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享受自己的普通”
小z,25岁,英硕一年,求职英专生
我是个很普通的小孩,来自南方一个普通家庭,按部就班上家附近的公立中小学,成绩也是中游。就这样一直生活到现在。
我本科是英语专业,读的是八大外国语学校之一。我学的是英语专业,老师大多都有出国留学或交流的经历,身边也有一些人出国,可能三成吧,所以我本科毕业时,就想出国去看一下,也算是提升学历的一个方式,毕竟当时不知道要干什么,考研也不太占优势。
正好我家的经济情况还算小康以上,我父母就支持我出去了。我去的是英国,学的专业跟本科有些相关,但不完全一样,学制则是英国最常见最典型的一年制硕士,三个学期。我是2019年出去的,后来赶上疫情,囤菜囤物资,加上交通,住宿隔离,花了有30多万,比预计的多,我还是很心疼的。
毕业后,我先是参加了本地一个线下的留学归国人才招聘会,稀里糊涂找了家英语教育机构。这家机构招的大部分是研究生,一半留过学,可能这种背景对家长和客户比较有说服力吧。我当时没有教学经验和相关证书,每天的工作就比较机械,加上住得比较远,我做了大概3个月,头脑一热就辞职了。
后来又继续投简历,主要还是教育行业,因为比较对口,也投了一些外贸相关的岗位,如制造业的英语项目管理,跨境电商或者工厂的海外运营等职位,连面试都没接到过。我知道有些人为了找工作,会去刷题,会去寻找实习机会,但我不是一个特别会打算的人,又爱躺平,所以就没做太多功课,基本是直觉告诉我这个工作“我大概可以”或者“我应该合适”的话,就通过招聘软件或者发邮件直接投。这种情况下,肯定还是专业对口录用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
后来西南地区某县城的一所民办高校给我发了offer,英语老师岗。这个offer来得很快,加上有个朋友在当地,感觉不会太孤单,所以我就去了。我知道以前这所学校招老师时,本科毕业就可以,现在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多了,学校要求也水涨船高,最低标准就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也会招聘一些博士人才,不乏新马泰私立学院毕业的博士生。
正式工作后,我也是比较佛的态度。在工作上我会刻意回避一些比较困难的或自己确实不想做的事情,比如之前部门安排我和其他年轻老师参加讲课竞赛,别人可能花了一个星期准备,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也想拿到什么名次,我会很欣赏同事认真的态度和付出的努力,但自己确实只想把凑人头的任务完成,不想获得奖励,也不想因此获得领导的赞赏。总之,所有卷的事情,我都不想主动靠近。
后来因为薪水、学校管理和一些其他事情,我在综合考虑了之后,还是从这所学校辞职了。辞职后的三四个月里,我都是靠之前攒的工资生活的,有时候也会突然想起,某张卡里还有一两千块钱,就拿出来生活。后来告诉父母辞职的事情后,他们每个月会定期给我一点生活费。
我是2022年初离职的,但2022年底才开始投简历,一开始有两个岗位本来已经谈到了面试,但不知道当时是不是HR阳了,或者有了更好的人选,后来又没有下文了,紧接着我自己也阳了,就没太关注面试这件事。加上后面又过年,所以到今年3月,一些笔试和面试才有反馈,但流程也很慢,现在有反馈的都是教育英语,其他行业面试机会都很少。
去年辞职后,一开始我是报复性补觉,一天能够睡九、十个小时,然后醒来玩会儿手机,半天就过了,下午再娱乐一下,一天又过了。到了年底我才发现,时间过得真快,我明明可以用这一年来提升自我,结果却什么都没做,很后悔。
虽然gap一年或者说不工作,对我们这一代已经比较常见了,但这一年,我很多时候还是在互联网冲浪,自我否定和焦虑中度过的。
但我这个人,后悔也只一时,之后又是没心没肺地玩,再投投简历,减轻一下负罪感和愧疚感。有时候会想,时间过了就过了,无所谓,毕竟一个人活到80岁的话,还有那么多年要消耗,一想到还有这么长的时间,就很烦。
如果不是想到这些,我还挺满意自己现在这种生活状态的,厨艺突飞猛进,跟一两个之前没联系的朋友,又重新联系了起来。有时候一起去探店打卡,去逛公园,或者约着去看本地小型的展览,这些事情都让我挺开心。
现在我跟父母住在一个城市,但隔着地铁七八站的距离,他们偶尔会过来玩一下,但不是特别频繁。没跟父母住一起,是因为长时间在一起,精神压力太大了,而且我们作息习惯差别也挺大的。
我跟我爸交流得比较少,辞职后也吵过很多次。他觉得我应该去考个事业单位,也经常催我学习和参加相应的考试。但我个人并没有意愿,一是考虑到专业,能报考的岗位少,特别卷,二是觉得自己不适合那样的工作环境。从我爸的角度,他也许觉得,投资失败了。
我妈妈前半年觉得还好,可能觉得“她之后会想通”,不过到了后半年。见我还没有工作,也没在备考,她也着急,觉得我四肢健全,窝在家里干什么。
至于亲戚,我接触不多,微信和家族群都没加,所以这方面的压力就小很多。但这种压力可能都给到了我父母,变成了他们的同辈压力。比如今年过年,我就没回去,但我能想象,亲戚们是怎么询问我父母的,或者如何拿他们的孩子跟我比较,但从我的角度,我知道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也很享受这种普通,起码没病没灾。
