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李慶平專欄 : 三十年後回顧九二共識 / 文:李慶平(前海基會副秘書長,前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日,經國先生核定台灣地區老兵及居民赴大陸探親,兩岸由相互對抗期,正式進入和平交流期。

經國先生在做此一重大決定時,有其時代背景,八十年代的台灣GDP每年平均百分之八點四的成長率,是亞洲四小龍之首。經濟的成長,使台灣產生堅實的中產階層,這個階層是台灣進步的力量,也是穩定的力量。但中產階層有其特性,要求台灣政治的民主化,同時也是要求分享政治民主化成果的族群。

經國先生意識到「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台灣在迅速巨大的變遷中。一九八七年七月他宣佈解嚴,開放黨禁及報禁,在此一背景下,老兵要求返鄉探親,已是合理的要求。經國先生打開了這扇門,兩岸關係立即進入新的時代。

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蔣經國總統辭世,繼任者李登輝先生面臨的,除了探親,隨後的是貿易及投資。赴大陸經商的台商,成為台灣經濟一股新的動力,廣大的大陸市場,正是台灣商人拓展的目標。

台商對大陸投資,從一九九一年的三十四億美金,到一九九二年九十億美金,一九九三年已超過一百億美元。非官方統計則更高,從一百五十億到四百五十億不等。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一年 ,台商在大陸投資共三千八百一十五件,一九九二年一年之內即超過前六年的總和,一九九四年底台商對大陸投資已達一萬件以上。

政府面臨此一新情勢,必須考慮要用法律來規範對大陸的交往,也要設立新的政府機構,來處理兩岸交流所延伸的事務。一九九一年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成立,做為政府的民間仲介團體,海峽交流基金會也正式掛牌。

政府此時的政策是「功能性的交流從寬,政治性談判從嚴」,因而陸委會與海基會共同負起兩岸因交流所延伸的問題。前者是負責政策與法規的制定,後者是在政府授權下,執行處理委託的兩岸業務。

一九八〇年代至一九九〇年代的初期,大陸對台政策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大陸第一目標就是要兩岸先坐下來談,有了正式接觸才會有發展。

海基會成立之初,時任陸委會特任副主委馬英九,在海基會人員講習會中說明政府的五大不變原則:

「一、一個中國不變、二、中華民國主權涵蓋全中國不變;三、民主統一中國不變;四、終止戡亂後敵對狀態不變;五、與中共政權不做政治性官方接觸不變。」

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在政府頂層的設計是,一九九〇年十月七日,在總統府內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主要任務是研究並諮詢國家統一大政方針,一九九一年二月二十三日,通過「國家統一綱領」,一九九〇年立法院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有了法律來規範兩岸人民的交往。

在政府有了權責單位,又有法律的規範,海基會才能在政府授權下,有所依據,與大陸海協會有所協商。

當海基會在一九九〇年三月九日正式掛牌運作後,大陸對此一機構,一直有疑慮。但當大陸理解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後,也改變了態度,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在北京也成立了一個被政府授權的海協會,來處理兩岸事務性的問題。

海基會,海協會不同的是,大陸一套人馬,兩塊招牌,海協會的人員基本上是由國台辦官員兼職。

海基會第一次訪問大陸是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八日,陳長文秘書長率十四位海基會人員抵達北京。四月二十九日中共國台辦常務副主任唐樹備在北京釣魚台賓館、與海基會代表團進行會談。

首先唐樹備副主任提出,兩岸交流五原則。其中第二條:「在處理海峽兩岸交往事務中,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海基會是被授權處理兩岸事務性機構,不應,也不會涉及政治性質問題。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三日,陳長文秘書長率團與海協會協商「兩岸共同打擊海上犯罪」的程序性問題,唐樹備副主任提出,兩岸共同打擊海上犯罪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

