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先生是我國最早期前往歐洲學習西洋畫而有傑出成就,對近代的中國藝壇有很大影響的先驅者之,一林風眠1900即光緒26年11月22日,出生於中國廣東省梅縣西陽村山區,取名紹勤,學名鳳鳴,是家中長孫,祖父是一位石匠,長年累月在家門口雕刻石上花紋圖案,林風眠小時生受祖父疼愛,是祖父的小助手,拿斧遞鎚幫上一點忙,父親林雨農是鄉間畫師,五六歲時父親要林風眠臨摹芥子園畫譜,1907年林風眠八歲入舊制初級小學讀書,1910年在初級小學畢業入高級小學,1914年15歲時在高級小學畢業,由家鄉步行至梅縣縣

林風眠國畫「飛鴻」

林風眠國畫「花鳥」
城,考入省立梅州中學,1918年畢業,此時期林風眠深受西方美術影響,沉醉於自習繪畫。美術成績名列前茅,獲得老師的讚賞,林風眠七歲時父親去世,母親跟人私奔,隨即被族人找回,因有傷風化,要燒死她,小小的林風眠在哀求甚至威脅要報仇下,母親免死,但被賣給別人後夫死,又轉賣一次,最後又被賣去尼姑庵做苦工,此事成為林風眠一生的傷痛。後來他多方設法尋找母親,得到訊息是已經去世。
1919年得同學林文錚先生之告,同留法國,勤工儉學,此時改名為林風眠,同年12月與一般同赴法國的朋友,由上海出發,行程萬裡,歷時三十餘天抵達法國馬賽港,一邊補習法文一邊工作,維持生活,同時入法國第戎國立美術學院學習西洋畫寫實技巧,爾後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此時他注意到要同時研究中國的傳統繪畫、雕塑、陶瓷、木刻工藝等,吸取營養,豐富自己的創作。
1923年23歲結束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的學業,與朋友同去德國學習,先生在旅歐華人舉行中國美術展覽大會期間認識蔡元培先生,蔡先生對林風眠的作品甚為賞識,1925年秋天受蔡元培先生之邀請回國任北京國立藝專和西湖國立藝專學院(即浙江美術學院及中國美術學院前身,陳海韶是浙江美術學院特聘院外畫師及國際美術交流委員會委員,趙無極、劉國松等著名畫家也是委員)院長兼教授之職,林風眠的藝術,留法期間深受印象派繪畫影響,同時對野獸派、立體派、抽象派等等也深入研究。他主張從自然主義的客觀描寫到把客觀翻譯為主觀,表現忽視形象似,注意內心的運動,以表現「自我」為中心,但林風眠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心靈意象氣韻和中國線條水墨時常表現在他作品上,他很注意到自然中去,以自然為師,中西畫法結合,他的繪畫大膽用色,對比強烈,他也運用輕快流暢的線條,他這種色彩強烈對比水墨和水粉混在一起,進一步發展我國重彩的繪畫,抒情寫意造成燦爛輝煌的效果,他吸收民族藝術的營養,創造新藝術,每一幅畫他都已以熾烈的西方藝術的高峰和東方藝術的高峰相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想藝術的掛館西方藝術感情注入作品之中,在章法上他喜歡方形結構,大概是受西方油畫習慣了方形畫布的形式的影響吧,張大千先生則認為方形尺度很難畫,他大膽用色用墨,使用一切手段表現自然的精神面貌,創造個人風格,他的藝術影響當代中國畫壇甚巨,「歸鶩」是他筆下常畫的題材,在朦朧的黃昏中,蘆葦叢上掠過一隻水鳥,那種抒情,那種孤寂,真能觸動人們的靈魂,他畫的秋景,利用背光,把楓林的葉子鑲上一層金邊,一泓清淯透明的水波,映著迷人的倒影,色彩非常有層次,有空間感,把秋天的景色畫的恬靜和豐滿。他畫的景物花卉有的是色彩濃烈,有的淡雅靜素,各有姿色洋溢著青春氣息。
林風眠的藝術觀----「我畫了許多風景和花鳥畫,這些作品是我個人多年來在創作過程中的試探,也許像許多人說這裡有我的風格,但這些都不能說是成熟的作品,他認為我們的國畫有豐富的傳統,如何去發展傳統和吸取外來的精華,創造出我們這偉大時代的作品是需要過全國廣大美術工作者共同努力的」。一個真正的美術工作者,他首先得是個誠實的人,在自己的藝術生涯中,創造出好的東西來,首先得研究美術史和前人的創作經驗,認識我們多采多姿的民間藝術,在藝術上踏踏實實地做功夫,對於現代西方各流派,他主張不要先肯定或否定一切,必須研究他們瞭解他們,的確消化他們,細細的做一番去蕪存菁的工作。1962年對學生教導對西方藝術的高峰和東方藝術的高峰,相融合在一起才能摘下藝術的掛冠,登上世界藝術之嶺,藝術家如同登山運動,攀登藝術高峰,不僅需要你付出艱辛的勞苦,而且需要你甘做人梯,扶育後輩,讓後輩踏上你的肩膀去攀登那更上一層樓的藝術高峰 。
