄政府軍坦克開入白宮區域,與固守在白宮的“最高蘇維埃”對抗,坦克炮擊白宮引發大火。事件平息後,葉利欽宣佈廢除蘇維埃制度,建立新的聯邦議會。

(1991年的“819事件”當天,葉利欽在坦克上發表演說,反對政變。 1991/8/19)

(1991年“819事件”,坦克在克里姆林宮旁的紅場)

 

蘇共覆滅、蘇聯解體是重大的國際歷史事件,影響深遠,值得探討其近期、中期及遠期的原因。

其“近期”原因,與四个月前“819事件”的政變有關。當時以蘇聯副總書記亞納耶夫為首的一些官員在8月19日組成“緊急狀態委員會”,反對總統戈巴契夫的“新蘇聯”,企圖罷黜戈巴契夫並取得對蘇聯的控制權。正在克里米亞休養的戈巴契夫被軟禁在別墅裡,他同莫斯科的聯繫完全中斷。

“新蘇聯“是戈巴契夫應對各加盟共和國要求獨立,為防止聯邦瓦解和維持最低限度國家統一的妥協舉措。1990年,波羅的海三小國宣佈獨立,其它各加盟共和國離心傾向迅速增強。為了保住蘇聯,1991年5月,戈巴契夫和十五個加盟共和國領袖達成協議,同意組成“新蘇聯”,規定各共和國均為主權獨立國家,有權同外國建立直接的外交、領事和貿易關係,並擁有各自的土地、礦藏、水源和其他自然資源,並預定於8月20日簽署。

時任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葉爾欽,反對該次政變,在819當天跳到“白宮”(俄羅斯議會大廈)前的坦克上發表演講,指責政變是要恢復蘇聯的鐵幕統治,鼓動群眾進行總罷工。政變領袖優柔寡斷,未能果斷肅清議會大廈的反對派。20日晚,議會大廈前已聚集了數萬示威群眾。21日下午,蘇聯國防部命令軍隊撤回駐地,政變失敗。

(民氣可用:聖彼德堡的群眾集會,揮舞俄羅斯國旗,反對“819政變”。 1991/8/20)

(民憤難擋:“819政變”失敗的第二天,立在KGB大樓前的KGB前身

Cheka創辦人Felix Dzerzhinsky銅像被民眾拉倒。 1991/8/22)

 

以維護蘇聯舊有聯邦體制為目標的“819事件”,在短短三天內便瓦解,戈巴契夫也恢復了權力,但他和蘇聯的權威遭受致命的重創,葉利欽接管了控制權,此政變卻反而加速了蘇聯的解體。其後,各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脫離蘇聯,截至1991年12月1日,已有12國宣佈獨立。12月21日,俄羅斯等11個獨立國家領導人在阿拉木圖(當時的哈薩克首都)舉行高峰會議,通過了《阿拉木圖宣言》,正式宣告建立“獨立國家國協”(CIS,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1922年成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不復存在。

(戈巴契夫於1985年3月11日,當選為蘇共總書記,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裝飾獻花的戈巴契夫銅像,在柏林Axel Springer大廈前,2022/9/1。

戈氏未以武力處理柏林圍牆及加盟共和國獨立,在海外廣受敬重,但在國內毀譽參半。)

 

蘇聯解體的“中期”原因,可歸責于六年前戈巴契夫掌權後體制改革的失敗。1985年3月,戈巴契夫出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後,對蘇聯體制進行改革。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鼓吹民主化、公開性、多元化,取消蘇共的法定領導地位。在軍事上採取收縮政策,從阿富汗撤軍,簽署《中程飛彈條約》。

我1991年在莫斯科聽到的最流行俄語詞彙是:перестро́йка以及гла́сность。兩者分別是:

-經濟的“改革重組”(Perestroika)。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訂頒“國營企業法”(自定價格、自負盈虧)、“合營法”(允許私營企業)及“合資企業法”(開放外國的投資)等。

–         政治的“開放政策”(Glasnost)。廢除政治流放和新聞檢查,提倡人權、法治和政策透明等。

戈巴契夫試圖將蘇聯社會從共產專制主義的束縛中掙脫出來,他的“休克療法”,試圖同時進行極具挑戰的“市場化”與“民主化”雙重改革。他的努力和以往所有改革一樣,撞上了同一塊石頭:特權的、腐敗的共產黨機構。他的改革失敗,導致蘇聯經濟陷入全面停滯,蘇共執政黨地位搖搖欲墜,也激發加盟共和國的民族主義興起,要求主權獨立,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及蘇共的覆滅。

(1991年9月21日,一個亞塞拜然巴庫(Baku,Azerbaijan)市民,以斧頭砍除列寧頭像)

