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吳德里專欄: 尋真–眾裏尋他千百度 人面對自性的真,如何拿捏到一個恰到好處,不正是人生最耐人尋味處?/ 文:吳德里(覺行雜誌縂編輯)

人類是萬物之靈,人身外在有身體器官,內在有心靈自性,所以人生的意義,不只是如同地球上別的生物,僅為活著而已,生命的目標,也不只是為延續下一代的生命;人生所有情境,都為人種進化而生,而所有的進化,都指向開啟感知的新次元,拓展意識,學習汲取浩瀚中的大智慧而來。

自性就是會計較真理

自性究竟是什麼?何以見得人的一生受自性影響最大?

自性就是真我,真我的自性雖然與生俱來,平時卻隱藏在靈魂中,晦而不顯,卻在人生的緊要關頭,靈光乍現,跳出來作抉擇,凸顯左右結局的力量。生命雖有生死,寄寓於生命的自性,卻來自宇宙意識微塵,為體驗世間而來,層層人生相為因果,歷百千劫而不滅。

姻緣是否如意?家庭是否和樂?人際關係是否和諧?事業能否成功?身體是否健康長壽?財產是否能富足擁有?是否能活出此生的目標? 這些穿插在生老病死中,只有人類才有的的煩惱、憂患、痛苦、慾望,在人生中接沓而來。

人每次在其間做選擇時,我們都會問自己:「這些真的是我要的嗎?」每次選擇,我們都會遇到看不清的黑幕,不由自己的決定,像似過不了的坎;自性就是其間的主角,負載了百千劫的故事,有善業也有惡業為因緣,糾纏在我們的選擇中,讓人就是逃脫不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試煉。

不過,今生的選擇是什麼,能不能昇華痛苦為喜樂?造物者還是給予人心有轉折的空間,超脫的機會。

要認識自性究竟是什麼,如果拿東、西兩大宗教探討自性的教理來比較,會看得更清楚些。有趣的是,他們不約而同,既把自性當成人能和神即宇宙接觸的獨一媒介,也是人追求生命意義的重要目標。

兩大宗教信仰中,不約而同都提出,心靈的信仰和修養,一開始發心就要真切,沒有真心,就無法追求真理。

因為整個宇宙都處於全然秩序中, 唯獨人的思想,卻多半時間處於混亂中,念頭雜亂,不常專精,只有在恢復到如嬰兒般的專注真心時,才能啟動自性的能力,與宇宙的大能接觸,探索出事務的真相。

基督徒看待自性和救贖

基督教認為人的自性本來為真,因為亞當本是上帝照自己的樣子打造的,而上帝說,我就是真理、生命和一切美善的源頭。

但是他又給亞當一個自由意志,雖然希望人要依靠神而活,卻又可以依自由意志,選擇決定要不要按神的規範行事。

亞當後來卻選擇違背神的意志,就是選擇了人要去「知道善惡」,「以自己為判斷一切的準則」。人打算以自己為上帝〈真理〉,不以造物者的上帝為生命的主宰;人的自性既然是被創造,要依靠上帝才能永生的,離開上帝〈真理〉就無力自救,聖經舊約裡就指出,人類勢必要步向死亡毀滅。

對於神格的上帝來說,亞當錯用自由意志,因私欲牽引而犯「罪」 ,他選擇犯罪的能力,和可能犯罪的機會,就流傳後代一直存在著。但是就人來說,他有機會發揮自由意志,追求真理,學習無止境的超越,這樣不好嗎?

