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们结束了餐馆的业务,当时,我们的儿子阿钜刚过三岁生日。我和外子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五年,对美国社会的福利制度,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我们一点也不惊慌。
在餐厅工作前,我曾到社区学院进修过一段时间,我想继续在那儿学习会计课程。阿荣亦想到学校里学习修理汽车的技术。
我们先到EDD(Employment Development Department 就业发展局)登记失业,核实了有关证件后,友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失业金会每月定期寄到我们家里,失业金大约是我们工资的一半。
她见我手牵着三岁的阿钜,便在纸上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递给我,说这是社会福利部(Social Service Agency)的电话号码,叫我们打电话约时间去见那儿的工作人员。
因为我们属于带着孩子的低收入家庭,可以有额外的补助。
两天后,我们按约定到达社会福利部,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中年华人,讲流利的英语和粤语,他说他来自香港。
他的桌子上放着一个装满了糖果的瓷碗,一见面,他就拿了一把糖果,塞到阿钜的上衣口袋里。
他看了我们的所有资料后说,我们一家三口符合参加AFDC 计划(Aide to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 抚养未成年儿童家庭援助计划),我们会得到全部免费的医疗保险,另每月得约二百元的食物券(Food Stamp)。
我和阿荣轻松上阵,重返校园。
由于我们是低收入家庭,学费和书费全免费。政府的各项政策亦鼓励这样的家庭能学习一技之长,我把阿钜送到附近一间设备优质、老师很好,收费要三百元一个月的公立托儿所。
但只要我拿出在学院里读书,说明我是一个全日制学生的证明,托儿费则全免。
我和阿荣背起了书包,开始了美国大学生的生活。餐厅的几个老顾客仍和我保持联系,其中一个韩国女士是开印刷店的,她先生是电子工程师,只有一个读中学的儿子。
她知道我的近况后问我,是否愿意帮她清洁居屋,可以先来她家看看。
她家是一幢建筑才几年,两层共二千多平方英尺的洋楼,陈设简洁实用,没有太多的杂物,我和她很快就谈妥了这笔“生意”。
每星期来她家清洁一次:地毯吸尘,木质家具上蜡,清洁两套卫浴、厨房、用洗衣机干衣机清洗两桶衣服。不包括清洁窗户,这是由专业人员定期上门做的工作。
我估计一次上门清洁要用五小时,价钱讲定了,每次五十元,她提供纸抹布和各种清洁液。
五十元,这可是当前一般人一天的工资。我每周有两天是中午就下课的,下课后立刻开车赶去,在她叫我随便拿来吃的厨柜里拿包即食面,在冰箱里拿点青菜煮煮,吃完后立即开工,到五点多,就能把工作完满完成了。
这位韩国太太对我的工作很满意,常买些童装给阿钜,还要介绍好几家韩国家庭给我,我只挑了一家,其他的都谢绝了。
阿荣在附近的 “厚德福” 北方餐馆,找到一份只在周未三天晚餐帮厨的工作,每周能挣约一百元。
我俩的失业补助金每月约七百元,我和阿荣每月各挣四百元现金,每月二百元粮食券足够到超市的花费了。
我们仍住在快活山的公寓里,房租四百多元一个月。其他较大的开销就是给汽车加油、维修和买汽车保险了。
我每隔三个月,都会按时给在故乡的父母寄上足够的生活费,余下的钱,手头上仍很松动。
我在学院里各门功课都能应付自如,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星期天早上,我们一家三口会到附近的公园里游玩,让阿钜踏着他的小车,拿些面包碎到池塘里喂鸭子。
玩够了,便到麦当劳吃午餐,给阿钜点一份儿童快乐餐,盒子里除了有足够他吃的食物饮料外,还有一些小车、超人、小狗之类的玩具,全家人的花费不会超过十元。我们深感满足、乐也融融。
有一天,阿荣对我说,在 “厚德福” 工作的一个侍者辞职不干了,他是由台湾移民来的年轻人,是一个半工半读的大学生。
前些时候,他参加了屋仑市邮局的考试,最近收到邮局面试的通知,昨天得知,面试考核通过,他被录取了,一星期后就要到屋仑邮局报到了。
他告诉阿荣,他连大学也不读了,已做好准备,到邮局“掘金”去。他是修读社会学的,他说毕业后,亦无法找到一份像邮局那样高人工、高福利的工作。
邮局的年薪为二万多元,是以时薪计算的;每天工作若超过八小时,超出的时间则算加班,以一倍半计算;华人喜欢加班多挣钱,一般都挣三万多四万元一年。
而一个普通大学的文科毕业生,找一份年薪两万的工作都不容易。
邮局属美国联邦政府管辖,各城市每隔三、四年就会公开考试一次,通过公平竞争,由高分数得者开始面试,再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操作考核,然后成为邮局的新员工。
邮局员工大部分是复员军人,因为军人考试加十分,他们的家属则加五分,这是全美国人同意的。
邮政工作,在美国蓝领中是优差,每个城市每次招考,都有好几万人去考,但每年录用的则只有大约一百人。
这是我们做梦也不敢去想的事。这位获邮局录取的幸运儿鼓励阿荣去参加考试,他说考试内容是考记忆力和一些简单数学,因为无需考英语阅读,所以很适合华人移民去争取,但必须有超群的记忆力,考取高分,才能获得这份工作。
进入美国政府部门工作的考试资料,书店里都有书籍出售,教你如何去准备。只要你做足功课,就会比一般鬼佬还考得好。我们决定一试。
我们到书店里买了两本美国邮局考试指南,书的前半部是教导如何增强记忆力,记住一大堆毫无关联的地址;后半部则是好几篇不同的练习题。
打开书一看时,不禁一呆,在短短的时间里,哪里能记住那些地址!