1927年林風眠28歲是年12月蔡元培主持並任會長的「藝術教育委員會會議籌建國立藝術大學」,決定由林風眠負責籌建事宜,由於藝術氣氛和環境不理想,對林風眠辭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校長兼教授之職,1930年31歲夏,林風眠應邀隨同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作品展覽,赴日本東京考察日本高等藝術教育,為時月餘,1933年34歲作為國立杭州藝專校長的林風眠傾向於基礎訓練和自由創作,在林院長的鼓勵和支持下,經常舉辦各種展覽,寫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都有,但看不出林風眠絕對支持哪一派,屬於哪一派,倒是各派學生都把它說成是自己的一派。
抗戰時期林風眠依然率領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師生向內地遷移,三月奉命於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合併改成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抗戰勝利後國立杭州藝專復員原地,先生受聘為西畫系教授,1948年林風眠畫室成立,林風眠在本校做關於畢加索與現代化的學術報告,確實創作了大量國畫,並參加杭州市畫展。1949年5月杭州解放,1950年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1951年至1957年定居上海潛心創作。1958年春,下放到鄉下勞動與農民一起生活,1960年61歲被推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任副主席,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林風眠上海的家被抄,他與他的學生馮葉一,把將數百幅作品撕毀,放在浴缸浸爛,然後將之放入抽水馬桶沖掉,有時將撕毀的畫拿到對面街的垃圾桶丟掉,他自己家沒有垃圾桶這些寶貴的藝術品就這樣被毀掉了這是誰的責任呢?
長時間不許畫畫,浪費了許多寶貴光陰。1968年被投入監獄,1972年73歲12月獲得釋放,坐牢多年受盡精神迫害,1974年將林風眠的畫定為黑畫,本人叫黑畫家,進行批判。1977年10月林風眠獲準出國探親,1978年79歲,是年春天,赴巴西探望夫人和女兒及外甥,夏再由巴西回香港,埋首作畫,1979年10月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長,上海分會主席,12月再赴巴西探親,’1980年春,林風眠由巴西返港,1982年他83歲時,六月夫人在巴西去世,1983年1月赴巴西探親,六月由巴西返回香港,在林風眠任國立杭州藝專校長時,學校對西方藝術採取開放態度,因此同學們很早就體會到繪畫中的形式美的重要性,練基本功的同時就早已講究色彩線條節奏韻律的藝術語言的追求,通過中西美術的比較,概括其中作品的特點:
(一)林風眠繪畫的中西結合就是以中國的韻律感為骨幹,畫面中型的變化轉折服從韻律的指揮,如聲腔決定吐納發音的長短(二)他的畫幅多方形,畫中內涵多圓形,然而圓中有銳,寓俏於拙,這是林風眠畫面迷人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三)色彩上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緊緊咬住著黑白的,為了突出畫裡黑白主宰其他部分,便運用各種手法組成供奉作品的中間調,林風眠也常將油畫中光影的閃爍與色彩的華麗移植進畫中。 