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从来只接受,而不付出,他就渐渐丧失了回应“爱”的能力。
每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背后,都有懂得引导付出的父母。
前两天,看到教育专家刘锁志老师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对夫妻,因为时间比较忙,一直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
爷爷对孙子特别关心,可谓付出了所有的爱。
孩子9岁那年,爷爷生病去世了。
孩子哭了半天,但转头也就忘了。一个星期之后,对这件伤心事就没什么印象了。
爸爸见状有点失望:爷爷对孩子那么好,结果孩子转头就不记得了。
这时候爸爸以为,孩子只是年纪还小,不懂感情。
没过多久,家里的一只小狗死了。
没想到的是,孩子为此哭了整整一个星期,半年之内只要有人提到小狗,孩子立马伤心落泪。
爸爸想不通了。
爷爷掏心掏肺地对孩子好,结果孩子对他的感情竟然还不如一只小狗。
看到这里,大概很多人都和这位爸爸有相同的感受:这孩子真是没良心。
然而事实却是,爷爷关心孩子,把所有好的都给他;
而当孙子想要把好东西也给爷爷的时候,爷爷却往往因为疼爱孙子而拒绝。
于是,孩子只能把这份被拒绝的“爱”给了小狗。
付出太多
把孩子养成只会索取的“白眼狼”
动画片《巨婴》里,有一对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父母。
从小,孩子想要什么,只要喊一句“妈妈”,妈妈就会给他拿来。
孩子不需要学习、劳动,甚至不需要自己吃饭、自己刮胡子。
因为只要喊一句“妈妈”,妈妈就会替他办好。
当爸爸因为车祸意外去世时,孩子没有一点伤心,依旧只会看电视、打游戏。
这一次,妈妈没有钱再给他买想要的东西,最后,只能掏出血淋淋的肾脏给他。
孩子拿钱换了VR眼镜,沉迷娱乐,却不知一旁的母亲早已倒在血泊中、没了声息。
这讽刺的一幕戳中了现实中多少家庭的痛处:
父母付出一切,苟且前行,只为让孩子活得光鲜亮丽,但孩子最后却变成冷漠自私的“白眼狼”。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还记得那位因为“生活费不足”咒骂亲生父亲的留学生吗?
一个普通家庭,倾尽财力精力送孩子出国留学。
父亲每个月1.3万的工资,就要给女儿1.1万,即使这样,女儿还要抱怨不够。
当父亲坦言压力大,让她节约一些、独立一点,他非但不体谅父亲难处,反而发文咒骂生父。
23岁,已是成年人的女儿,不仅没有独立意识,更是毫无感恩之心。
当她拿着父亲的血汗钱在外随意消费时,这位含辛茹苦的爸爸甚至要以白粥青菜才能度日。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不断地付出甚至牺牲,是换不来等价的情感回馈的,甚至还会把孩子养成仇人。
最好的感恩教育是接受孩子的付出
前几天母亲节,浙江一位儿子问妈妈想要什么,妈妈说什么都不要。
于是儿子自作主张买了一袋子花来送给妈妈当礼物,没想到妈妈却指责他不实用,让他退掉。
儿子伤心落泪,令好多网友共情:多少父母,用指责和推却,让孩子的“爱”落了空。
这位妈妈说:
“妈妈知道你的心意,妈妈如果需要什么会跟你讲的。”
然而事实上,中国式的父母习惯了付出,却从来不会索取,甚至不肯接纳孩子给予的爱,直到让孩子变得再也不会付出。
小时候,孩子递来心爱的糖果,父母说,爸爸妈妈不需要,宝宝吃就好了。
长大后,孩子想帮忙扫个地、择个菜,父母说,这些你不用做,你好好读书就行了。
就像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
“儿子以后再也不会给你买礼物了,真的,别等老了说儿子不孝顺就行。”
高分韩剧《我亲爱的朋友们》中,年老孤独的喜慈奶奶,因为担心给儿子添麻烦,成为儿子的负担,生病也不愿意向他们求助。
哪怕病症已经严重到差点走失,她还是想赶走来照顾她的小儿子。
妈妈常常因病痛苦不已,而孩子也因为无法帮助妈妈而陷入深深的愧疚。
感恩的情感,其实并非是孩子指向父母的单箭头,需要亲子之间的双向奔赴。
只有孩子传递爱的路径不被堵塞,连接亲子感情的通道才能春暖花开、枝繁叶茂。
教育家魏书生在演讲中提到一件小事。
每次和儿子一起出门,一个包儿子抢过去拎着,两个包儿子一手一个。
有一次三个包,他说这回得给爸爸一个了吧。
没想到儿子说,不用,接着一手一个,背上背一个,三个包拿着就往前走了。
儿子从付出中获得了成就感,而他则坦然跟在后面,欣赏孩子的这份成熟。
看过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口袋,放进去是满足感,拿出来才是爱和幸福感。
孩子付出的过程,就是体会和感悟爱的过程;父母接得住,孩子的爱才能不落空。
后退一步给孩子承担和付出的机会
魏书生说:
“一个孩子从小一点都不知道心疼你,他怎么可能心疼更多的人?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他更不知道心疼了。
最后,你的孩子一辈子都不会有幸福感。
因为人的幸福感更多的是在心疼别人、关心别人,为别人做事中产生的,被惯着的孩子心里只装着自己,这是人活着最大的悲哀。”
一个人爱的能力,一定是在付出的时候建立的。
作为父母,我们不妨后退一步,给孩子创造付出的机会。
“懒”一点
记得之前微博热搜上,有个小男孩吐槽妈妈太“懒”。
放假了,妈妈睡到11点才被他喊醒,而自己和弟弟则早早就起来写作业、打扫卫生。
不仅如此,经常承担家务的他,做饭炒菜也不在话下。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妈妈够懒,孩子都是来报恩的。
“懒”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一个家就像一个圆盘,父母填得太满,孩子就会没有了奉献的空间;父母收回手,孩子才能伸出手。
学会“偷懒”,孩子才有更进一步的机会,才能获得“爱”的能力。
“弱”一点
主持人王芳有次生病,住院治疗。
女儿来探望她时,并没有像她想象中的嘘寒问暖、瞻前顾后,而是在病房拿手机做自己的事情。
她才开始反思,自己作为妈妈,总是独自承担一切问题。
这份“强大”,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需要照顾。
所以她就着这次生病,刻意向女儿示弱,她告诉孩子,自己生病会难受,手术会疼。
女儿才显露出爱妈妈的本质,主动给妈妈准备饭菜、扶妈妈下床,全身心照顾起妈妈。
父母太强大,孩子就失去了被需要的感受,也就没有了为父母付出的动力。
父母不需要强迫自己坚强,如实表达自己的需要,孩子自然会体恤你。
你退一步,孩子才能进一步;你学会接受,孩子才能懂得付出。
把对孩子的爱藏起50分,相信孩子反而会更爱你。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