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最毁孩子的家庭:母爱窒息,父爱淡薄

爱,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养料。
但如果爱错了方式,没有拿捏好尺度,也会毁了一个孩子。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缺爱长大的孩子和被过分保护长大的孩子,哪一种心理问题更大?
绝大部分网友给出了一致的回复:


“两种孩子心理都会有问题,一种是被父母情感忽视,另一种则是被父母用情感控制。”
“缺爱的自卑、没安全感;被过分保护的人格不独立,性格麻木扭曲。”
“他们内心的感受是一样的无力和自卑,总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前行,这就像我们吃饭,不吃饭和吃的过多都难受。”
心理学上有个“爱的空杯”理论,意思是我们要不断地给孩子“爱的杯子”里加水,这样他们的内心才能丰盈,充满温暖。
爱若缺失,内心空虚;但是爱若太满,也会溢出来。
一个孩子最大的不幸,是母爱窒息,父爱淡薄。
窒息的母爱,是困住孩子生长的牢笼
前几天,一位妈妈冲上了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事情起因是六一儿童节当天,幼儿园一位家长想给孩子们庆祝节日,就买了一份蛋糕分享给班里的所有小朋友。
可这位妈妈得知消息后,却在群里疯狂发飙。
她说自己平时对孩子的饮食要求非常严格,只给儿子偶尔吃动物奶油蛋糕,几乎不碰任何反式脂肪的食物。
因为托班的食物不干净,她都没有让孩子上托班,宁愿自己送饭。
现在却被别人“投毒”了垃圾食品,非常地上火,气到手发抖。
为了惩罚孩子,逼出体内的植物奶油,她硬生生地给孩子灌了30毫升橄榄油,10毫升椰子油,还有10毫升亚麻籽油,最后孩子被吓得哭着求饶:
“妈妈我以后真的不敢了,谁给我都不吃了!”
此时,这位妈妈才肯作罢。
爱本无错,用心良苦也不应该受到指责,但如此过了度,不免让人窒息。
记得《少有人走的路》里有句话: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
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更不能进行以爱为名的绑架和控制。
而这位妈妈看似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但实则是一种控制,她想借机告诉孩子:
“我是妈妈,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就会让你付出代价。”
孩子身体上的伤害,养养就能好,可心理上的创伤或许一生都难以修复。
真正的母爱,不应该强加控制,也不能密不透风,否则再优秀的孩子困于其中,都会被逼疯。
之前看过韩国名师李柳南的一本书,叫《妈妈的悔过书》,书中就详细分享了两个孩子被她“逼疯”的过程。
她的两个孩子,原本都很优秀,儿子就读于重点高中,女儿成绩也名列前茅。
但她还是不太满意,为了让孩子再上一个台阶,她决定辞职专心照料孩子们的起居、饮食和学习。
此后,两个孩子就按照她严密的计划,每天像个机器一样,标准化地运转。
包括什么时候起床、洗漱,什么时间学习,乃至吃什么,什么时候吃,也都必须按照她的要求去做,一旦违规,还要遭受她严厉的惩罚。
可弦绷得太紧,总是会断,最后两个孩子双双选择了退学,女儿甚至还出现了抑郁自杀的倾向。
妈妈的爱,能成就孩子,也能毁了孩子。
充满干涉、控制、不加修饰的母爱,只会成为孩子人生路上最大的束缚和羁绊,让孩子丧失独立探索世界的能力和底气,陷入和自己较劲的怪圈里。
淡薄的父爱,是扎在孩子心口的刺
亲子专家林文采博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决定孩子未来“够不够自信、觉得自己够不够好”的人,更多的是爸爸。
爸爸对孩子的自我形象、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比妈妈更大。
爸爸代表了孩子与“他人世界”的连接,孩子人生的灾难,往往就是由父爱缺失造成的。
《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父亲朱永平与母亲周春红离婚之后,很快重组家庭,而自那以后留给他的就只剩下背影。
在朱朝阳的眼里,父亲缺失了他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包括考中学、生日……
平时除了给钱之外,也从不过问他的生活,就连考试得了全校第一,父亲偶然间从牌友口中听到,也只是炫耀式地敷衍了一句:
“我没有兴趣知道他考第几啊,因为他每次都是第一。”
父亲的冷漠,就像扎在他心口上的一根刺,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是个不被爱的孩子。
所以当他听到妹妹那句“爸爸喜欢我,不喜欢你”的时候,才会格外受刺激。
最后信念崩塌,误入歧途,将自己羡慕的妹妹推下高楼。
心理学上有一种病症叫“缺乏父爱综合征”:
指的是那些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爱和陪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有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问题。
从小缺乏父爱的孩子,内心的缺口是巨大的,而这道缺口往往就是酿造他们人生灾难的祸根。
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最初的模仿对象,从小缺少父亲的陪伴和引导,轻则自卑胆怯,缺乏责任感,重则犯罪、触犯法律。
而对于女孩来说,父亲将直接影响她对男性的认知和理解,未来择偶和感情生活的质量都与父亲密切相关。
亲子关系专家胡慎之就分享过一个来访者案例。
这位来访者,是一位年轻貌美且相当聪明的一位女性,而她过往的恋爱对象几乎全是年龄偏大的“爹系男友”。
起初她靠着优越的外在条件吸引到了这些异性,但是最后她又无一例外都变成了被抛弃的那个人。
这让她自己也非常费解,最后只好来接受咨询。
在咨询中,胡慎之发现这个女孩从小就缺乏父爱,她一直希望在男人身上找回一个爸爸。
“找回爸爸”的意思是,她不仅希望在男人身上找到没有获得过的父爱,她也希望在男人身上表达自己未能对爸爸表达的爱。
而这就导致她一边拼命地索取,一边用力地付出和讨好,结果每次都不欢而散。
父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底气,是指引他们通往世界的人。
如果爸爸总是缺位,对孩子总是疏远和被动,那么孩子只会觉得:我很差劲,我不配得到任何人爱和关心。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习惯性自我贬低、无底线讨好他人、不敢展现自己,甚至可能因为缺爱走向歧途,陷入更大的困境。
母爱松弛,父爱热情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樊登老师曾在一次分享中提到:教育孩子,妈妈要学会淡定,爸爸要学会热情。
一个淡定松弛的妈妈,加上一个热情似火的爸爸,孩子的成长才会变得更加健康和阳光。
但是,能让妈妈松弛的也只有爸爸。
让孩子心灵健康地成长,爸爸再忙都不能耽搁对孩子的陪伴,再疲惫也不能磨灭面对家人时的热情。
因为能让妈妈情绪稳定、松弛自洽的,是丈夫;能让孩子勇敢自信、有安全感和底气的,是爸爸。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
孩子成长没有偏方,有的只是负责的父母,提供的稳定而健康的土壤。
这块土壤里,是父母完整而健全的爱,是妈妈的松弛陪伴,更是爸爸的热情参与。
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双方一场爱的“合谋”。
爸爸不能变成家庭里的“隐形人”,否则妈妈就只能把感情和注意力本能地转嫁在孩子身上。
最后孩子陷入“母爱窒息、父爱缺席”的绝望境地,痛苦一生。
父爱不冷漠、缺席,母爱不泛滥、窒息,孩子的成长才会不留遗憾,没有羁绊,成为一个自信、勇敢、幸福而快乐的大人。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