陳長文認為「一個中國」與此次此程序性會談無關,不必列入。如果確有必要,亦應依照「國統綱領」揭示的「對等互惠,相互尊重」的精神來進行。

其實「國統綱領」已闡明「兩岸應摒除敵對狀態,並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在國際間相互尊重,互不排斥,以利進入互信合作階段」。

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在其外交部對外宣示時有其一定的定義,「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領土不可分割,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此一定義,台灣朝野是無法接受的。

為解決大陸方面所提出的「一個中國原則」問題,國統會在一九九二年八月一日通過「一個中國涵意」文,說明「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雙方所賦予之含意有所不同」,「我方則認為『一個中國』應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的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全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僅及於台澎金馬,台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新華社發表海協會負責人的評論,重申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調解決,在事務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其涵意。

國台辦常務副主任唐樹備在一九九二年十月十九日,發表談話:台灣方面的「八一檔」,和海協會的「八二七文件」,都明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已對一個中國原則己基本共識,這將有助於即將在香港舉行的文書查驗的工作性質會談。

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海基會派許惠佑處長,海協會派周寧副主任(副處長級),在香港舉行會談。雙方先後提出五個方案,但未談妥。最後海基會再提出三個方案,其中一個,即海基會提出共八個方案中最後一個,內容如下:

「在台灣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一個中國的含意,認知各有不同。惟鑒於兩岸民間交流日益頻繁,為保障兩岸人民權益,對文書查證應加以妥善解決」。

但大陸方面仍不同意台灣方面的第八方案,並對海基會談判代表提出「以口頭表敘的方式表達」,大陸談判代表也因未獲授權,不辭而別返回北京。

台灣方面為表示誠意,特令許惠佑處長在香港一直留到十一月五日深夜,因周寧未再返港,才離港返台。

1992年11月2日,陸委會黃昆輝主委召集三位副主委馬英九、高孔廉、葉金鳯和海基會石齊平、李慶平副秘書長長,研商對應策略。指示海基會於隔日去函海協會,並附陸委會同意的新聞稿。

11月3日海基會發表了一篇新聞稿:「本會經徵得主管機關同意,以口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述,可以接受。至於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我方根據,『國家統一綱領』、和『國家統一委員會』本年八月一日對於『一個中國涵意』所做決議,加以表達。」

海基會同日上午10時將此一新聞稿,以函件方式告知海協會,同日海協會接獲海基會來函,立即由海協會孫亞夫秘書長在上午10時30分電話告知海基會陳榮傑秘書長:「我會充分尊重接受貴會的建議」。同日上午11時,海基會正式覆函海協會,籲請該會盡速派員回到香港,續行商談兩岸事務性議題。

11月3日下午15時52 分,海協會透過新華社發佈新聞表示,願意尊重並接受兩會各自以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並建議口頭表述之具體內容另行協商。

同日晚間,海基會發佈新聞稿表示,海基會徴得主管機關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可以接受。至於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我方將依據統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8月1日對於「一個中國」涵義所做決議,加以表達。

1992年11月16日海協會致函海基會:「我會擬做口頭表述要點函告貴會,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內涵」。

該函並附1992年10月30日,海基會在香港所提第八方案。並建議兩會約定各自同時口頭聲明。

1992年11月17日下午4時,陸委會黃昆輝主委召集海、陸兩會高孔廉、葉金鳳、鄭安國、李慶平,對11月16日海協會來函協商對策。黃主委最後決定針對海協會來函,我方暫不回覆。但用記者會的方式,以口頭聲明表達我方立場。當場黃主委指定海基會李慶平副秘書長於下午六時,在陸委會記者發佈室發言:「對海協會十一月十六日來函,願以口頭聲明,各自表達的方式,表示歡迎,但我方認為,雙方對此一問題表示的立場、原則,早已各自表述過了,不需要再約定同一時間發表」。「我方一貫立場,事務性協商不應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性議題」。第二天,台灣各大報,皆頭版說明兩岸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方式,解決了『一個中國原則』問題。」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日,海基會致函海協會:「我方始終認為,兩岸事務性之商談,應與政治性議題無關,且兩岸對一個中國的政治涵意,認識顯然不同。我方為謀求問題之解決,至於口頭說明之具體內容,我方已於十一月三日發表之新聞稿聲明表示,將根據『國家統一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本年八月一日對於『一個中國』涵意所做的決定,加以表達。」

