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襄助光绪皇帝实施戊戌变法,除旧维新,以冀国强。由于变法损害到大清王朝的守旧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历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失败了。谭嗣同被囚杀,年仅33岁。梁启超称他是“为国流血第一烈士”,不愧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袁世凯看后大惊:“谭大人建议派兵包围颐和园,意欲何为?”谭嗣同说:“太后是最大的祸首,不除此老朽,国不能保,政不能改,皇上无权,一切都无从进行”。袁世凯再次懵逼。见袁世凯犹豫,谭嗣同让袁世凯只做两件事即可。袁世凯问“哪两件事?” 谭嗣同说“诛荣禄、围颐和园!”袁世凯问“不做可以吗?”谭嗣同说“你要是不做,我就死在你面前!”谭嗣同说的时候,向前挺了挺腰。袁世凯见谭嗣同腰间衣襟鼓起,似有凶器。他知道谭嗣同得不到准信,绝不会轻易离开。稍加考虑后,袁世凯告诉谭嗣同:“哪怕皇上下一寸纸条,谁敢不遵,又何事不成?”听了袁世凯这话,谭嗣同方才释然,告辞而去。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当天晚上,他竟将谭嗣同的计划向荣禄报告,荣禄立即密告慈禧太后。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她连发几道谕旨,捉拿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听到戊戌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他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被软禁瀛台的光绪帝。他与梁启超同往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处寻求帮助,终不得成。在面对清廷即将大肆搜捕之时,谭嗣同与梁启超二人立下“程婴杵臼、月照西乡”之约,终“一抱而别”,各自分头去履行自己之使命。

谭嗣同又找大刀王五,商讨营救光绪帝之策。王五遂率猴侠、飞凤、小五夜闯中南海救光绪帝,终因寡不敌众,王五负伤撤出,救驾失败。大刀王五力劝谭嗣同离开北京,暂避风头,愿意沿途护送。谭嗣同不为所动。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在梁启超的帮助下,谭嗣同本可以逃到日本大使馆寻求保护,但他还是放弃最后逃生的机会。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1898年9月24日,刚毅奉太后谕令,开始搜捕四军机章京等变法份子。杨锐、林旭当日被捕。刘光第投案自首。9月25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四、壮志未筹,英勇就义

谭嗣同被捕后。妻子李闰闻讯后买通狱卒,冒着风险见到狱中被折磨得血肉模糊的谭嗣同。夫妻相见后,李闰痛哭失声,她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丈夫的面颊说道:“我们还没有生儿育女呢,我想给你生个孩子”!谭嗣同却用凝重的语气答道:“如果我们的孩子一降临人世就要面对这样一个腐朽黑暗的世界,那还不如从未出生过,否则,这世上岂不是又多了一个奴隶吗!”李闰出生于书香门第,是长沙宿儒李篁仙的长女。李篁仙是咸丰六年的进士,授户部主事,与谭嗣同父亲同朝为官。年少时,李闰与谭嗣同结为秦晋之好,夫妻琴瑟和鸣,恩爱有加。李闰从小饱读诗书,得到父亲亲自教诲,诗词造诣颇高。她曾经参加倡办中国女学会和女子学堂。

谭嗣同不羡鸳鸯不羡仙,立誓永不纳妾。他们曾经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不幸少年夭折。后来他们聚少离多,再无一子半女。谭嗣同身材挺拔,风度翩翩,李闰却是微胖的小个子,两人站在一起身高差距明显。有人觉得李闰配不上谭嗣同,谭嗣同却浑然不觉,依然爱她如初,而他亦爱国。明明是恩爱夫妻,却不得不一次次别离。李闰从丈夫脸上的刚毅看出,这次谭嗣同是立下必死的决心。她知道这次将是他们夫妻二人的死别了。悲愤欲绝的李闰被狱卒强行带离后,谭嗣同在狱中留下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898年9月28日,北京城阴云密布,尘沙蔽日。菜市口广场四面岗哨林立,兵弁们一对对地持枪警卫,如临大敌,整个广场笼罩在一片森严恐怖、杀气腾腾的氛围之中。午时三刻,从东北方向走来了行刑的队伍。开道的士兵们手持快枪,排成两列纵队进场了;6辆囚车在重兵押解下缓缓而行,囚车两边是行刑的刽子手,他们身穿行刑衣,脸上抹满鸡血,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杀人钢刀。谭嗣同等站在囚车笼中,从容自若,面无惧色。当囚车停稳后,围观的民众千万双眼睛把目光越过士兵们闪着寒光的枪刺,一齐投向了广场正中的囚车上。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刚毅奉旨监斩来了。