考试是这样的:试卷上有A、B、C、D、E五部分,每部分有20个地址,考官给你十分钟的时间,你把它们看一遍后,然后收回;再给你印有100条考题的试卷,每条题目就是你刚刚看过的一个个地址,你就在答案里填上属于A、B、C、D、或E。
还有些数学题,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就小儿科了。由打开考卷动笔到完成,只给你20分钟的时间。书里把考试的内容和过程都写得清清楚楚。
我把习题试着做来看看,看着那些地址,脑筋就像浆糊一样,十分钟内,记不了多少个地址,一般来说,都会放弃的了。
我再把书从头仔细阅读,原来记忆力是可以学习训练的。我们可以把每组的二十个地址,根据每个地址的不同单词,把每一个地址联想成一个人、一件物、或某个风景;然后把二十个人、物、风景再组成一幅画,这样就组成了五幅画。
当你做那100道试题时,一见到某个地址,脑里就会条件发射式的告诉你,地址是属于那幅画的。我跟着书中的指导,循序渐进地不断练习。
日子一天天过去,在一定时间内记下的地址也越来越多,十天后,再做那些模拟试题时,眼睛看着各部分地址,大脑立刻形成一幅幅图画,似乎已到达一种自然的境界;
提笔填写答案时,如行云流水般,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准确地把考题全部完成。阿荣亦和我一样,从书里学到了记忆的奥妙。
至此,我俩对考取邮局这份工作,充满了信心。
我们到附近邮局询问有关考试的消息,那里的职员告诉我们,沙加缅度市(Sacramento )会在两星期后开考,现在仍接受申请;
他递给了我们两张申请表格。我们把表格填写好后寄出,几天后就收到准考证和考场地址的详细路线图。
考试当天,我们提前到达考场。沙加缅度市是加州省会,离我们住的地方约一个半小时车程。考场设在一间能容纳千人的大礼堂里,我们按考生证上的号码,找到了自己的桌椅。
我隔离的一个考生是当地居民,他告诉我,考试分好几天进行。开始动笔填答案了,由于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我迅速淡定地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了试卷上的全部问题。
十天后,我们收到了沙加缅度邮政总局寄来的考试成绩通知书,不可思议地,我考取了95分高分;阿荣比我稍低几分。
八个月后,收到沙加缅度邮局叫我面试的通知,我准时到达,面试后被实时告知,我获得通过了,但要进入邮局工作,还必须通过Dexterity Test(灵巧度测试),因为邮局招聘这一批人,是做机器分信员的工作。
他们给我每天一个小时,共十八个小时的时间,去学习并通过此测试。
我开始每天开一个半小时的车,到设在邮政总局里的职业培训中心里学习。一个很大的房间里,放着十几部电脑,我在其中一部电脑前坐下。
邮局职员向我详细解释了此测试的内容:三位数以每秒一个的速度在电脑屏幕上一个跟着一个滑过,所以节奏感十分重要,快也不成,慢也不成,必须在每一个三位数刚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一瞬间,准确地在键盘上打下该数字。
电脑每次出250个三位数,你必须错小于5个才能合格。由于我从小学弹钢琴,所以很快就上手了,到了第三天,我就通过了测试,只用了三小时。
电脑房里的邮局职员都走来向我道贺,说我打破了此测试的历史纪录。我被安排两星期后到邮政总局上班。
这是1985年6月2日,我成为了一个美国邮政职工,响当当的工人阶级、红五类。
阿钜快五岁了,要读幼儿园了,我们在沙加缅度市的好学区里找到了一间两房一厅约一千平方英尺的公寓,月租五百元。
阿荣包揽全部家务外,仍到该市的社区大学继续他的汽车维修课程。我们通知了就业发展局和社会福利部,我已经找到了工作,不需要领取各种政府福利了。
初时,我在邮局先做一些打杂的工作,每天有一小时到职业培训室里接受训练。美国每一户人家的地址,都有一个编号,每个编号代表一个邮区,每个邮区有一千多个地址,会分给六十个左右的邮差去派信。
我们接受电脑训练,地址以每秒一个的速度在屏幕上滑过,你必须在键盘上正确打下属于该邮差的号码。电脑每次出250个地址,你必须错小于5个才能合格,期限是30天。
如你在第30天仍不能通过,就必须在当天离去,约有三分之一的新人就这样哭着离开邮局的。
我只用了15天就通过了考核,然后我就在分信机里开始工作,戴着耳机,听着音乐,看着每一封信在我眼前以一秒钟的速度在输送带上滑过,手指如弹钢琴般每秒在键盘上点一下……
我,现在成为一名正式邮政员工了,享有了同工同酬的权利和联邦政府雇员的各种福利。
我工作的地方是沙加缅度地区邮件分发中心,是一间足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建筑,有员工一千多人,分三班24小时工作,我做的是夜班工作,由晚上十点半到早上七点;
