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蔡元培:照亮民国学界星空的那盏灯

(芝加哥時報訊)他是中国文化界的卓越先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主张功在千秋,他的思想堪称中国新文化“古典时期”的一个范本。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人和发起者,他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奠基者。他所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让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此人便是毛泽东称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

一、一匹另类的千里马

1868年,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内笔飞弄。

笔飞弄大有来头,据说,王羲之在此居住时,经常遭遇老妪纠缠,要求他为之题扇,王羲之烦不胜烦,怒气堆积,有一天终于爆发了:想我王羲之风流倜傥,却成了中老年妇女的偶像!他一怒之下将笔掷出,这支笔仿佛长了翅膀,竟扑棱棱飞走了。一个传说而已,然而绍兴却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1872年,蔡元培6岁,父亲蔡宝煜为蔡元培延师于家塾就读。1877年,11岁时父亲病逝,蔡元培附读姨母家,开始了寄人篱下的读书生活,家庭也陷入困窘,但蔡元培发奋苦读,除听塾师讲授外,也常聆听叔父蔡铭恩教读,此外,饱读叔父家丰富藏书。1883年,17岁的蔡元培考中秀才。1889年,23岁的他中了举人,并于次年进京会试考取贡士,但未参加本科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为什么要放弃这十年寒窗的最后一关?

对此,蔡元培是这样解释的:“因殿试朝考的名次均以字为标准,我自量写得不好,留待下科殿试。”蔡元培也是卓尔不群。

1892年,26岁的蔡元培补应殿试被取为进士,28岁由庶吉士升补为翰林院编修,供职于翰林院。可以说,进了翰林院就相当于有了入阁拜相的资格,蔡元培的未来可期。

然而,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此时接触了大量西学的32岁的蔡元培,深感清廷无望,为“培养革新之人才”果断辞职,携眷离京抵至绍兴,出任绍郡中西学堂的校长。

此举遭来许多非议,有人说愚蠢至极,有人深感大材小用,……殊不知,蔡元培胸有大志,他要推行新式教育,实践自己教育救国的远大抱负。

后来,绍郡中西学堂在蔡元培自己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践行教育主张,短短几年,就成为绍兴首屈一指的新式学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蔡元培的名声也遐迩相传。

二、扶大厦之将倾

1916年9月,身在法国巴黎的蔡元培接到时任教育部长范源的一封电报。范源恳请蔡元培归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当北大校长声誉巨大,很多人梦寐以求吧,然而蔡元培的友人多数认为蔡元培是往烂泥坑里跳,劝他别蹚浑水而败坏自身名声,蔡元培也是思忖了3个月,才接受任命的,他说是下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

这又是为何?

原来当时的北大是这样的:

1898年由清朝政府创立的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培养官员的学堂,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学而优则仕”。

民国初年,京城有个著名的“八大胡同”,这是个花街柳巷。这里流传着“两院一堂”的说法:来这里的客人,多半来自“两院一堂”,“两院”是参议院、众议院,而这“一堂”呢,指的就是京师大学堂了。

在蔡元培之前也已经有几位校长在北大这摊浑水里做了尝试,他们皆叹管理北大太难了,难在树立北大“学府”的本质,摒除“官府”之风。

所以1916年底摆在蔡元培面前的北大,最多是官员们的联谊所,而非研究治学的学府。

难虽难,蔡元培坚定决心,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天空有很多群星璀璨的文化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傅斯年……,而蔡元培就是照亮群星的那盏灯,他是伯乐,是培养大师的大师,受万流景仰,为人世楷模。