俗稱的所謂「九二共識」,是原陸委會主委蘇起,在2000年4月27日,對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日至十二月三日之期間,海基會、海協會之間電話、函件來往及新聞記者會所達成的雙方皆能接受的以口頭聲明方式來表達雙方的立場,統稱為「九二共識」,以便陳水扁於是年五月二十日就職後,能繼續與大陸順暢來往。

台灣方面,之所以基於「國統綱領」及「一個中國涵意」這兩份文件為表達基礎,是為了表達要逐漸達到全中國的統一,且希望中國的統一,是在自由、民主、均富條件下的統一。

蘇起前陸委會主委認為:「九二共識」是1949年以來,兩岸針對最核心、最關鍵、最棘手的的「一個中國」問題,達成的第一個深具歷史意義的政治性妥協。

二〇〇〇年5月20日,民進黨陳水扁政府執政後,在同年6月27日下午,陳水扁總統在總統府接見美國亞洲基金會會長富勒博士(William Fuller)時表示,新政府願意接受海基會、海協會九二年「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但大陸方面卻不承認有這項共識。

陳水扁在發表這項談話後,當晚即有總統府高層出面,指出陳水扁立場與520,621演說立場一致,不代表總統接受「一個中國」原則。

6月28日,當時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在於晚間舉行緊急記者會中,澄清指出陳水扁27日有關「一個中國問題」談話,與620記者會在精神上、內容上是一致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我方用來描述九二年談會談過程的用語,從來沒有對「一個中國的原則」有共識。

後來陳水扁搞出烽火外交,一邊一國,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舉行台獨公投,使兩岸關係停滯八年之久。

2008年至2016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期間,兩岸領導人皆肯定「九二共識」,兩岸關係非常融洽,達成二十三項協議,也促成二〇一五年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首次馬習會,兩岸因此進入「和平發展期」。

「九二共識」是未進入政治性談判前的兩岸關係交流基礎,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執政,因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再度停滯。

對岸「聽其言、觀其行」,認為如果蔡英文表面上要「維持現狀」,尊重「九二年的歴史事實」,在「既有的基礎上」,「共同謀求兩岸互動新模式」;另一方面改變高,中,小學的歷史課綱,全面去中國化。在文化方面,更以台灣化取代中國化,如何能建立兩岸的互信?使兩岸進入關係正常化。

2019年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後,對中國大陸將原有的接觸政策,改為嚇阻政策,並架構印太聯盟。蔡英文政府的對外政策,就從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改為採取隨著美國一面倒的政策。並對內實施「反中、抗中、去中」政策,對中國大陸否定「九二共識」,才有當前的台海危機,也是英國「經濟人」報導台灣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的主要原因。

「一個中國原則」及「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大陸的主觀願望,也是政策。

兩岸從未討論過「一個中國原則」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意。但「九二共識」,則是九二年海基會,海協會討論過,並以電話,記者會,往來的方式逹成共識,則是客觀事實。

歷史證明「九二共識」對台海和平是最有利的共識,既可進行兩岸事務性談判,又可方便進入兩岸和平發展期。

在蔡英文政府不肯承認「九二共識」的現況下,大陸也充份明顯表達出絕不會啟動雙方對話的堅持。所幸大陸並沒有把門完全關閉,目前仍以和平統一為主軸。

後續兩岸緊張對峙的局勢,就要看蔡英文及民進黨如何善用時勢,來處理當前的僵持、及可能有日趨逼近的戰爭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