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頭條

28岁的海归金融男,为什么回国后薪水却很低?

(芝加哥時報訊)这个问题非常现实且具有代表性。海外留学背景对个人职业竞争力,尤其是收入方面的加分助力已经越来越低。海归金融专业人士更是留学市场的主力军之一。造成薪酬低的原因大致有五条。

我们先默认问题中的海归金融男的就业领域就是金融行业。因为,假如从事其他行业的话,那么薪酬低很可能就与特定行业的薪资水平有关了。比如餐饮服务业,整个行业的薪酬都相对一些典型的高收入行业要低很多。这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了。

首先,薪酬低极有可能与个人心理预期有关。金融海归的一般留学目的地都是发达国家或地区,尤其是以英美为主。来到国际金融中心,或者至少是个经济发达体读金融专业,毕业之后的就业目标其实大家都是奔着那几个金字塔尖的领域去的。

这些领域包括投资银行、私募基金、顶级咨询公司、顶级大厂的投资部门等。稍微了解金融行业的人都知道,这几个领域的薪酬水平是堪称真正金领水准的:本科生入职首年的综合收入就能达到百万元人币以上。

有了这样的心理预期,即使回来之后直接就职一家不错的金融机构,拿着一两万的月薪,都会感觉自己像是“贱卖”了自己的劳动力,感觉薪酬水平严重偏低。很多人自嘲自己是“金融民工”,相当一部分其实就是出于这个心态。

第二个原因与成本有关。去海外大学读金融的经济代价非常大,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可能轻轻松松达到三五十万元人币。假如留学读的是本科,那么按照美制学历四年、英制学历三年计算,留学总投入成本就能轻松上到两百万元。

金融专业读都读了,脑子里至少会有个“投资收益率”的概念。回国工作多久才能收回这笔教育投资,如果单纯从经济投入角度来计算,年薪二十万的工作还要十年才能收回两百万的投资,这还没算金钱的时间价值,更没有考虑平时的生活成本。

所以,和自己的上学成本比一比,即使月薪一两万的工作,很多海归金融人士也会觉得自己薪酬低了。

第三个原因就在于行业特点。金融行业是个比较典型的呈现“极值分布”态势的行业。我们常说“二八定律”意味着20%的人赚走80%的钱。而金融行业有可能会出现5%的人赚走95%的钱——如果没有出现1%的人赚走99%的这么极端的情况!

近期有个新闻,说有投资机构给年轻交易员(不是资深金融家)发5000万元人币的年终奖!再写一遍,是五千万元年终奖。对于资深金融家就更加不用说了,很多基金经理一年的收入都是过亿的。

那么,假设28岁的海归金融男入职一家基金公司,拿着一两万的月薪,和这些头部人士比一比,是不是瞬间又感觉薪酬少了呢!而且,金融行业是个非常宽广的概念。

证券公司拉人头开户的、商业银行站在大堂拉人买理财产品的、保险公司卖保险的,都是金融从业者。这些人员的收入极少数可能非常高,但是绝大多数都很普通,很多根本达不到月薪一万,还不如某些工厂的技术工人收入高。

第四个原因很关键了,就是这年头海归越来越多,而且出国留学的朋友们最喜欢读的就是商科类专业,英美两地的尤其喜欢读金融。所谓物以稀为贵,留学生很少的年代,这个海归光环还是很有溢价作用的。

现在海归有点像是普及了,而且本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金融行业挣大钱的金领岗位就那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统计一下每年投资银行的招聘人数全国加起来能有多少!

以英国为代表的老牌发达国家早就开始把教育当作产业来运作了,就差直接卖文凭了。批量生产的海归,无论文凭含金量还是毕业生的个体竞争力,都早就大打折扣了。只是,由于前面三个原因非常容易扭曲大家的心理预期,也就容易加重很多人觉得自己薪酬太低的心理。

第五个原因在于金融行业的个人发展与收入水平,对于有真才实学的才俊来说,即使海归普及供过于求导致劳动力价格被压低,只要自己真有为机构创造价值、创造利润的能力,长期的职业发展都是指数增长型的走势,而非线性增长的走势。

28岁海归金融男,这个年龄不可能有太多的工作经验,除非是顶级大学毕业的人中之龙,否则拿不到高薪也很正常。但是,在某个自己擅长且愿意钻研下去的领域脚踏实地的积累,随着经验和岗位的提升,收入会有阶段性的质的飞跃。

年纪太轻、资历太浅,谁敢把一笔重大并购案交在你手上!哪个大老板敢把一笔大资金交给你打理!这都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虽然如今的留学行为已经越来越普及,但是无论如何,只要这个文凭不是在线学习得来的,出国生活、学习几年对于一个人的眼界、心态、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锻炼,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年轻人不要在意眼前的薪酬高低,而要放眼长远的职业发展前景和一份工作对于自身价值提升的帮助。很多人都说一句话:年轻人苦干几年,以后一年就能把前面好几年的钱都赚回来。这就是个人能力与价值的复利成长。

Categories: 芝加哥頭條