蔡元培锐意改革,对民国初年的北大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

初进北大,蔡元培决定任用贤才,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招兵买马的。

三顾茅庐 蔡元培最先请的是身为《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

为什么选择陈独秀?因为《新青年》在青年中有很大的号召力,这种影响力正是刚上任的蔡元培所需要的。然而陈独秀以没有什么时间去教学而拒绝了蔡元培的邀请。

蔡元培没有放弃,他很看好陈独秀。堂堂一个北大校长天天搬个小板凳守在陈独秀家门口等待陈独秀改变主意接受邀请。

陈独秀也很不解,北大校长为什么要请没学位、没资历的他,还要他去当北大的文科学长。蔡元培解释道他唯才而已,无关学位学历。陈独秀还是没有答应,最后蔡元培甚至应允陈独秀把杂志办到学校这样的要求,这才请到了陈独秀。

陈独秀受聘北大后不负所期,开展新文化运动,成为北大革新的头号猛将。

群星闪耀 蔡元培还聘请鲁迅担任北大讲师。

蔡元培还在后来担任国民党新政府大学院的院长时,特意为鲁迅量身定作了一个“大学院特约撰述员”的职位。鲁迅文坛领袖的地位,也多亏了蔡元培的一手提拔。蔡元培还把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安排进了商务印书馆。这都是后话。

郭沫若说过:“影响鲁迅生活颇深的人应该首推蔡元培吧?这位有名的自由主义者(指蔡元培),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界贡献相当大,而他对鲁迅始终是刮目相看的。鲁迅进教育部乃至进北京教育界都是由于蔡元培的援引。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尽了没世不渝的友谊。”

此外,蔡元培还聘任了主张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新闻界新秀25岁的徐宝璜,26岁的德语教授朱家骅,24岁的哲学教授梁漱溟。无数颗新星,因为蔡元培而冉冉升起。

除邀请新派人士、发掘新秀之外,蔡元培也聘用或留任了主张恢复帝制的辜鸿铭、刘师培等。

蔡元培的确搅动了北大这滩浑水,注入了鲜活之水,北大在蔡元培的指引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蔡元培聘请教员只问才学、能力,不问思想、派别。

请来了教员,蔡元培接着就实践教授治校的主张,制定规章制度规范校纪,北大之师生面貌,在蔡元培的倡导下焕然一新。

蔡元培开创了新时代,不仅是北大。

前排左起为康宝忠、崔适、陈映璜、马叙伦、蔡元培、陈独秀、梁漱溟、陈汉章

四、北大课人人可上

蔡元培理想中的大学,是人人都可以进去的。因此他在北大改革原有的招生制度之余,也面向社会开放,鼓励非北大学生前来旁听。当时京津一带的公务员、中小学教师、报社从业者甚至失业青年,都        慕名而来,他们可以同在校生一样堂堂正正地坐在课堂上,如果没有座位,就站在窗下或者门口旁听,甚至还出现了旁听生比正式在校生还多的情景。这些旁听生虽然没有上过北大,其中却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如沈从文、丁玲、瞿秋白,还有后来的毛泽东。

哲学大师杜威曾说:“世界上著名大学的校长很多,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等,但还没有一个校长像蔡元培先生一样,能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产生如此大而深远的影响,先生无愧是培养大师的大师。”

的确如此,蔡元培功绩卓然,前无古人!

五、不熄的明灯

1912年,蔡元培与家人在德国合影

抗战爆发时,蔡元培化名周子余,携家人暂居香港,一家人仅靠年事已高的蔡元培微薄的薪水度日。后来,蔡元培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于1940年病故,长眠于香港。

蔡元培没有房产,生前还欠着医院的千余元医药费,死后既无遗产,也无棺木钱,就连入殓用的衣物等还是朋友帮付的,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

蔡元培一生清廉,为人正直不阿。为民族革命,他殚精竭虑;为民主自由,他尽心竭力;为民主教育,他呕心沥血。

这盏照耀民国学界的明灯熄灭了,但他的大师风范光照千古。

蔡元培是“知行合一”的忠实践行者,中国教育的一座丰碑。“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成就了北大,成就了中国的现代大学教育,成就了中国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坛的群星灿烂。

蔡元培北大就职演说稿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本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 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营营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 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为诸君求学之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