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地球上的斑鳖,可能只剩两只了

根据越南媒体报道,越南有关方面确认,同莫湖中的一只斑鳖已于近日死亡。这意味着,地球上确认存在的斑鳖,可能只剩下两只了。
这只斑鳖体长1.56米,重93千克;目前死因未知,还待研究调查。它曾于2020年被取样标记后放归后到湖中,这也意味着,它很可能就是之前唯一确认为雌性的斑鳖。它的离去,让本就希望渺茫的斑鳖拯救计划,又被关上了一扇门。
从江河消失的斑鳖
斑鳖(Rafetus swinhoei)俗称“癞头鼋[yuán]”,是现存最大的鳖科动物,成体背甲长逾1米,重达100千克以上,全身散以细碎的黄色斑纹,其中以头部花纹最为鲜艳夺目。
依据出土遗骸及古经典籍记述,斑鳖在历史上曾广布于淮河、黄河、长江、红河等诸多水系,古人常取其肉作为食物来源。编纂于清乾隆年间的《太湖备考》中记载“古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诸多古代人类活动遗址的灰坑中也出土了斑鳖骨骸,说明在过去,斑鳖是一种分布甚广、数量众多的大型鳖类。
近代以来,受栖息地丧失及人类猎杀影响,斑鳖种群迅速萎缩。在过去的一百年间,斑鳖相继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消逝,红河流域和马江流域种群迅速缩小,目前已知的斑鳖自然栖息地仅剩越南北部的两个湖泊。在这只斑鳖死亡之前,世界范围内的野生斑鳖仅存3只,其中同莫湖(Dong Mo Lake)2只(但其中1只并不确定是否存在),宣汉湖(Xuan Khanh Lake)1只。另有1只暮年雄鳖被圈养于中国苏州动物园。
一波三折的拯救
过去,斑鳖常常与鼋(Pelochelys cantorii)混淆。不管是名字上的混淆,还是分类地位的变动,都直接影响了斑鳖和鼋的基础研究,为后续保护工作的开展造成诸多困难。而当人正视这一问题时,斑鳖已经错失了保护的最佳时期。
对于斑鳖的拯救计划,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才算缓步启动。从2006年到2008年,斑鳖的保护过程一波三折,古老的斑鳖种群风雨飘摇,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2006年9月
由多部门联合举办的“斑鳖保护合作交流研讨会”在苏州召开,此时全世界范围内确认存活的斑鳖个体仅有5只。
其中,苏州动物园1只(“苏苏”)、苏州西园寺2只(“圆圆”和“方方”,其中雌性的圆圆已多年未露面)、上海动物园1只、越南还剑湖1只。
2006年12月
上海动物园传来噩耗,当时所知惟一一只雌性斑鳖宣告死亡,斑鳖的保护再次陷入僵局。
2007年1月
湖南长沙动物园中一只雌鼋“湘湘”,被重新鉴定为斑鳖。更可喜的是,湘湘身体状况极佳,每年还会产下一批未受精的鳖卵,这无疑给了众多科研人员莫大的信心。
2007年8月
苏州西园寺的雄性斑鳖方方传来死讯,国内的斑鳖数量再次降到两只,这一雄一雌也成为拯救该物种的唯一希望。
2008年
在龟鳖生存联盟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等多方的协调努力下,长沙动物园的湘湘在2008年踏上远嫁苏州之路,等待它的是已独自生活几十年的老年雄性“苏苏”。
同时,位于越南河内试以西约60公里的同莫水库发生溃坝,一只成年斑鳖顺流而下被渔民捕获。闻讯而来的研究人员将其放归至保护区内,并制订了严密的保护计划。
故事到这里好像终于在往好的一面发展了。
然而,斑鳖夫妇虽然在新婚当年就有过交配产卵,但遗憾的是100多枚卵中无一受精。次年在多次尝试后虽有受精卵产下,但卵内胚胎均在发育初期死亡。据推测,雌性摄入钙元素不足以及雄性精子活力低下,可能是导致繁育失败的主因。
无奈之下,国际专家组终于在2015年启动了斑鳖人工授精计划,但直到2019年4月12日的最后一次取精、授精,苏州动物园的这对斑鳖夫妇也未留下任何后代。在这一次人工授精的过程中,雌性“湘湘”死亡,持续十几年的斑鳖人工繁育计划宣告失败。
唯一的希望
中国的圈养繁育计划失败后,拯救这一物种的唯一希望落到了越南头上。
2016年,越南还剑湖中那只家喻户晓的老年斑鳖“龟祖”死亡;2018年,学者通过环境DNA技术认为,宣汉湖也存在一只野生斑鳖。
2020年,在之前已经确认有斑鳖生存的同莫湖,保护工作者捕捉到了一只野生斑鳖,在经过一番细致的体检及取样后又将它送回湖中——好消息是,这是一只雌性斑鳖,背盘长99.5厘米,重86千克,头颈部鲜明的黄色斑纹说明它正值壮年,这是自苏州动物园雌性斑鳖去世后当今世上唯一的雌性活体。
另外,越南研究者还宣称,同莫湖中还生活有另一只体型更大的野生斑鳖。他们计划捕捉这只斑鳖确定性别,如果恰好是雄性便会尝试诱导同一个湖中的两只斑鳖交配。
然而,2年多过去了,我们没有找到这只待确定斑鳖的消息,无法确定它是否真的存在。紧接着的便是最近的这个坏消息——同莫湖中的一只斑鳖死亡,从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这只死亡的斑鳖很可能就是那只唯一的雌性。
拯救斑鳖的希望,似乎又更渺茫了。这些拥有长寿命的传奇物种,还能等来新的奇迹吗?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