他威风凛凛地高坐在监斩台上,只见刑场四面警卫森严,鸦雀无声,一片肃穆景象。一阵号炮响过,囚车打开了。谭嗣同缓缓走出囚车与刚毅四目相对,毫无惧色。他突然叫住刚毅,轻蔑又严肃地示意还有几句话要说。刚毅是慈禧忠实爪牙,见此状忙叫左右带走谭嗣同,示意快斩,与死囚无言。慌乱之中,竟把案台的朱笔都带落地上。谭嗣同向四周微笑一下,大步走向菜市口中央。他面向刑场围观的人群,慷慨激昂地大声说道:“我谭嗣同无怨无悔,为了救国,我愿喷洒自己的鲜血;我虽然死去,但相信将有千百万同志者站起来继续斗争,去反对不合理的黑暗统治;我愿意用我的死来唤起人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这时,有一皂役递过一支毛笔,要他在最后判决书上画押。他接过毛笔,略一思忖,便刷刷地写了四句话,大声念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言毕,便转过身去,跟随执刑吏,向刑场中央走去。号炮又响了。一排刽子手举起屠刀,年仅33岁的谭嗣同与维新人士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安康,喷洒出满腔热血,在封建顽固势力的屠刀下,无怨无悔地倒下了。历史把这场屠杀称为戊戌政变六君子死难事件。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五、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当时谭嗣同的好友大刀王五就在法场外围。虽然捶胸顿足,但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好友被杀。众人都怕被牵连,只有王五不避讳,为谭嗣同收尸。后来,大刀王五先后参与了刺杀载漪、荣禄等勤王讨贼事件,为好友复仇。1899年,他参与义和拳被清廷抓捕后,交给德国侵略者,被枪决于北京前门。而与谭嗣同订为生死交的唐才常,在武汉惊闻谭嗣同惨遭杀害,他悲愤交加写下挽联:“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

两年后的1900年7月,唐才常率领当初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林圭、秦力山、田邦璇、李炳寰、蔡锷等人准备发动自立军武装起义。无奈因消息泄露唐才常被捕,起义失败。在他写下“湖南丁酉拔贡唐才常,为救皇上复权,机事不密请死”21字“供状”之后,被张之洞杀害于武昌紫阳湖畔。临刑时,他口吟“七尺微驱酬故友,一腔热血溅荒囚”,从容就义。或许是巧合,谭嗣同与唐才常这两位挚友都在三十三岁时就义。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虽贵为湖北巡抚,但对他儿子的被杀,完全无能为力。这与朝廷安在他儿子身上的“罪名”有关。在封建时代,谁犯了“大逆不道”罪,即使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也罪不容诛。

当时被杀的六君子中,林旭深得当时慈禧的第一心腹军机大臣荣禄的赏识,但荣禄始终没有伸出援手。杨锐是时任两江总督、当时的第一封疆大臣张之洞的学生和幕僚,可谓是张之洞的心腹。在得知杨锐下狱的消息后,张之洞冒着巨大的风险,多方营救,但依然无果。试想连荣禄、张之洞这样的大人物,都束手无措,何况官职和威望都要逊他们一筹的谭继洵?在儿子死后,谭继洵写了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由此可见,他坚信儿子的冤屈早晚是要被昭雪的。只是这位老父亲太悲观了。用不着千秋百世,短短十几年之后,谭嗣同这个大清王朝“大逆不道”的罪犯,就成为人民心中戊戌变法的先烈。

谭嗣同被杀的消息传来后,悲痛欲绝的李闰自号“臾生”,写了一副对联自勉:“今世已如斯,受人间百倍牢骚,一死怎能抛恨去;他生须记得,任地下许多磨折,万难切莫带愁来”。表示自己将含悲忍辱暂且苟活之意。并写诗一首:“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表达自己无怨无悔和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她在卧室悬挂着谭嗣同的遗像,夜夜对着遗像悲戚难眠。受株连罢官回籍的公公谭继洵闻之伤心,劝慰她搬出了谭嗣同先前的卧室,以免触景生情。不久,谭继洵也因过度悲伤而弃世。命运坎坷,但哀伤孤独的李闰却不向命运低头。

为了振兴谭家,这个饱读诗书的女子也学着做起了生意。她开起了客栈以赚钱养家;创办女校,以继承谭嗣同的未竟事业。这些年来,她将谭嗣同的遗物视若珍宝,封存保管在阁楼之上。在有月亮的晚上,她就会走上阁楼一一轻抚,如同抚摸谭嗣同的手。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谭嗣同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1925年,李闰逝世于湖南浏阳大夫第,享年六十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眉目安详,唇边带笑,自知即使没有来生,今生能与谭嗣同相爱一场,也足以告慰平生。李闰逝世后,康有为与梁启超曾经给她合赠一块“巾帼完人”的匾额悬挂在大夫第。若非时代纷乱,她希望自己只做谭嗣同的小女人,而不要做什么“巾帼完人”。 (完)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