聖經的作者之一的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裡記載,顯然他就是認為,人是無力自救的,不過是「自以為義」,保羅發現他心中有個「rule」,就是行不出所願行的善,也就是始終有犯罪的趨勢。

直到後來聖經新約裡,提出把人類從毀滅之途引出的辦法,神讓耶穌來世上,替人而死,付出罪的代價,人因此應當真心改悔信主,讓聖靈內住在心裡,來改變犯罪的生命,然後自性才有機會再度求真,藉自由與上帝溝通,活出以前不能活出的能量,由此救贖自己於毀滅,讓自性終於能回歸永生。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佛教提出的解釋,從另一層角度,以加深因果關係來理解,人類縱然有心自行追求真理,卻沒有能力涵蓋一切,來「超越劫濁」。人應該更加謙虛內省,給真知自性在心靈中留一個空間,「參要真參、悟要實悟」,這才能在自性的引導下,把握人身修行,自度度人,廣修福慧,創造未來善美的因緣。

圓覺經即曾針對人的自以為是,自以為真的觀念,提出破解的說法:

「一切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它解釋人的身體是地、水、火、風、空、大所變化作用的載器,受物理世界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動輒把我們五官心念感知的事,當成真相事實;其實這都是身體四大和色、受、想、行、識五蘊因緣和合而成的虛相。而這五蘊身,是由過去行為造作業力招感而來,恍恍惚惚無始以來的陳舊習氣,「虛明妄想」,貪瞋癡境界,過去所種下的善惡因緣,種種執著、污染、分別、妄想在干擾心地,矇蔽我們對真相的認知。因此我們拿自我的色身以作標準,加上一堆雜念,來尋求真相,當然有漏洞。

眾裏尋他千百度

然則 ,如何尋求自性的「真」?

宗教信仰的不只是神,更是代表神的真理戒律,所有戒律都在判定真我和人際分寸的關係。

真我不只顯現在當我們尋求向內探索自性時,真我更顯現在當「我」在處理「我們」、「他們」的人我關係裡。

基督教義裡,常強調藉著「眾裡的謙卑」,來尋求真我,即使是耶穌,都彎腰為人洗腳。腓立比書二章:「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不要任憑驕傲蒙蔽對真知的追尋。

驕傲的人反省不出自己的錯誤,只能看到自己的利益和重要性,也很難對自己有正確的評估,在人際關係上不能和他人合諧合作,就種下失敗的原因。

佛教裡尋找真我自性的功夫,既是向內探索「內建自性不動」,待人處世,不離自性用功;同時也向外探索,「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從正八道的正見、正語、正思維、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正精進,層層找出真心。

「此業由心造,還須此心消」,如何透過每天提起正八道,隨緣消業,達到了往陳習,為一精真」的境地,就是人生的修行功夫。

重點在觀念是在於,修行當共修,如實發真切心,為眾生修,才能成佛。

可見不論基督較和佛教,修行都不只為自己,更要為他人,修的是我為人人的戒律和道德觀。

十字箴言 以「真」為首

十字箴言是提正八道的一個法門,這十個字,都是待人處事有關的道理 ,拿來當每日生活的功課,「機在目」─外面要觀察清楚,「機在心」─應用之妙在於心思,裏外協調平衡,才是真正修行。

為何以「真」字為首,不只是入道要門,發真心為首,修行急務,也以立真願為先。真的想修道,就要敢真心面對自性,敢將隨伴隨自性、無始以來的污濁「煩惱分分解,法身分分証」。

人性很是複雜,「試過方成真」,要了解自性,也需要經過一番世事和時間試煉。我們看世間人,畢生都免不了要追求愛情,不過真相往往是真情最難久,故情到多時情轉薄,自性卻根深柢固,所以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

很多人不敢面對自性, 道理雖然是知道了,不敢認真處世,認為世多理所難必,情所難通之事, 想以曲意逢迎世事,「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來矇混世情,從中贏取私利方便。

沒有錯,人不可能既能明達事理,又要能處處討好所有的人;這時候最難過的一關─那座「良心」關,就是自性在較真。孔子討厭鄉愿, 認為鄉愿不如狂狷 ,「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明儒理學家多有「為文而欲一世之人好,吾悲其為文;為人而欲一世之好,吾悲其為人」的固執。魏晉三國則以為矯情不如直節之為真。

然而,尋真豈是容易功夫,真要跟著世人所好而尋真

「田園有真樂,不瀟灑終為忙人;

頌讀有真趣,不玩味終為鄙夫;

山水有真賞,不領會終為漫遊;

吟詠有真得,不解脫終為套語。」

人面對自性的真,如何才能拿捏到一個恰到好處,不正是人生最耐人尋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