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判张扣扣死刑的主审法官被抓

他13岁亲眼目睹自己母亲被邻居活活打死,还当着面解剖,但是凶手仅仅坐了三年牢,22年后他在除夕夜持刀杀死凶手一家三人,张扣扣到底是大恶魔还是大孝子?
张扣扣案可谓是近年来国内最具争议的案件之一。


这起案件始于1996年,当时张扣扣的母亲因与邻居发生纠纷,不幸被杀害。年仅13岁的张扣扣不但亲眼目睹了母亲被活活打死,更是目睹了母亲公开解剖的惨状,他心中的仇恨如同火山一般喷发。
更令人愤怒的是,杀害他母亲的凶手因为未满18周岁,仅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实际上仅仅坐牢三年半后就出狱了。
至于赔偿,法院鉴于凶手是在校学生,又未成年,而且家庭经济困难,确实无力全额赔偿,所以最终法院判决的金额为9639元。除去8130.3元丧葬费,张家最终拿到的赔偿不过1500元。
凶手的提前出狱对于张扣扣来说,无疑不是火上浇油,自己要承受丧母之痛,可是凶手三年后出来,家庭幸福美满,简直就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时光荏苒,张扣扣一直无法释怀母亲之死。
长大后的张扣扣先是入伍当了两年兵,退伍后,也做过不少工作,甚至还交了女朋友,原以为20多年可以抚平仇恨,重新生活,但是在2018年,张扣扣回家过春节期间,他看到凶手家庭幸福,儿女双全,他才发现母亲的死,他从来没有放下过。
在2018年除夕夜,他操起凶器,将当年杀害母亲的凶手及其父亲、兄弟杀害,为母报仇。
他的故事曾经轰动全国,引发了无数人的同情和支持。他的辩护律师也曾经用满腔热血和泪水,为他辩护,为他求情,为他呐喊。
张扣扣的辩护律师说道:
简单地喊着正义或者邪恶的口号很容易,简单的说一句法律禁止私力复仇很容易。
难的是,如何用法律人的理性和细致去勘查和勾勒正义的边界?如何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法律话语体系的前提下发现并兼顾被忽略的民间法,如何用法律人的良知和怜悯去斟酌和界分刑罚的合适尺度,如何让一份司法判决既能承载法律的威严又能浸透人性的光辉。
今天我的辩护基调不是铿锵的,而是悲怆的。我要向法庭表达的不是强烈的要求,而是柔软的恳求。
今天,我想用最诚恳的态度,恳求法庭能够刀下留人,给张扣扣留下一条生路。
我期待法院能体谅人性的软弱,拿出慈悲心和同理心,针对此案做出一个可载入史册的伟大判决。
可惜,这一切都没有用。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他死刑,并于2019年7月17日执行。就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被扼杀了。
有人同情张扣扣,认为他是在为母报仇,杀人行为是情有可原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杀人都是犯罪,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张扣扣案的关键点在于:作为一个普通人,他能否站在法治社会的原则上,用法律的武器为母亲讨回公道?还是应该走上复仇之路,自己亲手终结这段仇怨?在这起案件中,张扣扣选择了后者,因此被判处死刑。
然而,在张扣扣案审判过程中,一些可疑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
那位判处张扣扣死刑的主审法官曹建国,去年8月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被调查,据说,他收受了巨额贿赂,为一些黑恶势力和不法分子打开了绿灯,让他们逍遥法外。
这让人们不禁对张扣扣案当年的审判过程产生质疑,是否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的情况?毕竟当年凶手的哥哥就是国家公职人员。
事实上,张扣扣案不仅仅是一个复仇故事。它涉及到社会的道德观、法治观,以及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
当年审判张扣扣案的法官如今被调查,让人不禁想起了那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今,曹建国被抓,让人不禁联想到“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张扣扣案的争议在于其复杂的背景和众多的道德困境。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案件背景下,社会各界的看法自然也是五花八门,褒贬不一。
张扣扣案激起了人们对司法公正、道德观念和法治观的深入思考,促使人们对法治社会的建设更加关注。
如今,主审法官被抓,这起案件又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人们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和对道德观念的探讨再次被点燃。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理性思考,不能被一时的情绪冲昏头脑,更不能将法治视为儿戏。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