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消失10多年后,震旦鸦雀重现河北 各国鸟类学家激动不已

(芝加哥時報訊)一个好消息!9月23日,有鸟类爱好者在河北白洋淀,拍到了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虽然它们外形看起来,好像是“小麻雀”一般,但却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鸟类之一,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亿年之久。

而且震旦鸦雀还是一种只在我国境内分布的稀有鸟类,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它曾一度在我国神秘消失10余年之久,在当时,很多鸟类学家都认为,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灭绝了,然而,如今它们重新现身,让全球鸟类学家激动不已。

视频传到网上之后,也立即引起了网络的轰动,不少网友对震旦鸦雀感到好奇,想知道它究竟是什么鸟,也有人想知道它究竟有何魅力,一现身就让全球鸟类学家感到兴奋。

那么,到底什么是“震旦鸦雀”呢?它们又有何神秘之处呢?

虽然震旦鸦雀是鸟类中的“活化石”,但一直到19世纪末之前,它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大家也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说起震旦鸦雀的发现,还需要从1872年说起,一名叫阿芒·戴维根的法国博物学家,前往我国江苏一带考察的时候,戴维根发现湖边的芦苇丛里,生活着一群看起来模样怪异的小鸟,这种小鸟他长这么大都未见过,于是,就抓了一只回去,制作成标本,用来进行科学研究。

随后,通过进一步考察,戴维根发现震旦鸦雀在我国南北多地都有分布,只不过数量很稀少,这种上亿年来都“隐藏于世”的小鸟,也从这时候开始正式被世人熟知。然而,这才是它们噩梦的开始。

震旦鸦雀被人类熟知后,它们却要面临灭顶之灾,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从震旦鸦雀被人类熟知后,因为震旦鸦雀是我国独有的鸟类,这对于国外的鸟类学家、博物学家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他们都希望可以采集到震旦鸦雀的标本来进行研究,同时,也有不少人出于好奇,就想捕捉这种小鸟。

于是,到了20世纪的时候,我国境内的震旦鸦雀数量就更加稀少了,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大江南北都找不到它们的身影,一直到1991年,在辽宁盘锦的芦苇丛中,又发现了小种群聚集的震旦鸦雀,人们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了下来。

那么,震旦鸦雀还有灭绝的风险吗?

去年2月,震旦鸦雀成为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而且从2007年开始,随着我国多地生态环境的恢复,震旦鸦雀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省份现身。

拿今年来说,河北白洋淀已经多次拍到过震旦鸦雀的身影了,最早是在今年7月,人们惊喜地发现,芦苇丛中有一群可爱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随后就是今年8月以及前些天,这些都表示,在白洋淀中,已经有着非常稳定的震旦鸦雀种群。

还有在今年2月,江苏的桃花港长江湿地中,也曾拍到了震旦鸦雀的身影,这也是当地第一次有震旦鸦雀的目击记录。在当时,科研人员都非常激动,认为这是震旦鸦雀种群恢复最好的证明。

不过,其实我们仍然不能太乐观。这是因为震旦鸦雀的生活习性,本身也让它们在当今的自然界中,很难一直生存下去。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难道震旦鸦雀注定要灭绝了吗?

研究发现,震旦鸦雀是一种非常挑食的鸟类,它们之所以喜欢栖身在芦苇丛中,是因为只有在那里,才可以找到它们喜欢吃的“条锹夜蛾”和“芦苇日仁蚧”这两种昆虫。

但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各地的芦苇丛面积都在不断缩减,这也导致震旦鸦雀在栖息地丧失的同时,食物也变得越来越少。

这对于震旦鸦雀来说,直接就影响到了它们的后代繁育。这是因为震旦鸦雀会根据生存环境的好坏,来决定是否孵化鸟蛋,是否去养育自己的孩子长大。

正常情况下,震旦鸦雀在芦苇丛中筑巢后,它们一次可以产下2-6枚鸟蛋,之后经过13天左右的孵化,幼鸟就会破壳而出,每天在鸟巢里嗷嗷待哺。

但若是芦苇丛中找不到足够多的食物,震旦鸦雀就会选择弃巢而去,留下没有独自觅食能力的幼鸟被活活饿死,自然,这样一来,震旦鸦雀的种群规模,就会因为新增幼鸟数量的减少而不断缩小,它们也就很难保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此外,研究还发现,这些年来由于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我国一些面积稳定的芦苇丛,现在也开始出现了生态危机,这是因为有一种源自北美洲,名叫“互花米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自从在1979年引入我国之后,因为在我国野外没有天敌,就迅速扩散起来。

在自然界中,互花米草的生存环境和芦苇高度重合,并且比芦苇拥有更强的生存竞争力,一旦芦苇丛中出现了互花米草,它们就会迅速和芦苇抢地盘,这样一来,震旦鸦雀的生存基地就会被大大削减,最终逼迫它们走向灭绝。

因此,如何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减少外来物种入侵,这才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否则,不仅仅是震旦鸦雀,还会有更多我国本土珍贵物种,会提前从自然界里消失。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