 

蘇聯解體的“遠因”,可以上溯到更早的1917年十月革命,在蘇共成立的時候,就註定了最後的覆滅。沙俄、蘇聯及現在的俄國在地理、歷史、文化、種族及宗教等方面,都是歐洲的一部分,但都難能真正的融入歐洲,西方也不完全認同它。20世紀初,當歐洲各國進入民主進程及工業革命,蘇聯反而走上與歐洲主流不相容的共產制度,也註定了它覆亡的命運。

“蘇聯體制”是個奴役民眾、褫奪人權而不得人心的體制,人民基本上淪為該體制的奴僕。其關鍵錯誤在於它所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集權统治。計劃經濟以公有制為基礎,公有制名義上是全民所有,實際上真正的所有者、使用者和受益者,都是掌握政權的人,全民所有就變成了特權階層所有。另,其“接班制度”(7任領導,5人死後卸任,2人政變下臺),也強化及固化了體制的特權階級本質。

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史達林繼位(在位29年,迄1953年),其統治模式形塑了“蘇聯體制”。史達林推行“大轉向”經濟改革,徹底摒棄列寧較接近資本主義的新經濟政策。1932年推行農業集體化,導致全境尤其是糧倉烏克蘭的大饑荒,高達千萬人餓死。1934年1月展開“大清洗”the Great Purge,數以千萬計的人被送進勞改營,甚至遭到處決。

(Anne Applebaum“古拉格:一部历史”一书的封面)

 

古拉格Gulag是蘇聯集中營及勞改營的統稱,關押了數百萬的政治犯,這些人因為身分而非犯罪事實而被判刑。這個壓制與懲罰體系,是用來恐嚇整個社會,並以最低物力壓榨出最大勞動力。

根據《古拉格: 一部歷史》(作者Anne Applebaum,Gulag: A History,英文版2003年出版,中文版2013年3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的估算: 從史達林掌控絕對權力的1929年至其死亡的1953年間,1800萬蘇聯公民被送到勞改營或被強迫“移民定居”,其中,非正常死亡為275萬人。在1934至1953年間,因政治原因被處決的人數為79萬人。

強迫“移民定居”Forced Migrations,是在違反個人意志下的遷徙,另個英文詞彙“the Stalinist Nationalities Deportations”,更能表達出它的真實意涵:針對少數民族(尤其邊疆地區)的“驅逐出境”,驅逐出他們世居的傳統家園。

(18万朝鲜族被万里流放到中亚,1937年9及10月)

(塔什干市長Rakhmonbek Usmanov 與首爾市長Park Won Soon,在塔什干的

首爾公園紀念碑,紀念朝鮮人被驅逐到烏茲別克80周年。2017/7/3。)

 

1995年,我第一次到訪塔什干(Tashkent,烏茲別克首都),當晚宏碁經銷商Nuron Ltd老闆請吃飯,是一個家宴,他老爸也出席。當時是老先生把饢餅掰開分給大家,而當晚的主菜是燉狗肉,前者是中亞當地的習俗,饢餅是主食,由長者負責分餅,而後者是韓國人的宴客大菜,正也跟公司老闆Alexey Park的名字一樣,Alexey 是很流行的俄國名字,而Park是韓國普遍的朴姓。 Alexey 的老爸及祖父,原住海參威附近,二戰前隨著整個朝鮮族裔被迫“移民定居”到中亞。

1937年9及10月,在史達林命令下,有18萬在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朝鮮族,被迫放棄家園、財產及熟悉的環境,被塞進火車的貨運車廂,未被告知目的地,歷經30幾天旅程,流放到6,400 公里外的烏茲別克及哈薩克。該流放作業,有 16,500 至 50,000 人(10到25%的死亡率)死於飢餓、嚴寒和惡劣的流放環境,也有2,500人因拒絕遷徙而被槍殺。

朝鮮族被大規模流放,是史達林“清洗邊境”苛政的一部分,把邊境的少數民族連根拔起,強迫遷徙到數千里之外的異域蠻荒,在 1930 至 1950 年代給數百萬非俄羅斯人的少數民族帶來災難。以朝鮮族被流放為例,官方說法是為了阻止“日本間諜活動滲透到遠東邊疆區”,因為朝鮮人當時是日本帝國的臣民,而且不容易分辨日本人及韓國人。

(13世紀蒙古帝國疆域圖。左上角里海西北方的紅色小區域為卡爾梅克人Kalmyks的家園)

(釋迦牟尼佛金寺Buddha Shakyamuni Golden Abode,在Kalmykia共和國首府 Elista,為歐洲最大的佛寺)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