1984年85歲仍住在香港,期間譚雪生徐堅白夫婦作為老學生,前往拜會林風眠老師,林風眠隻身居港14年,1991年8月12日淩晨在港安醫院去世享年92歲林風眠的婚姻家庭林風眠有過兩次婚姻,第一次是在1923年24歲時冬季,與德國柏林化學系畢業生方羅達小姐結婚,次年與妻子返回巴黎,秋季夫人生產時應產褥熱去世,女嬰也於三個月後死亡,此事令林風眠極為悲傷,以後常拿出妻子的照片感嘆這位既溫柔又能幹的婦人去世才20幾歲, 第二次婚姻是林風眠1925年,26歲時與第戎美術學院彫塑系同學阿裡斯瓦當小姐結婚,是年秋與夫人回國1927年28歲女兒蒂娜出生,之後抗戰興起,林風眠叫妻子往歐洲回國居杭州,後前往上海法租界,夫妻兩地相隔無來往,達八年之久。
抗戰勝利後林風眠由重慶遷回杭州才與妻女團聚,1956年定居上海,潛心作畫,這一年夫人、女兒、女婿、外孫前往巴西,1977年10月79歲時,往巴西探親,夏天由巴西回香港,1982年83歲六月,夫人在巴西過世,歷年84歲
往巴西探親,六月回香港直到去世。林風眠一生舉辦過許多畫展,1936年冬天在上海法國公學舉行畫展,作品百餘幅,4月1日他參與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在南京舉行,1945年46歲在重慶參加現代繪畫連展,1946年47歲在上
海法文協會舉辦個人畫展,1962年12月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在上海美術家展覽館舉辦林風眠畫展,1979年80歲二月赴巴黎舉行個展,1979年7月在上海美術館舉辦林風眠畫展,展品112幅,瓷盤畫12件,生活速寫 28幅,先生將產品獻給國家,是年9月先生飛巴黎,九月至十月林風眠畫展在塞爾露西博物館展出,展出非常成功。
1963年2月參加上海油畫彫塑專題性作品展覽,1963年參加上海名家油畫,1964年65歲在香港舉辦林風眠話繪畫展覽,1964年65歲在香港舉辦林風眠繪畫展覽,1989年在台灣歷史博物館舉辦畫展,許多學生記者到機場接機,深感意外和高興,女弟子陪同前往,2007年舉行個展 於香港,2015年4月「世紀風眠」,林風眠生平展在中
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畫集,林風眠曾出版過不少畫冊,1947年48歲林風眠先生藝術論叢於上海再版,1979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林風眠畫集,1988年3月學林出版社出版林風眠一書,1936年著有藝術論菱在南京出版,林風眠有很多著作,1929年著有中國繪畫新論,總結了歷代中國繪畫的成敗,1926年東西藝術之前進,1927年藝術的藝術與社會的藝術,1927年至全國藝術界書,1928年原始人類的意識藝術………。
一個藝術家的完成,有很多因素,其中他必然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熱愛一切美好的東西,林風眠就是這樣的一位藝術家,他時常回憶和懷念他的家鄉,…..我出生在一個風景異常美麗的山區鄉村裡,小時候有一種習慣,常去溪流山谷旁樹林中漫步玩耍,大自然賜於我這種美好的記憶,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靈深處,現在我以年逾花甲,也有40沒有回家鄉了,但我時常回憶家鄉的樹,家鄉的岩石,以及在小溪底下的圓滑鵝卯石,空中飄浮的雲,植物的氣息,流水的絮語,這一切對我來說,直到今天還栩栩如生,這些回憶盡管事隔半個世紀,但仍然不斷在我腦海裡喚起新的模樣和新的形象。米果撰文:我愛林風眠的畫,讚美林先生的畫像一杯香醇的葡萄酒,叫人陶醉於美好的藝術享受與想像中,像藝術萬寶箱中的一顆碧玉,也像百花園裡的一朵奇花,一個時代的藝術史,一個大師的產生,絕不容易,有許多偶然的因素加以環境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藝術家本人的努力和天賦,加以健康長壽,畫者千萬,大師則稀若星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