午餐半小时是没有人工的,每工作两小时休息15分钟,每周工作五天。
加班费多加一半人工,夜班工作则多百分之二十五的工钱,我亦时有加班工作。
邮局每两星期发一次人工,当我从管工手里接过我的第一张Pay check(付薪金用的支票),看到银码上印着一千多元,开心激动到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我终于跻身进入到美国的中产阶级收入了。
半年后,阿荣亦收到邮局面试的通知书,1986年初,他亦开始了和我在同一邮局、不同部门的工作。
我俩选择了不同的休息日,请了一个香港移民来的婆婆,每周在家里帮佣三天,陪伴阿钜。
我们渐渐略有积蓄,政府鼓励居民购房,首次购房只需付房价的百分之五,而且在贷款利率和扣税方面,会有一些优惠。
到了1987年初,我们开始去看房子,最后看中了离邮局约十五分钟车程,一处新开发区的新楼。
售楼处就设在新区内的一间示范房屋里,房子里外都装修布置得十分漂亮有品味,想到自己会拥有一间这样的房屋,突感心跳加剧……
新区里的房子大部分已售出了,待售的只剩下不到十间了;
销售带我俩去看那些房子,我们选中了一间单层平房,实用面积1500平方英尺,有四房两厅,二卫浴,外加能容纳两部汽车的车库,前后花园的美国式洋房。
回到售楼处和职员一起坐下,得知我们看中的洋房售价九万五千元。
我们出示了有关的证件资料,售楼员一看我们1986年的家庭报税约有七万元,立即笑着说,我们的入息已经远远超过了规定的房屋贷款要求,只需付五千元首期,搞妥各种手续后,房子就属于我们的了。
当时房子已基本完成,一切设施都很完善,只剩下地毯、卫浴与厨房里的地板、壁炉上的瓷瓦还未装上,原来是留给顾客自己去选择颜色和图案,真是很贴心的服务。
我们交了五千元首期,在售楼处选择了喜欢的颜色和图案。
回到家后,无法入睡,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如在腾云驾梦,难道真的到了天堂?到晩上上班前,仍无法把情绪平复,在梦里又哪能开车上班呢。
阿荣亦和我一样,我俩只好打电话到邮局告了一天病假。五月里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搬进了新屋。
拥有了自己的房屋,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环境有如一个族裔大熔炉。
分信中心一千多员工里,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和各国第一代移民各占一半;土生美国人中的男员工们大部分是复员军人。
员工们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只有中学程度的,有大学生甚至是研究院毕业的,因所学的专业如艺术绘画、音乐、心理学之类挣不到钱,听说还有一个奥运跨栏金牌得主。
在分信中心里工作,是没有制服供应的,员工们都穿着合身舒适的便服。在公司里,员工们都会很讲究自己的仪表,女士们会薄施脂粉,即使穿便装,亦要穿出时尚感。
而男士们会在上班前洗澡,除了衣着整齐外,如他在你旁边工作,你会嗅到洗净液或一丝淡淡男士古龙香水的气味。美国人认为,在公众场合,整洁漂亮,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同事之间,很少人会谈论政治,即使总统大选,也是各自去投票,不会问你选了谁。只不过邮局工会,是民主党的铁粉,会动员工会会员去投民主党一票。
同事间多谈论球、电影、流行歌曲等。各族裔都有其民族性,但大部分人不会去评价某个族裔更优秀或更低劣,只会看到他们之间的不同。
一个人是否被同事们尊重,主要是看他的工作态度和人品。
邮局管理阶层人员都是由底层做起的,每有空缺都会公开招标,每个员工都可以去申请,通过资格考核后(英语、数学和一些基本常识),接受培训,由见习管工做起。
多数人都会受不了压力而自动放弃,只有少数人能坚持下去,一步一步地爬上去。
黑人是最喜欢争权利的族群,所以低级管理阶层以黑人、特别是黑人妇女为主,那些偷懒的员工,遇到敢作敢为的黑女管工,都会怕怕。
白人多潇洒,管人这种事他们不屑于去干,假期时多驾着旅游车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中国人亦有少数几个往上爬的,中国人聪明,有两个还爬到了邮局的高层管理。
东方人中,日本人的工作态度是最勤奋守规则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人,亦各有不同。
我的好友阿娥是越南华侨,是用她外婆的几根金条坐船投奔怒海,辗转多地后来到美国。 (未完待续)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