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无糖饮料只是年轻人的“安慰剂”?

遥想2011年3月,农夫山泉刚推出“东方树叶”,“神秘”的口感劝退世人,好不容易坚持到2016年,却荣获了当年“中国最难喝饮品top5”。
现如今,2021年东方树叶占据五成以上中国无糖茶市场份额,销量翻倍增长,连续多年稳居无糖茶第一品牌。以至于到了2022年4月,旗下一款限定新品上市,上线4天即被抢购一空,甚至在闲鱼上引发高价拍卖。
此外,还有元气森林的横空出世。今年年初,还有媒体曝出“两乐”(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力图在无糖赛道上围剿元气森林的新闻。

针对以上现象,吴晓波频道新国货研究院发布《口味与健康的博弈——新国货品类报告:无糖饮料》(以下简称《无糖饮料新国货品类报告》)。

这里既有针对无糖行业上下游的行业分析;也有一些头部玩家们的经营方法分享。

而今天的文章,就重点为大家展示报告的部分精华内容。

“无糖”真的又甜又健康?

关于无糖饮料,消费者讨论度最高的主题是口味,其次是外观包装、价格及新鲜度等。
消费者对产品的功能讨论较少,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无糖饮料是为了解馋的同时,不增加体重。
但面对无糖,许多人还是会担心,这些无糖饮料是否真的零糖、零添加、零负担——即喝了不会长胖?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无糖是不是零糖。答:“无糖”不等于“不含糖”。
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无糖食品”是指每100克固体或100毫升液体食品中含糖量不超过0.5克。

因此,“无糖”只是对食物中糖类的含量进行了限定。
于是延伸出一个问题:既然无糖,为什么很甜?因为甜味剂。

市面上常见的甜味剂主要分为人工代糖、天然代糖和糖醇类代糖几类。
但甜度与安全性相关联。

人工代糖主要分为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六个品种,具有甜度高成本低的特点,但安全性上存在致癌和降低免疫力等潜在隐患,目前已被美国、日本等国的卫生部门禁用。

天然代糖主要从甜菊、罗汉果等自然植物中萃取糖分,同样具有甜度高的优点。但同样,甜菊糖苷的安全性未得到世界医学界的一致认可,其致癌性在学术界仍存争论,且对男性生殖能力可能造成影响,目前已被美国、欧盟、新加坡等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禁用。

与前两者相比,糖醇类代糖在安全性上,对一部分糖醇不耐或摄入过量的人而言,容易造成腹泻。
除此之外,依据目前的研究成果,糖醇类代糖的安全性比其他几类都更高一些。

如今市场上,比较突出的是赤藓糖醇。

它的甜味正、口味好、吸湿性低利于延长保质期,是许多品牌的首选代糖原料。

伴随着“无糖”风口的出现,我国的赤藓糖醇产量从2018年的3.98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8万吨,幅度高达101%,赤藓糖醇在无糖饮料产业链的上游占据了重要地位。

尽管如此,《无糖饮料新国货品类报告》认为,它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为目前蔗糖和果葡糖浆的比例高达市场份额的90%,人工合成甜味剂和其他甜味剂合计仅10%。

谁在痛饮无糖?

小巴的一位90后时尚设计师朋友小吉曾在上海工作,月收入2万左右,后来辞职回杭州创业。
她对于身材皮肤管理有着专业极致的追求。

如何极致呢?平时出门她全副武装,仿佛养蜂人的样子,为了防晒,她可以毫不畏惧“社死”。
如今,在她的工作室桌子上摆满了无糖气泡水和无糖可乐。

像小吉这样的女生是近年来无糖饮料的核心消费群体。

无糖饮料的消费者以18岁—30岁的年轻人为主,占总消费人群的69.07%;性别上,无糖饮料消费者中,接近七成为女性;地域上,消费者主要集聚在一、二、三线城市,占比达到62.8%;偏好度上,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对无糖饮料具有更强的偏好。

那么,放满无糖可乐真的就是健康吗?
小巴想告诉小吉的是:

据人民网消息,一项研究通过长期随诊发现:同样喝碳酸饮料,喝无糖胖的人更多,得糖尿病的人更多。医生分析,0卡0糖饮品比普通饮品更健康安全,但心态上来说,我们觉得无糖会多来两罐。此外,“0卡0糖”饮品中含有刺激食欲的成分,反而会使我们想吃东西,增加了肥胖、患糖尿病等风险。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白开水肯定是最健康的。如果之前并没有喝饮料的习惯,那么不要因为代糖无热量而刻意饮用无糖饮料;但与含糖饮料相比,“无糖饮料”无疑是更健康的选择。

因此,“无糖”虽好,也切记不要贪杯。

毕竟,它的价格也确实不高。

根据《无糖饮料新国货品类报告》,1—5元价格带的无糖饮料产品最受青睐。抖音平台销量前100的无糖饮料产品定价主要集中在1—5元,占比达73%。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