我也很赞成我妈说的,不要做“吸血鬼”。今年或许会为了工作或者自我提升做点什么,学点什么。现在的状态肯定只是暂时的。
“我找不到本科毕业时的工作了”
Zoe,25岁,英硕一年,会计与金融专业
我感觉疫情以来,留学生的含金量落差真的很大。
我之前认识的一些学长学姐,也就比我大一两届,出国完成硕士学位后,哪怕学校是QS前200,都能进不错的公司。但现在不可能了,我目前已经毕业半年左右,还在找工作。我甚至投了本科毕业时候投过的一家公司,那时收到了面试通知,现在没有。
我是华南地区的人,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我从小到大应该都算是好学生,但高中开始,学习就不太行了,高考也不太满意,不过我父母当时都不建议我复读,怕考得更差。
我是2020年读完本科的,2021年去英国读的硕士,也是常见的一年制。之所以gap了一年,是因为我第一年找了中介申请学校,搞得一塌糊涂,一些本科背景更差的学生,申到的学校都比我好。我不甘心,第二年就自己DIY,结果申请到了QS前100的理想学校。
这两年出国读书的人确实挺多的,好像成了大家的退路,而且欧洲的硕士学制短,可以节省起码一半的时间。甚至英国现在已经把接收海外留学生当成一种产业来发展。
不过学制虽短,课业却很重,所以直到2022年9月交了毕业论文后,我才开始求职。我是打算留在英国的,也申请了毕业生签证,毕业后可以在英国再留两年,但当时疫情严重,机票难定,家人也不太支持我留在国外,还要重新找社会公寓,所以去年10月,我就先回国了。
回国后,我一开始依然在找国外的工作。我学的会计,一开始通过那边学校的毕业生项目,相当于校招,投了英国的4家公司,其中3家进了终面,终面时间分别是去年10月、12月和今年2月。
在头两次终面失败时,最后一家的终面已经确定了,但当时还在走流程当中,然后又临近过年,我害怕亲戚问起,就想赶紧找个国内的工作,先应付过去。
在国内找工作,投简历时我投了事务所,也投了快销公司,前后拿到过三个offer,有外资银行,也有证券公司之类的,最多的月薪开到了11000左右,希望我在年后尽快入职。但当时我还在等国外的结果,也确实不喜欢这份工作,左思右想,还是拒掉了。
我学的会计,理论上应该挺好找工作,毕竟哪个公司都需要财务对吧,只是工资非常不高而已。但实际上,我并不喜欢这个专业,高考报志愿时我填了6个志愿,会计专业是最后一个,当时只是不知道报什么了,又听说这是热门专业,才填的它,没想到被录上了,后来就这么读了。
在英国读研究生时,我导师有问过我,要不要跟着他读博。我一开始还蛮开心,但后来想了一下,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根本读不下去。我以前其实一直在自己骗自己,觉得学着学着,就会慢慢喜欢上。到硕士毕业,等于说,花了5年,我终于承认,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
但问题是,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后来我回顾简历才发现,大学阶段我参加的专业活动很少,却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去做活动策划,做志愿者。我就想,可能我的热情在这一方面。所以我现在的理想工作是策划,活动策划和内容策划都行,在国内投的简历,也是专业相关的岗位和快消公司两方面。
但专业不相关的岗位收到的反馈寥寥无几,更糟糕的消息是,今年2月17日,最后一个国外的公司终面也完成了,结果是被拒掉了。那时候开始我消沉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正儿八经在国内找工作。
所以现在我的状态就是,早上起床锻炼,投简历,吃饭,睡觉,投简历。我现在心理落差最大的事年龄。因为在国内找工作,hr会说,你二十五六了,怎么还没开始工作。但我的同学们在国外求职时,根本没人会在意这个问题。
另一个落差就是预期和现实的落差。出国前我觉得,未来的工作肯定会比较好吧,结果读完这一年半,发现你虽然是海归,已经读到硕士,一样很难找到工作。我之前跟父母说过,既然出国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那现在算不算白费力气了。父母对我倒没什么要求,一直跟我说,毕竟是第一份工作,慢慢找,不着急。但我自己非常焦虑,焦虑到晚上睡不着。
我以前一直觉得,父母和朋友的支持不重要,因为都是自己做决定。但现在,发现有些事情努力也解决不了的时候,同学朋友的鼓励就给了我很多安慰。
相比去年9月,我现在心态已经躺平很多了,毕竟吃不下睡不着,对找工作也没什么帮助,还影响面试。
我现在有时会想,坚持虽然值得赞赏,但学会放弃也蛮需要勇气的。毕竟哪有那么多人,一毕业就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且待遇还不错。如果真的没有办法了,我后面会试着接受不喜欢的工作,让工作和生活分开,或者先找一份工作,慢慢再往想做的方向去靠也行。
目前我还是想等到七八月份,再试试申请英国的工作。 (完)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